红楼随笔;又是一年稻花香,《红楼梦》中作者的笔下是如何再现生活场景“稻香村”?

楚水荷风文苑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稻花香;《红楼梦》中,作者笔下是如何再现生活场景“稻香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桂枝(江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笔下的“稻香村”,以田园野趣对冲大观园的精致奢华,是刻意营造的“归农”意象,核心通过三重场景再现:</p><p class="ql-block">1. 视觉上的质朴反差:</p><p class="ql-block">没有雕梁画栋,而是“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院内种满“桑、榆、槿、柘”,屋内是“纸窗木榻”,与潇湘馆的翠竹、怡红院的富丽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2. 生活场景的写实感:</p><p class="ql-block">这里有真实的农耕元素,如“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还有“田垄”“菜畦”,甚至养着“鸡鸭等物”,完全模拟农家日常,连贾政都赞其“勾起归农之意”。</p><p class="ql-block">3. 人文意境的点睛:</p><p class="ql-block">宝玉为其题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用“浣葛”“采芹”的古典意象,赋予田园生活文雅气息,让“稻香”不仅是稻花的香气,更成了理想化农耕文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在大观园中设置稻香村?</p><p class="ql-block">曹雪芹在大观园设“稻香村”,核心是构建三重对照与隐喻,让它成为整部书的“精神平衡器”:</p><p class="ql-block">1. 对冲奢华,显田园理想:</p><p class="ql-block">以黄泥矮墙、菜畦稻垄的质朴,对抗潇湘馆、怡红院的精致奢靡,寄托对“归园田居”式农耕文明的理想化向往。</p><p class="ql-block">2. 呼应人物,定李纨归宿:</p><p class="ql-block">稻香村的“素净、寡淡”,恰与李纨“槁木死灰”的守节形象契合,成为她在贾府中“清净守拙”的生活载体。</p><p class="ql-block">3. 暗喻现实,藏兴衰伏笔:</p><p class="ql-block">表面是“农家乐”,实则是人工营造的“假田园”,暗示贾府试图用“归农”假象掩盖奢靡本质,为后续家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衰败埋下隐喻。</p><p class="ql-block">假如用这种研读解析的观点,去概括作者的耕读思想与农耕文化精神是不正确的,是妄论;农耕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本真,作者倾心描写乡村生活的场景,是丰富小说的多彩可读性,而不是所论述的,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华夏神州大地的耕读精神哪去了?</p><p class="ql-block">对此提出的关于“耕读精神”与“生活本真”的解读非常关键,确实点出了稻香村更深层的文化内核,我的前序分析过度侧重衰败隐喻,忽略了作者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真诚敬意,这是不够全面的。</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笔下的稻香村,首先是对华夏耕读精神的具象化致敬。从“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的楹联,到李纨在此课子读书、主持诗社的日常,都在还原“耕为生存之本,读为精神之基”的传统生活范式,让大观园不仅有贵族闲情,更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本真”土壤。</p><p class="ql-block">其次,它也是小说场景多样性的重要补充。若只有潇湘馆的雅致、怡红院的华丽,大观园会沦为单一的贵族享乐场所;而稻香村的田垄、菜畦、鸡犬声,让小说世界更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态,既丰富了读者的视觉与感官体验,也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如李纨、惜春)有了更适配的精神栖居地。</p><p class="ql-block">最后,“衰败隐喻”与“耕读敬意”并非对立,而是作者的双重观照:既借稻香村的“人工营造”暗讽贾府脱离本真的奢靡,也借其“耕读场景”留存对传统文化的理想寄托。这种矛盾性,恰恰让稻香村的形象更立体。</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与李纨的文化坚守</p><p class="ql-block">一、耕读精神的文化渊源</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精神源自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通过耕读培养君子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稻香村这一特殊场景,巧妙地融入了耕读精神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李纨这一角色,展现了传统耕读文化在贵族家庭中的传承与坚守 。</p><p class="ql-block">稻香村作为大观园中的一处特殊建筑,不仅是李纨母子的居所,更是曹雪芹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致敬与反思。本文将从稻香村的空间建构、李纨的人物形象以及耕读精神在小说中的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红楼梦》中稻香村的耕读精神及其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二、稻香村的空间建构与耕读意象</p><p class="ql-block">1, 稻香村的田园景观与农耕意象</p><p class="ql-block">稻香村是大观园中一处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其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充满了农耕文化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曹雪芹通过贾政等人的视角,详细描绘了稻香村的景象:</p><p class="ql-block">"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p><p class="ql-block">这一描述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景观,包括黄泥墙、稻茎、茅屋、桑榆、青篱、土井、桔槔辘轳、畦亩菜蔬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田园画卷。这些元素不仅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再现,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p><p class="ql-block">其中,"稻茎"作为墙头上的掩护物,直接点出了"稻香村"的主题;"桑、榆、槿、柘"等树木则具有实用价值,桑可养蚕,榆可食用,槿可编篱,柘可制弓,体现了农耕社会中物尽其用的实用主义精神 。"土井"与"桔槔辘轳"作为灌溉工具,象征着农耕生产的基本条件;而"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则展现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暗含着耕读文化中对勤劳耕作的肯定 。</p><p class="ql-block">2. 稻香村的文化象征与空间意义</p><p class="ql-block">稻香村的空间建构不仅是对农耕生活的简单模仿,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从整体布局来看,稻香村被设计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大观园中的其他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首先,稻香村的命名体现了对农耕文化的尊重与赞美。"稻香村"之名源自"柴门临水稻花香"的诗句,将"稻香"这一农业生产的成果升华为一种文化意象,赋予农耕生活以诗意与美感 。宝玉为稻香村题写的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更是将农耕活动与文化教育巧妙结合,体现了耕读并重的理念 。</p><p class="ql-block">其次,稻香村的空间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如黄泥墙、稻茎、茅屋等)到景观元素的配置(如桑榆、菜畦、土井等),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设计理念与《园冶》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宗旨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对自然美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稻香村的空间建构也暗含着对传统耕读生活的向往与反思。贾政在参观稻香村时曾感叹:"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这句话揭示了稻香村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思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耕读生活的精神寄托 。</p> <p class="ql-block">三、李纨与稻香村:</p><p class="ql-block">耕读精神的人格化体现</p><p class="ql-block">1, 李纨的人物形象与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李纨作为贾珠之妻、贾兰之母,是《红楼梦》中一个极具文化象征意义的人物。她出身于金陵名宦家庭,父亲李守中曾任国子监祭酒,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然而,李守中却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对李纨的教育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不十分令读书,只让读书三四种。只以纺绩井臼为要" 。这种家庭教育背景使李纨既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又深谙传统妇德,成为连接传统耕读文化与贵族生活的特殊人物 。</p><p class="ql-block">李纨的性格特点与稻香村的环境形成了高度统一。书中描述她"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种"槁木死灰"的外表下,隐藏着李纨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对儿子贾兰的殷切期望,体现了传统耕读文化中"修身齐家"的理想 。</p><p class="ql-block">2 ,李纨的教育理念与实践;</p><p class="ql-block">李纨对贾兰的教育体现了典型的耕读教育理念。她不仅督促贾兰攻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准备,还注重培养他的实践能力和身体素质,形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 。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曹雪芹通过一个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李纨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何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 </p><p class="ql-block">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李纨对贾兰"文武兼修"的教育理念。在李纨的教导下,贾兰不仅勤奋读书,还注重骑射等实用技能的训练,体现了传统耕读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李纨对贾兰的严格要求与精心培养,最终使贾兰成为贾府中少数几个能够继承家业、考取功名的子弟,实现了李纨"耕读传家"的理想。</p><p class="ql-block">李纨的教育实践还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在稻香村,李纨不仅督促贾兰读书,还亲自带领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业劳动,如种菜、浇水等,使贾兰在实践中体会农耕的艰辛与乐趣 。这种"耕读结合"的教育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核心所在 。</p><p class="ql-block">3. 李纨与稻香村的精神契合;</p><p class="ql-block">李纨与稻香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精神契合。首先,从居住环境来看,李纨选择稻香村作为自己和儿子的居所,体现了她对传统耕读生活的认同与追求 。稻香村的朴素与李纨的"槁木死灰"般的生活态度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p><p class="ql-block">其次,从李纨在稻香村的日常活动来看,她不仅"侍亲养子",还"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将家务劳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体现了耕读并重的理念 。在海棠诗社中,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既表明了她对农耕生活的认同,也暗示了她在诗社中的"老农"角色——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和评判者,体现了耕读文化中"学为人师"的责任感 。</p><p class="ql-block">最后,从李纨的命运来看,她最终通过贾兰的成功实现了"耕读传家"的理想。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预示了她晚年母凭子贵、获得诰封的命运。这种命运安排不仅是对李纨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她所代表的耕读精神的褒奖 。</p> <p class="ql-block">四、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与小说主题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耕读精神与家族兴衰的对比;</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通过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与贾府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家族兴衰的深层原因。一方面,贾府的奢华生活导致了道德沦丧与人才凋零。贾珍、贾琏等人沉迷于酒色,不思进取;贾宝玉虽聪明灵秀,却厌恶科举,不愿承担家族责任 。这种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贾府的衰败。</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李纨母子在稻香村的耕读生活则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李纨"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 ;贾兰则勤奋读书,练习骑射,最终考取功名,为家族复兴带来了希望。这种对比表明,耕读精神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家族延续的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李纨的曲子《晚韶华》唱道:"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穷,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这段唱词既表达了对李纨命运的同情,也暗示了耕读精神在家族兴衰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家族的长远发展 。</p><p class="ql-block">2, 耕读精神与人性解放的矛盾</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耕读精神与人性解放思想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耕读精神强调对传统道德的坚守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这与贾宝玉等人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形成了对比 。贾宝玉曾评价稻香村"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认为其人工穿凿,缺乏自然之趣 。这一评价既体现了贾宝玉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暗示了他对传统耕读生活的某种疏离 。</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也为贾宝玉等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与文化反思的空间。在贾府的奢华生活中,稻香村的朴素与宁静成为一种对照,促使读者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贾宝玉虽然批评稻香村的人工穿凿,但他为稻香村题写的对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却又体现了对耕读生活的某种认同与赞美 。</p><p class="ql-block">这种矛盾关系反映了曹雪芹对传统耕读文化的复杂态度:他既肯定耕读精神的文化价值,又看到了其在封建制度下的局限性 。这种复杂态度使稻香村的耕读精神成为《红楼梦》中一个富有张力的文化符号,既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又蕴含着对人性解放的思考与探索 。</p><p class="ql-block">3, 耕读精神的现代意义与启示</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耕读精神对现代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尊重劳动、尊重自然。稻香村的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李纨在稻香村的生活也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这种尊重劳动、尊重自然的态度,对现代社会中日益疏离自然、轻视劳动的现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p><p class="ql-block">其次,稻香村的耕读精神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李纨对贾兰的教育既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对现代社会中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p><p class="ql-block">最后,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也提醒我们重视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李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传统耕读文化传递给儿子贾兰,最终使贾兰成为家族复兴的希望。这种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方式,对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的缺失与文化传承的断裂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五、稻香村的文化价值与李纨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的稻香村不仅是一处园林景观,更是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象征与载体。通过稻香村的空间建构,曹雪芹展现了传统耕读生活的诗意与美感;通过李纨这一角色,曹雪芹塑造了一个坚守耕读精神的文化形象;通过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与贾府奢华生活的对比,曹雪芹揭示了家族兴衰的深层原因 。</p><p class="ql-block">李纨作为稻香村的主人,她的形象与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勤劳、节俭、坚韧、智慧。她在稻香村的生活不仅是对传统耕读生活的实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她对贾兰的教育不仅是对儿子个人的培养,更是对家族未来的期望与寄托。</p><p class="ql-block">稻香村的耕读精神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家庭教育与文化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耕读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p><p class="ql-block">总之,《红楼梦》中的稻香村与李纨,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耕读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对稻香村的耕读精神与李纨的文化坚守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把握《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沈桂枝 (网名)楚水荷风 。江苏兴化市人。汉语言文学艺术专业毕业。现为江苏省红楼梦学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诗词协会会员。徐州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州民俗学会会员。徐州好来艺社副社长。徐州职工诗联协会会员。历年来在省市地县各种纸刊上,《中国文学网》,《中国诗赋文学网》,《中国散文网》,《诗梦文学网》,《竹海之都文学网》,《靓丽风景线文学网》,发表了很多新闻,散文,杂文,诗词歌赋楹联若干篇首。部分诗词入选《中国当代诗词精英》,《中国现代诗歌选》,《中国田园诗歌集》,《速读》,《中华大词派》,《彭城诗派》等。著有《楚水荷风诗文集》。《水韵风华集》。《秋香心语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