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像的故事

来日方长

<p class="ql-block"> 照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71年是我参军入伍的第二年,记得元旦节这一天是个晴天,但是嗖嗖的西北风刮得像无数根钢针,打在人们的脸上扎心的痛,滴水成冰,哈气成霜,冷的让人透不过气来。</p><p class="ql-block"> 由于风大浪高,不能出海作业,我们潜水排的姚排长要求全体战士原地休息,各班可以按比例外出办事,但必须要按时归队。</p><p class="ql-block"> 我和同年入伍的江苏籍炊事班战友汤如礼计划结伴去五、六公里外的沙子口照几张照片。吃过早饭我们穿上整洁的65式灰色海军军装,挎上军用挎包,里面还各装一包青岛产的钙奶饼干,红五星和红领章显得格外鲜艳,把我们衬托的那么帅气精神。陈班长走到我们面前安排道:一定要注意军容风纪,不要违反了群众纪律,争取提前归队。之后,我俩兴致勃勃地离开了军营,从我们潜水排住的小山包往下走,顺着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不到三分钟就是我们工区机关没有围墙的大院,也是我们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因为天气寒冷,院子里没有什么人,只有正在为工区一号首长擦拭车辆的天津籍战友齐广占(1969年3月入伍),小齐看到我们后就主动打招呼,因为我们两个单位食堂相邻,几乎天天见面,彼此之间无话不谈,汤如礼问:“你出车吗”?齐广占:“今天张主任值班,不出车”,汤如礼:“有去青岛的车吗?我们趁一下到沙子口照张像”,</p><p class="ql-block">齐广占:“暂时没有”。我们的说话声,让当天战备值班的张继尧主任听到了,他推开房门 ,一边扣着上衣的扣子,一边戴上棉帽,直径向车这边走来,亲切地问:你们刚才在说什么?见到张主任,我俩都有点紧张,汤如礼平时说话就有一点小小的结巴,今天见到张主任就结巴的更厉害了:“没……事儿,没没……事儿”,说着说着,我们就准备离开。这时只见张主任微笑又假装严肃的说:“你们一定有事,想打我车的主意是不是?”汤如礼接着回答,没事儿,真的没事儿。说话间我们就加快了要离开的步子。“站住”!张主任抬高了嗓门,“我都听见了”,并转身对小齐说:“你开车送他们一趟吧,快去快回”。听到张主任这暖心的话语,父辈般的爱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我的全身,那一会儿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壮着胆子问张主任,今天万一打仗咋办?只见张主任幽默的把双手抱在一起抬到眉宇间,对着天:“但愿今天无战事”,接着又说,就是有仗要打,他指着停放在旁边的十几辆解放牌卡车和德国进口的泰拖拉自卸车说:“这些车都得听我调动,你们放心的去吧。”</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坐小汽车,对于一个从农村出来的连县城都很少去的小青年来说,真是又荣幸又激动。</p><p class="ql-block"> 我俩坐在小车里面,真是太高兴了,车外寒风刺骨,车里面暖和和的,五六公里的山路小齐只用了20多分钟就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由于是元旦节,照相的人也特别多,我们前面已经有七八个人在等候,汤如礼花了2角5分钱拍了一张半寸黑白照片,我花了6角钱拍了一张半寸和一张一寸的全身黑白照片,照相馆里的师傅说一个星期后凭票来取。</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正赶上逢大集,尽管天气寒冷但街道两旁地摊上还是有许多卖海产品和山货土特产的老乡,我和汤如礼商量,咱俩每人兑2毛钱买两斤村民自己晾晒的带白霜的柿饼干,分成两包让小齐捎给张主任一包,另一包让战友们品尝,(这是我家留下来的传统习惯,叫捎包,即从外面回来时,带上一点点小零食让家人们品尝)。</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太有意义了,做梦也没想到,张主任会派车送我们这两个兵蛋子去照像。尽管这件事已过去几十年了,但回忆起来仍让我美滋滋的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可能有人会问,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吧?全工区几万人的部队,张主任会派车送你们这两个小兵蛋子去照像?但这确是千真万确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官爱兵,兵爱官,官兵一致,这正是我军光荣传统的体验,也是那个年代我们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件事,还是后来听老战士讲述我们潜水排历史后,才弄明白了的。原来我们潜水排的前身是海工三团的一个施工连队,而海工三团的前身是从朝鲜战场上凯旋回国后组建的一支部队。潜水排的第一任排长郭定和,四川人,1950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张继尧在朝鲜战场上曾任38军112师334团3营营长,是郭定和的上级又是战友。1964年10月,北海舰队组建工程船大队,需要一个潜水小分队,我们潜水排就是在海工三团一营一连一排基础上整建制调编到工程船大队的(后来扩编为中队),海工三团原来是潜水排的“娘家”,潜水排是三团嫁出去的“女儿”,是张继尧忍痛割爱把最优秀的红色的火种送到兄弟部队的,所以说张主任对潜水排的关爱有加就不难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国第一个核潜艇基地正式开建,1969年春,潜水排进入基地参加水下施工,2万多人的工地,红旗招展,歌声震天,好一个大兵团作战的场景。到工地以后经常听老战士们说,咱们工区的张主任那可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老八路出身,性格豪爽,治军严谨,九死一生屡建战功,因为我们姚排长也曾是工兵三团一连一排的战士,在紧张的施工间隙,遇到海况恶劣,不能作业时,姚排长就见缝插针,邀请首长们给我们讲传统、讲战斗故事,以此来激励我们的斗志,百忙之中的首长们也尽量挤出点滴时间,来满足战士们的要求,首长们那血与火的战斗经历,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真比看电影还要过瘾呢。</p><p class="ql-block"> 张主任1943年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年代参加八路军,在山东胶东一带同曲波、杨子荣、刘勋仓等战友们打即墨、攻莱阳、战威海,为胶东地区的解放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盘踞在东北的国民党纠集当地的土匪,组成“先遣队”、“还乡团”、“地下军”等20多万人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张继尧和战友们奉命赶赴东北参加剿匪,在白山黑水,在林海雪原,爬冰卧雪与顽匪斗智斗勇,他是36人剿匪小分队队员之一,也是侦察英雄杨子荣牺牲后,为杨子荣抬棺木人之一。优秀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后记中,这样描写剿匪英雄的:侦察英雄杨子荣;身高力大的“坦克”刘勋仓;夜行千里的“长腿”孙达德;攀缘能手“猴登”栾超家;力大无穷、勇冠三军的张继尧……</p><p class="ql-block"> 说起力大无穷的张主任,我也是亲眼目睹者呢,有一年冬季,风雪交加,张主任来给我们讲故事,战士们可活跃了,有的拿出糖块,有的端茶水,我们几个人拿出核桃,用铁锤砸、用门缝夹,然后递给张主任品尝。张主任见状笑着说,把核桃拿过来,只见他左手一捏嘎嘣一声,右手一捏嘎嘣一声,捏得一个个粉碎,让我们简直看傻了,坚硬的核桃在他手里就像捏鸡蛋一样容易,力大无穷名不虚传呀,真让我们大开眼界了。不知哪个调皮的战士喊了一声,咱们和张主任扳手腕吧,只见张主任微微一笑,把右胳膊放在桌子上,迎接战士们的挑战。正直血气方刚的我们准备和老首长一比高低,可谁知道一连上了五、六个人都不是张主任对手,平时爱逗乐的八班战士钱志荣说,让我们排的扳手腕冠军王班长上,张主任听罢笑着说:“你们还会打埋伏呀,来吧”,结果三个回合,王班长也是三比零败阵下来。这时候张主任放宽了政策说,我让你们两只胳膊,先后又上了几个战士,还是没有一个能赢的,递过招的几个战士都说张主任的手就是一把铁钳子,能把你的骨头握断,我们只有招架之力,那有还手之功啊。</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姚排长对张主任关切的说休息一下吧,比赛告一段落,张主任反而兴致未尽,像个顽皮的孩子挑逗式的说,有谁还不服上来比试,引起大伙一阵大笑。</p><p class="ql-block"> 欢声、笑声、助威呐喊声,在七班的寝室里久久回荡,官兵同乐的场景其乐融融,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息,张主任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在朝鲜战场上,第四次战役中惨烈的一次阻击战斗。那是1951年1月,他带领一个加强营,奉命执行阻击后撤的美军,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与美军激战了三天三夜,硬是没让敌人前进一步,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与敌军展开了白刃战,由于用力过猛,他把刺刀和枪的前半部分刺进敌人的身体,前胸进枪后背出枪,枪也拔不出来了,正在危机关头又一个美军,从他身后偷刺过来,不知是谁向他喊了一声:“营长,后面有敌人!”张主任也顾不上多想,用尽全身力气向上一挑,把那个将近200斤重的美国兵越过头顶,转身砸向后面偷袭的大兵,只见那个美国大兵应声倒下,发出最后的惨叫。</p><p class="ql-block"> 利用短暂的战斗间隙,张主任命令警卫员集合活着的人准备迎战敌人反扑。当战士们报数到10的时候,他喊了一声11,还有我一个,就这样一个500多人的加强营,最后只剩下了11个人,再也没有听到有人喊12了。说到这里,只见张主任双手捂着脸泣不成声,像个泪人,喃喃的说,我的战友,我的同乡,我的兄弟……都牺牲了,我想他们啊!停了很久很久,张主任说这次战斗,敌人也死伤了3000多人,付出的惨痛的代价,他们还俘虏了一个美军上校,现在我手上戴的这块瑞士产英纳格手表就是一个战利品,军首长后来奖励给了他,至今他仍带着。听说是战利品,战士们都争着传看那块已经泛黄的手表……。为此他们营也获得了38军授于的《英雄部队》称号。</p><p class="ql-block"> 张主任语重心长的说:战争是残酷的,胜利更是来之不易,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战友们,比起他们,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我们三十八军的战斗口号就是:“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今天就死在战场上”。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人,能不打胜仗吗?你们潜水排也是38军中的一颗红色种子,流淌着红色的基因,我相信这种精神也一定会在你们潜水排发扬下去,战士们听得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在参加核潜艇基地施工的近二千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是听着战斗故事,唱着革命歌曲,在英雄精神鼓舞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在全基地两万多名参战官兵的共同奋斗下完成了任务,1974年8月7日上午,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长征1号401艇顺利进港停靠在我们亲手建造的码头上,当时我们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们潜水排也向祖国上交了一份圆滿的答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p><p class="ql-block"> 张继尧,八路军老战士,《林海雪原》中剿匪小分队成员之一,杨子荣生前战友,我国笫一个核潜艇基地工区主任,第一个航母基地支队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38军后代在编写38军军史文件中军,对张继尧营长的介绍,图片为张继尧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后和爱人以及长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潜水排排长姚宝安,后任北海舰队工程船大队潜水业务长,河南省邓州市人,1965年入伍,曾经参加了核潜艇基地和航母基地的水下工程施工。</p> <p class="ql-block">  七班长陈德荣,上海市人,1968年入伍,曾经参加了核潜艇基地施工。</p> <p class="ql-block">  八班长王新,江苏大丰人,1968年入伍,曾经参加了核潜艇基地施工,是我们潜水排的大力士,被战士们称呼为搬手腕活动常胜将军。</p> <p class="ql-block">  汤如礼,江苏盱眙县人,1969年12月入伍,和作者同一个新兵连同一个班训练,同时分配到了潜水七班,后来调到炊事班任班长。</p> <p class="ql-block">  钱志荣,江苏镇江市人,1969年12月入伍,是我们潜水排的活跃分子,好逗乐,人缘好,是战友们的知心人。</p> <p class="ql-block">  我国第一艇核潜艇401号。</p> <p class="ql-block">  苏联69嗄斯吉普车,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县团级以上首长配备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  沙子口我们的第二个故乡。</p> <p class="ql-block">  作者方太长,河南项城市人,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10月入党,1984年12月转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