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稔知止:论中年后对物欲与金钱的减法哲学

高原宝莲灯

<p class="ql-block">《礼记·曲礼》有云:“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人生行至中后程,如同稻谷历经扬花抽穗,终将从“向外求索”的蓬勃生长,转向“向内沉淀”的颗粒归仓。此时最珍贵的智慧,莫过于识破欲望的虚妄,挣脱金钱的捆绑,以减法姿态为生命卸下重负——这不是消极的退缩,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清醒回归,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校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金钱做减法,首在剥离“金钱即身份”的认知执念。青年时逐利,多是为了挣脱生存困境、构筑安全感,或是借财富证明自身价值。于是有人将豪车钥匙当作社交名片,用奢侈品LOGO定义自我坐标,把银行账户余额等同于人生成就。可当岁月磨平了浮躁,便会发现那些靠金钱堆砌的“光环”,终究是易碎的泡沫。作家梁实秋中年后辞退多份兼职,坦言“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不愿为碎银几两耗尽心神”,他放弃了额外的稿费收入,却换来了伏案著述的清净,最终留下《雅舍小品》等传世佳作。反观现实中,不少企业家到了知天命之年,仍困在“扩张”的执念里,盲目投资、跨界经营,试图用更大的财富数字证明自己“未老”,结果却因资金链断裂拖垮主业,落得一身债务与疲惫。金钱本是服务生活的工具,若将其异化为衡量身份的标尺,便会沦为欲望的奴隶;唯有主动减去对“财富标签”的追逐,才能看清自我价值从不依附于物质,而在于精神世界的丰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金钱做减法,次在摒弃“多赚即幸福”的认知误区。心理学中有个“幸福阈值效应”:当收入足以覆盖基本需求后,额外的财富增长对幸福感的提升会越来越微弱,甚至可能因过度追求财富而挤压生活的其他维度。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任杭州知州时,俸禄优厚却始终保持俭朴,他将多余钱财用于修建义庄、资助族人,自己则“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旁人不解,他答道:“钱再多,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三尺。”这份清醒,正是看透了“幸福与金钱并非线性相关”的真相。如今不少中年人陷入“越赚越焦虑”的怪圈:为了换更大的房子,牺牲周末陪伴家人的时间;为了多攒一笔存款,放弃多年坚持的爱好;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透支健康熬夜应酬。可当孩子长成与自己疏离的模样,当身体发出病痛的警报,才猛然发现那些被金钱“挤占”的时光,恰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主动对金钱做减法,不是拒绝奋斗,而是拒绝“用幸福换财富”的亏本交易——减去不必要的赚钱欲望,才能为亲情、健康、爱好腾出空间,让生活回归“有声有色”的本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金钱做减法的终极指向,是为生命留出“精神留白”的空间。古人讲“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中年后对金钱的减法,本质上是对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把从“赚钱”上省下的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事上。哲学家周国平五十岁后拒绝商业演讲与广告合作,将时间全部投入读书与写作,他说:“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钱,而是更多的‘无所事事’的时间,用来思考与感受。”正是这份“减法”,让他写出《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饱含生命温度的作品,完成了从“作家”到“思想者”的蜕变。而在民间,这样的智慧同样闪耀:浙江有位退休教师,卖掉市区的大房子,搬到郊区小院落,用卖房剩下的钱资助山区学生,自己则在院中种满花草,每日读书、教书、侍弄草木。他在日记里写道:“以前总想着多攒点钱给孩子,后来发现,给孩子最好的遗产不是存款,而是‘放下执念’的生活态度。”当金钱的减法让生命摆脱了物质的桎梏,人才能真正沉浸于精神世界的耕耘——或是读一本搁置多年的好书,或是陪父母聊一段往事,或是为陌生人做一件小事,这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事,恰恰是生命最动人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主张中年后对金钱做减法,绝非倡导“躺平”或“佛系”,更不是否定奋斗的价值。青年时的拼搏、壮年时的积累,是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中年后的“减法”有底气、有选择。正如农民播种时需辛勤耕耘,收获时却要及时停镰——不是放弃劳作,而是懂得“适可而止”。这份“止”的智慧,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活本质的洞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如登山,年轻时卯足力气向上攀登,总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到了半山腰,便该停下来整理行囊,丢掉不必要的负重。对金钱做减法,对欲望做收敛,不是向岁月妥协,而是以更轻盈的姿态,走向生命的开阔处。当我们不再被金钱捆绑,不再被欲望裹挟,才能在暮色苍茫中,看见夕阳的温柔,听见内心的回响,活出“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