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用者不疑,疑人不用”的古训,是传统管理智慧的浓缩,却非现代管理的“万能公式”。真正高明的用人之道,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信任赋能与动态审视中找到平衡点,让人才在可控的空间里释放最大价值。</p> <p class="ql-block"> 信任是点燃人才潜能的火种,也是“用者不疑”的核心要义。当管理者选择启用一个人,本质上是对其能力、品格与价值观的初步认可,这份认可若转化为明确的授权与充分的信任,便能打破人才的心理束缚。正如商鞅变法前,秦孝公以“举国而听之”的信任赋予其改革大权,才让商鞅得以顶住旧贵族压力,推动变法落地;反之,若用人时处处猜忌、事事干预,不仅会消耗人才的积极性,更会让决策陷入“议而不决”的僵局。这种信任,是基于对人才的深度了解,而非盲目放权,它让人才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激发出“士为知己者死”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然而,绝对的“不疑”是管理的陷阱,“疑人不用”的静态思维更难适配复杂多变的现实。人性具有多面性,能力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波动,仅凭初始判断便“一用定终身”,很可能忽视潜在风险。历史上,韩信初投刘邦时曾因不受重用而逃亡,若非萧何月下追贤并重新举荐,刘邦险些错失良将——这恰恰说明,“疑”未必是“不用”的理由,也可能是“再识”的契机。现代企业管理中,“疑”更应转化为动态的监督与评估机制:通过明确的绩效目标、定期的复盘沟通,既及时发现人才在岗位上的适配问题,也为其提供调整方向,避免因“过度信任”导致的失误。这种“疑”,不是对人格的否定,而是对管理责任的敬畏,是确保人才与岗位长期匹配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用人之道,是“信任”与“审视”的辩证统一:以“疑人不用”的审慎做好事前选拔,用“用者不疑”的格局给予事中授权,靠“动态审视”的智慧完善事后管理。就像放风筝,管理者手中的“线”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信任是让风筝高飞的风,审视则是适时调整方向的线,二者结合,才能让人才既飞得高、又走得稳。</p> <p class="ql-block"> 告别非黑即白的用人思维,在信任中给予空间,在审视中规避风险,方能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管理生态,这既是对人才的负责,更是对组织长远发展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