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娘子关曾经有一位聪颖过人、文质彬彬的女子,她叫王妙如,大同人,清末民初在宪政道路上奋斗十余载的爱国志士李素的妻子,后来成为书画家齐白石的得意弟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她生于1900年,卒于1936年12月,享年仅37岁。生前有作品集《王妙如工笔鸟虫册》和《王妙如工笔花卉册》,1937年其夫李素整理出版了《王妙如书画册》。因年代久远,距今已有80多年,王妙如的一些往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有的文章在述其生平时多有含糊不清和错误解读,所以有必要作一番考证和纠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隐晦童年成迷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幼年时期的王妙如,家境如何?其人是否有过一段隐忍不言的经历,是否被卖为童养媳,甚至是多次转卖?其双亲何在,其直系近亲属何在?对于这些问题,可能是丈夫不愿意而没有提及,亲友不知情而无法提及。看来旁人想要搞清楚,只能是徒劳猜测,毫无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介绍:</span><b style="font-size:15px;"><u>王妙如的生父是河北籍书生王杰,他在大同开了一家书店,名“同和书局”,勉强讨得生活。后于1900年育一女,取闺名一真,大号妙如,女儿四岁时,妻患大疾,撒手西去。可怜王杰既当爹又当娘,终不能妥帖照顾幼女,便将妙如寄养于妻妹之家。王妙如生性聪慧,就读于兰池小学(大同五中前身)[据说此地原为圪洞。1913年,原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改建花园,种植芝兰等花草,后来逐渐形成街道,遂命名为“兰池”],琴棋书画一触便通,十四岁便名满云中(大同别称),时人皆道“此女云中山川灵秀之气,萃于一身。不然,性情不能如斯纯淑贞静,才识不能如斯渊默贯通也。”皆呼之为“云中小先生”。</u></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述文章中的信息未说明来源渠道,不知是否确切,可以明确的是后半部分借用了《书画学者王妙如女士墓志稿》(以下简称《墓志稿》)的内容,且大同五中的前身为云中公立女子中学,创建于王妙如已经出嫁四年后的1918年。由此看来,此文存有疑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网站也有一篇文章,</span><b style="font-size:15px;"><u>大同古文化边贸文化(七)【同和书局】:民国初年,一位早年从河北流落来同的书生王杰,开了个书铺,起名叫 “同和书局”,意思是“天下大同,和平繁荣”。开书局之初,只卖些线装书,如 《四书》、《五经》以及一些 《康熙字典》之类的工具书。这些线装书一般是从北京进货,装帧整齐,颇有收藏价值,特别是包皮,皆用绸缎裱装由名人题签,令人眼目一新。因此,书局不到几年便略有赢利。“五·四”运动后,王杰的女儿渐渐长大,由当时的兰池小学升入大同女子师范学校(大同五中的前身)。她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便有意传播进步思想,于是奉劝其父从北京购入大量进步书籍。在这样的文化气氛熏陶下,王姑娘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经常与一些进步青年来往。谁知,当地官员李某看上了她,硬以“革命之罪”把她抓进大同监狱,然后又逼她为妾。姑娘虽然生性柔弱,但宁死不屈。后王杰变卖家产才打通了关节,把女儿救了出来。之后王姑娘拜齐白石为师,在北京成了一位女画家,人称“妙如先生。”</u></b><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篇文章也有疑点和错误,“升入大同女子师范学校”在时间上就不可能,而且1919年五四运动后至1922年的几年里王妙如一直跟随李素在南方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然,上述两篇文章有一点可能是比较真实的,就是其父“王傑”在大同开设同和书店,使王妙如能够接触很多书籍,并喜欢上这些书籍,由此引发了学习的兴致。此外,还有文章称“王妙如家境贫寒,四岁父母双亡,被辗转卖到了娘子关的东口村李家”,与李素撰《墓志稿》“四岁丧母”相冲突,应为误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初嫁东口留美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4年,14岁的王妙如与平定州承天都东口村(娘子关城堡东侧)李素结为夫妇,[一说为侧室,一说为边室,一说为旁妻,应为侍妾],婚后常在北京西城区铁匠胡同寓居,1916前后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数次返乡近三年。1917年至1922年随夫在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寓居近六年,返京后居于北平,并于1932年在北平西城区按院胡同新置普庐[1928年北京改称北平]。算起来,王妙如在李素的祖籍地生活最多也就是三到五年的时间,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年里,给李素家乡的父老们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妙如嫁入李家后,如何做的贤妻良母,如何与家人、邻里和睦相处,不是本文所述重点,不再过多赘述,此处重点阐述其学习文化的情况。《墓志稿》载:“值袁氏世凯称帝,张氏勋复辟,先后返乡近三年,邻里乡党,长老妇孺,莫不津津乐道其贤。至今来者必述其情,去者必致其意。咸相戒其子女,须以氏之懿行为规范。《墓志铭》又载“年十四来侍畏斋暨女君梁夫人,惟谨女君爱其稚年老成,亲若娣姒,家政悉以畀之,洪织井井上下,无闻言工,女红不尚奇巧,暇即读书习字,慕刘向《列女传》中贤明、仁智、辨通三类,里党见者咸谓女士殆闲气所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么,王妙如在出嫁前是否有学习经历?是否是嫁入李家后才正儿八经地开始读书识字?且看另外两则信息。一是陈衍撰《墓志铭》:“妾事君二十余年,幼尚知熟读论语以自励,差幸无大过耳。”二是齐白石在《鱼虾》作品题字:“妙如幼喜读书写字”。这两则信息中的“幼年”,从字面意思分析,前者应指嫁入李家后的未成年时期(14-15岁),后者是否包括嫁入李家之前的幼年时期,目前还无法确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南下广州露天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17年8月李素南下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王妙如前往广州照顾患病的李素,之后又曾到云南、四川等地,1922年广州政变后回到北京。在广州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妙如有空就沉迷于学习,无论研习佛经,还是写诗作画,都有不小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墓志稿》载“夫南下护法多病,氏乃由子恩荃,送至广州。及与夫遇,益自奋勉。夫恐其体弱,戒节劳。氏曰,妾不敢务广而荒,亦不敢畏艰而退。妾知自爱,君勿虑。从此学业日有进益,兼学书画,殊多异趣。初氏尚未解字,闻夫诵诗,即可判其优劣。读书善领悟,不拘常解,别具会心。至读佛经之种种疑问,尤匪夷所思。即梦中偶有所得,语俱玄妙,若自天成。”《墓志铭》亦载“在广州研究经传,别具会心,遇讳学每发问,难老师,硕儒咸惊其创获,苦不能即答。”《水帘诗稿》中有一首诗《梦》的注解,“妙如从吾,安居日少,暇则对诗画文艺,颇喜研求。亡后,偶检出其字迹,乃川滇之役,随我返粤,舟中倚栏自吟,我强使写出之五言句。诗曰:波浪冲天起,鸳鸯自在飞,若问此中意,傍人那得知。视之久久,夜遂入梦。”还有一首诗《山行》“天上白云如白狮,白云应自解卿诗。此行只有云为伴,过去巫山却不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求学北平遇名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网传王妙如于1923年随夫返北平即入艺术学院。经查,1929年秋王妙如进入国立北平艺术学院学习国画,1931年夏天完成学业。依据有二:一是“北平國立藝术學院一九三十年中系帥生新春歡宴合影”,第二排左五即为王妙如其人,既然1930年元旦期间在校,说明1929年秋季已经入校。北平艺术学院全称为“北平大学艺术学院”,1928年由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改名而来,设中国画,西洋画,实用美术、音乐、戏剧、建筑六个系。当年12月,齐白石被聘用为中画系花卉组教授。由此推算,王妙如为艺术学院的第二届学生;二是齐白石题字“王妙如女士......,年三十後得帥授”。这说明王妙如在进入艺术学院以前就能作画,而且是三十岁以后才有名师指点,侧面反映了入学时间,王妙如生于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戌时(公历1900年2月),三十岁后按虚岁计算即为1929年,按周岁计算即为1930年,而旧时的年龄一般专指虚岁。此外,王妙如随夫从广州返回北平的时间也存在错误,据李素作《书画学者王妙如墓志稿》“壬戍夏,陈炯明变,黄浦炮攻......。是岁秋,国会恢复,居北平。”民国壬戌年为公历1922年,这年秋天国会恢复,王妙如便返回北平,而不是到了1923年才返回北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名动艺坛为新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书画学者王妙如墓志稿》载:初毕业,书画名即大噪,求者接踵于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康南海有为称:“其书法直逼卫夫人、萧俊贤、齐白石。所有一时名宿,识与不识,罔不嗟讶其笔锋苍老,气势浑厚。书无体不佳,画无式不精,为古今女子所罕见。其所雕之印章,寝及汉室,犹其余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晚清状元刘春霖为《王妙如工笔花卉册》题跋:“視我生花筆,晴昊繁華向。香江清扵儔,千載甯多譲。瓊枝自冩生,清闺運心匠。題诗谂觀衆,此即天人相。畏斎老兄......,甲戌(1934年)八月肅寕劉春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书画大师齐白石多次为王妙如的作品和本人所赠作品题字,现摘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⑴补题《六开工笔草虫册》“余徃時喜舊纸,或得不傑之纸,愿畫工蟲藏之。今妙如女弟子求畫工蟲,共尋得六小页,为贈畫後,三十年庚午(1930年)白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⑵《山水》“玅如女弟学雪個,得其骨,惟遥山高逺樹,尤見渾成,庚午(1930年)秋八月齊璜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朱耷,别名雪个、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清初画坛“四僧”之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⑶《群雏》“余畫動物稍有研究,看似觉易,臨摹頗難。余喜能似余者惟有玅如女弟,此玅如所畫猶以為未足,余題记数言,願玅如自信,庚午(1930年)冬,齊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⑷《王妙如工笔鸟虫册》“此册擬予本,惟老梅幹著華難也,今屬題記,分别之,癸酉(1933年)白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⑸《蟹趣图》“妙如女弟善書,以篆隸法筆畫蟹無不佳,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⑹《白菜雏鸡图》“菜葉颠倒破亂,殊有天然特趣,人間自称賞鋻家者切勿随意看過也,白石为妙如女弟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⑺《教子图》“妙如女弟之属,齊璜白石山翁居舊京时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⑻《踏雪寻梅图》“妙如女弟屬,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⑼《息肩圖》“眼看友朋歸去拳,那曾帶去一文錢,先生頭白勞何苦,挑盡铜山應息肩。妙如女弟畫,白石题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⑽《油灯猫鼠》“昨夜床前點燈早,待我解衣来睡倒。寒门只打幾钱油,哪能供得鼠子飽。值有猫兒悄悄来,已经油盡燈枯了。玅如作畫倩,白石山翁題舊句,時辛未(1931年)暮春之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⑾《三多图》“多子,多刺,多甘,此玅如之三多也,白石為題数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⑿《鱼虾》“王玅如女士幼喜讀書冩字,漸能作畫。年三十后得帥授,其圖大進花卉似缶盧,山水酷似八大,吾侪畏之,信識字知書後作畫,無不工者。常有人求女士畫,女士曰羞論價值,余為订定润格,代女士言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有《缶卢集》、《缶卢诗存》、《缶卢印存》及书画集多种作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著名画家和书法家庄曜孚在《折扇书法》上题字:“正面:楚珩先生雅鋻,辛未(1931年)二月雲中王妙如。反面:辛未春日楚珩正,莊曜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温楚珩】原名廷傑,改名璞,字楚珩,原籍山西洪洞,後隨父居北京,故自稱北京人,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生。肄業於北京測繪學堂。1905年4月,赴日本留學,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回国,在武漢與詹大悲等從事革命活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