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月一日下午,津城秋阳明朗,街头海棠树缀满殷红小果,与飘扬的五星红旗相映成趣,为祖国76载华诞添彩。</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回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山河锦绣、国泰民安的繁荣盛景,每一步前行都浸满奋斗的汗水,每一处变迁都凝着无数人的坚守。常有人说“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这份安宁与幸福的背后,是一代代先辈用理想与担当筑起的不朽精神长城,而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先生,正是这长城中最耀眼的丰碑之一。</p><p class="ql-block"> 怀着满心感恩与追思,我们一家人相约走进周邓纪念馆,想在这片镌刻着革命前辈事迹的地方,静静重温历史,不忘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 出发前,女婿备好鲜花。到了纪念馆入口,又请了导游。导游介绍了两种讲解模式:一是佩戴耳机的“专属聆听”,二是开放式的“共享讲解”。我们选了后者,在祖国生日这天,与天南海北的参观者共同分享先辈事迹,让敬意在人群里流动,本身就是特别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跨进展厅入口,庄严肃穆间,周总理与邓颖超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并肩而立。这时,女婿把鲜花轻轻递到外孙手里,蹲下身说:“这两位爷爷奶奶,为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忙了一辈子。我们鞠躬献花,是感谢他们,也是要记住他们的故事。”孩子似懂非懂点头,捧着鲜花恭恭敬敬三鞠躬,再把花轻放在塑像前。那一刻,周围的参观者也放慢脚步,有人拿出手机记录,塑像前那抹亮色,成了此刻最动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游的讲解,我们缓缓走过一个个展厅。泛黄的书信里,藏着邓颖超先生对妇女儿童事业的牵挂;磨损的公文包上,还留着周总理为国家奔波的痕迹;影像资料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穿越时空依旧振聋发聩。导游的声音清晰传到每个人耳中,偶尔有人轻声提问,她都耐心答,原本不相识的人,因共同的敬意渐渐亲近。外孙紧紧牵着我的手,时不时指着展柜里的实物问“这是什么呀”,我用他能懂的话,慢慢介绍并说相关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正为馆前的红旗镀上温暖的金边。回望这座装着记忆的建筑,心里满是沉甸甸的感动与力量。“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种谷人”。这次国庆之行,不只是参观,更是一场精神洗礼。我们这代人亲历祖国变迁,更懂如今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这份记忆要牢牢记住,更要传给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外孙给我拍的照片留念</p> <p class="ql-block">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我们带着从纪念馆汲取的初心与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也愿外孙这样的孩子,能在时光里慢慢读懂先辈的奋斗故事,把“<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的信念刻进心里,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的下一个76年、下一个百年,续写他们这代人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