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30日在国庆和中秋节来临之际,农发行山丹县支行安排分管领导和帮扶干部到村入户,在驻村工作队宿书记和村委会杨主任、李书记配合下,到潘庄村的帮扶户家庭走访慰问,了解帮扶户家中生产和生活的困难及问题,先后入户走访了14户帮扶户,带去特色粉条和菜籽油等慰问品。</p> <p class="ql-block">阳光洒在村口的水泥地上,映出几道清晰的影子。我们一行人从车上搬下慰问品——成袋的大米、成桶的菜籽油,还有特意准备的本地特产粉条。这些物资不贵重,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所需。大家站在村委会前合影留念,身后红底白字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秋阳下格外醒目。那一刻没有太多言语,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次节日慰问,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推开一户人家的门,冷风裹着雪粒扑进来。屋里烧着炉子,暖意却来得缓慢。一位穿着蓝色外套的村民刚从外面回来,手里提着个红袋子,说是孩子从镇上捎来的点心。他笑着招呼我们进屋,顺手把袋子放在桌上,旁边还有一瓶未开封的油。这场景让我想起前几户人家——几乎每家桌上都摆着类似的慰问品,不是被立刻收进柜子,而是特意摆在显眼处,像是某种无声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炉火噼啪作响,屋里的交谈也渐渐热络起来。一位老大爷拿着水瓶倒了杯热水递过来,边喝边聊起今年的收成。玉米卖了个好价钱,但化肥涨价又压低了利润。他说话时不急不慢,语气平和,可眼里的忧虑藏不住。我们一边听一边记,偶尔插话问问政策落实的情况。这样的对话没有剧本,却最真实。老屋斑驳的墙皮、窗边挂着的辣椒串、角落里的农具,都在诉说着一种坚韧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走进另一户人家,屋内陈设简单却整洁。黑色的炉子连着一根金属烟囱通向屋顶,墙边贴着瓷砖,桌上铺着花纹桌布,一个蓝色塑料凳孤零零地立在角落。三位村民围站着,听我们介绍最新的帮扶政策。他们穿着厚实的外套,有人戴着帽子,神情专注。其中一位反复确认医疗报销的比例,另一位则关心孩子上学的补助是否还能申请。这些问题琐碎而具体,却是他们生活的重心。</p> <p class="ql-block">客厅里,四位村民坐在沙发上,面前的小桌上摆着茶杯和那瓶油。有人端起茶抿了一口,笑着说:“你们年年都来,比亲戚还勤。”这话听着暖心,也让人有些酸楚。我们带来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一种持续的关注与陪伴。沙发上的花纹靠垫已经有些褪色,墙上的画框也略显陈旧,但这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却在岁月里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村道上,我们和几位村民并肩走着,阳光斜照,影子拉得很长。有人伸手握了握我的肩膀,说今年想试试种新品种的马铃薯,问能不能帮忙联系技术指导。我点头记下,心里明白,真正的帮扶不是送一次东西就结束,而是要让希望落地生根。握手的那一刻,没有多余的话,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一辆黑色汽车停在路边,旁边有人推着摩托车准备去地里查看墒情。一位村民手里拿着文件袋,里面是他刚领到的补贴申请表。他指着远处的田地说,只要政策稳,人就不怕苦。这话朴实,却有千钧之力。我们站在田埂上聊了许久,风吹过成片的玉米茬,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大地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走到村尾一户人家门口,正碰上他们准备出门。一人提着红袋子,另一人伸手推开玻璃门,阳光洒进屋内。那抹红色在灰白的村庄背景里格外亮眼,像一团小小的火苗。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红袋子、油桶、粉条,不只是物资,更是节日的色彩,是被惦记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在一户独居老人家中,一位年长的村民拄着拐杖,年轻些的帮扶干部弯腰扶着他慢慢坐下。两人靠得很近,说话时几乎肩并肩。窗外阳光洒进来,照在窗台的红纸装饰上,屋里干净而安静。那一刻,帮扶不再是文件里的词,而是弯下的腰、伸出的手、低语的关怀。</p> <p class="ql-block">村口那扇铁门依旧锈迹斑斑,但门边多了个绿色垃圾桶,显得整洁了不少。一位村民站在门前,手里拎着红袋子,说是刚领到的慰问品。他笑着说,现在日子好了,东西虽小,但“有人想着,心里就暖”。这扇门见证过太多寒来暑往,也见证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悄然转变。</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砖墙前,几位村民拿着文件讨论着明年合作社的计划。有人手里夹着资料,有人蹲在地上比划着地块分布。背景里那台旧洗衣机静静立着,像是这个村庄变迁的旁观者。他们的声音不高,但每一句都关乎生计。我们站在一旁听着,偶尔补充几句政策信息,更多时候,只是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p> <p class="ql-block">白色汽车的后备箱打开,帮扶干部弯腰搬出一箱箱物资。田野开阔,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肩头。有人接过袋子时顺手拍了拍车门,笑着说:“你们这车都成咱们村的‘专用车’了。”笑声在风里散开,轻松却真挚。这些瞬间,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说明什么是“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接过红袋子时,手微微发抖。他从帮扶干部手里接过油和粉条,又接过那瓶酒——是特意为他准备的。屋里陈设简陋,但墙上贴着孩子的奖状,柜子上摆着全家福。他没说太多感谢的话,只是反复念叨:“记得常来坐。”这份朴素的情感,比任何致辞都动人。</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站在自家门前,手里提着慰问品,身后是那扇雕花木门和一张乡村振兴的宣传海报。他不识字,但知道那上面画的是“好日子”。他指着海报说:“等路修好了,咱也把院子拾掇拾掇。”希望有时候就是这样,藏在一扇门、一句话、一个眼神里。</p> <p class="ql-block">临走前,我们在村委会前再次合影。六个人站成一排,身后是那栋熟悉的建筑,红底标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黑色和白色的汽车静静停在一旁,像两个沉默的见证者。天空湛蓝,云朵轻盈,仿佛也为这个秋日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我们没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心里都明白:这条路,还会一直走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