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佳片有约】No1《国家命运》: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山河

紫阳赵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紫阳赵</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122441</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国庆期间观看《国家命运》,这部聚焦“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影片,没有用震撼的特效堆砌宏大,而是以编年体式的叙事,将科学家群体在戈壁荒滩上的坚守,与国家打破核垄断、挺直脊梁的奋斗史交织,让“为国铸剑”的信仰,在平淡叙事中迸发直击人心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影片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为原型的角色为核心,勾勒出一群“隐姓埋名人”的群像。主角陆光达(原型邓稼先)放弃海外科研前景,带着妻子的牵挂钻进戈壁,面对“连算盘都要用来算数据”的简陋条件,在辐射风险中亲自抱起核弹碎片排查故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抽屉里还锁着未写完的研究笔记;配角沈济安(原型钱学森)则在归国受阻时,将核心数据记在脑海,回国后昼夜不休搭建科研体系,哪怕面对“理论不被认可”的质疑,也坚持“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一定能做到”。这些角色没有“超级英雄”的光环,只有对国家的赤胆忠诚,他们的抉择,让“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不再是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行动。</p> <p class="ql-block">影片的细节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历史深处的情感密码。陆光达与妻子分别时,只带走了一本泛黄的《物理导论》,扉页上妻子写的“平安”二字,在后续剧情中多次出现——有时是他在深夜实验室里摩挲书页,有时是妻子在家中对着书页落泪,这个小小的细节,将家国大义与个人柔情拧成一股绳,让科研者的牺牲不再冰冷。另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是科研团队在戈壁上用石头拼出的“中国”二字,风沙一次次将字吹平,大家就一次次重新拼垒,直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蘑菇云升起的瞬间,“中国”二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没有激昂的口号,却用最朴素的方式,道尽了“为国争光”的执念。还有实验室里那台老旧的手摇计算机,镜头多次给到它转动的齿轮,吱呀作响的声音与后来原子弹爆炸的轰鸣形成强烈对比,隐喻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跨越。</p> <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国家命运》最打动人的,从不是“两弹一星”的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背后那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人。他们中,有人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有人隐姓埋名数十载,有人甚至牺牲了生命,支撑他们的,是“国家需要”这四个字。在国庆这个特殊的节点观看这部影片,更能明白今日中国的“岁月静好”,是先辈们用“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换来的。如今,时代虽不同,但“为国担当”的精神从未过时——我们或许不必像先辈那样钻进戈壁,但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奋力拼搏,便是对“国家命运”最好的续写。</p> <p class="ql-block">这部影片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国家的过去,也照亮了我们的未来。它让我们懂得,国家的强大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人接力奋斗的结果;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每个人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国的未来必将更加璀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模板/选自平台《喜迎国庆》</p><p class="ql-block">音乐/本地《祝福祖国》(黑鸭子组合演唱)</p><p class="ql-block">2025.10.2日于安康煌上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