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挣钱”成为一场自我欺骗的仪式

枫林听雨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人们把许多事没做好或者没做成功或者出现不如意的事都会与命运联系在一起。比如:孩子没考上大学有人就说这个孩子就这命。有人很穷大家都会说他就是个穷命。什么命运?命运词典里的解释一个是变数一个是定数,变数是可以选择。定数没有选择。那么一个人穷这是定数不能选择。虽然穷但是这不是命运的归属。人之所以会穷跟自己的思维和态度有直接关系。有人说:“哪个人不想挣钱”。想挣钱这只是大脑中一个简单动作,这个时候对挣钱对主关上没有潜在的意识。这个假意识欺骗了自己。无法从主观上判断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或者说混吃等死。</p> <p class="ql-block">那些被我们归因于“命运”的种种不如意,往往藏匿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我们并非被某种不可知的定数所束缚,而是被自己思维与态度中的某种惰性所囚禁。那句轻飘飘的“就这命”,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不如说是一袭华美的思维裹尸布,遮盖了我们内心深处不愿直视的、名为“主观惰性”的尸骸。而那句更为普遍的“哪个人不想挣钱”,则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内心独白,一场用假意识上演的自我欺骗仪式,它让我们在幻想中完成了对改变的渴望,从而免于在现实世界里进行真正艰苦的自我革新。</p> <p class="ql-block">“穷命”,这个被随意粘贴的标签,其魔力在于它将一个复杂的、充满主观能动性的生命过程,简化为一个静态的、无可更改的结局。它暗示着一种“定数”,一种先于个人努力与选择便已写就的脚本。然而,若我们肯于剥开这宿命论的外壳,便会发现,所谓的“穷”,更多时候是一种思维生态与态度取向长期运作的自然结果。它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厄运,而是一条由无数个微小的思维懈怠、情感回避与行动瘫痪所铺就的路径。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信息的茧房中,拒绝认知的升级;可能沉溺于即时满足的快感,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以投资长远;可能在每一次机遇面前,首先看到的是风险与困难,从而主动退缩;可能在遭遇挫折后,迅速将其归因于外部环境或自身“命运”不济,而非汲取教训、调整策略。这一切,都不是“命”的指令,而是“人”的选择——是那种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关于思维与态度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于是,为了调和“安于现状”的惰性与“理应奋斗”的社会共识之间的巨大矛盾,我们的大脑演化出了一种精妙的心理机制——那便是制造关于“愿望”的假意识。当一个人说“我想挣钱”时,这念头如萤火般在脑际一闪而过,轻飘得几乎不承载任何重量。它通常不伴随具体的情境构想:不曾真切地想象过财富所能带来的选择自由与尊严体面;它通常不伴随清晰的路径规划:没有对行业趋势的研究,没有对自身技能的剖析与提升计划,更没有将宏愿分解为每日可执行步骤的耐心;它通常也不伴随任何实质性的牺牲准备:不愿减少娱乐的时间,不愿承受学习新知的不适,不愿冒可能失败的风险。这个“想”,便成了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脱离了激情、意志与行动实践的苍白符号。它欺骗了我们的意识,让我们误以为“拥有愿望”本身,就等于已经朝着愿望迈出了步伐。我们如同在脑海中播放了一部关于成功的预告片,并因这短暂的颅内高潮而获得了满足,从而免于去拍摄那部充满艰辛与不确定性的正片。</p> <p class="ql-block">这种假意识,是我们为了维系一种消极的内心平衡而精心调制的麻醉剂。它的深层心理结构,根植于对“自我价值感”的保护。因为,一旦那个“想”被承认为真实且强烈的愿望,我们就必须为之负责,必须付诸行动。而行动,则必然伴随着风险:可能遭遇失败,从而证明自己“无能”;可能发现过程极其艰苦,从而挑战自己对于“舒适”的依赖;可能最终成功,但需要承担成功所带来的新责任与期待,这同样令人不安。于是,为了逃避这些潜在的风险与不适,潜意识便巧妙地制造了一个“无害的愿望”。我们可以向自己、向他人宣称:“看,我是有抱负的。”从而维持了一个积极的社会形象与自我认知。但同时,我们又以不作为的方式,避免了所有真正的挑战。这种“愿望-不作为”的二元对立得以共存,内心的焦虑便被暂时安抚了。我们成了自己人生舞台下的观众,为自己在想象中上演的奋斗戏码轻轻鼓掌,却从未真正登上那布满尘埃与灯光的台前。</p> <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刺破这层温暖的、自我慰藉的假象泡沫?如何将那个虚幻的“想”,锻造成一把能劈开现实坚冰的利刃?答案在于,将愿望从一种虚无缥缈的“大脑简单动作”,转化为一种嵌入血肉、深入骨髓的“潜在主观意识系统”。</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情感的深度灌注与细节的生动构建。** 真正的渴望,必然由强烈的情感所驱动。你不能只是抽象地“想有钱”,你需要在脑海中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富有”对你意味着的具体图景:是让年迈的父母住进明亮舒适的房子时他们脸上舒展的皱纹?是给予子女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时内心的安稳与自豪?是拥有对不喜欢的工作说“不”的底气与自由?是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巅峰体验?这些细节化的、情感饱满的画面,才是驱动行为的永恒燃料。它让“挣钱”从一个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变成了一个充满温度的人生故事,一个你非实现不可的生命承诺。</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思维模式的系统性革命。** 这要求我们从一个被动的问题承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方案解决者。当面临困境时,停止抱怨“我为什么这么穷”,而是开始追问“我如何可以增加收入?”“我现有的资源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些新技能?”“哪些渠道我尚未尝试?”。这种追问,会将能量从情绪的内耗转向对外的探索与创造。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让每一个今天的行为,都与那个渴望的明天建立清晰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最终,也是最根本的,是态度的重塑与身份的重新认同。** 你必须从心底里将自己认同为一个“能够创造价值、并因此配得上财富”的人。这种认同,会外化为一种积极主动、负责可靠的行为风格。你会开始珍惜时间,将其视为最重要的资本;你会拥抱学习,视自我提升为一种日常习惯;你会敢于决策,并在承担责任中磨砺判断力。你不会再将挫折归咎于“命”,而是视其为必须分析的反馈数据。你的态度,决定了你是一个等待赏赐的乞丐,还是一个致力于创造的耕耘者。</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命运”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牢笼,其钥匙始终紧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那便是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最终,如何选择。是选择用“命该如此”的定论来安慰一无所获的安逸,还是选择用“事在人为”的信念去开启一段充满挑战却也波澜壮阔的征程?是甘愿让“想挣钱”成为一个欺骗自己、维持现状的思维惰性仪式,还是决心让它成为点燃生命、重塑自我的灵魂革命?</p> <p class="ql-block">当那句“就这命”再次在唇边盘旋时,我们或许应当有勇气对其进行最严厉的审问:这究竟是看透世情的智慧,还是怯于行动的托辞?那看似不可抗拒的“命”,有多少成分,不过是我们自身思维与态度那沉默而巨大的惯性所投射出的一个苍白的倒影?打破这倒影,需要的不是向虚空中祈祷,而是向内里的深渊凝视,并以真诚的渴望与坚毅的行动,将那自我欺骗的假面,击个粉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