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亨利·柏格森生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192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表彰其“以丰富的思想和充满生命力的表达,展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创造力”)。他早年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在巴黎大学任教,二战期间因拒绝与纳粹合作而流亡,其思想横跨哲学、文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核心著作包括《创造进化论》《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核心哲学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对时间流变的看法:“绵延”(Duratio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柏格森认为,传统哲学对“时间”的理解是错误的——人们常把时间拆成“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片段(如钟表时间),这本质是用“空间思维”切割时间,属于被理性简化的“伪时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提出真实的时间是**“绵延”**:一种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流动状态,过去始终渗透在现在中,现在又不断生成未来,如同水流般无法被拆分,只能通过直觉(而非理性分析)去体验。例如,人回忆一段经历时,不会只记“某个瞬间”,而是会连带当时的情绪、感受一起浮现,这就是“绵延”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 对生命的看法:“生命冲动”(Élan Vital)</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创造进化论》中,柏格森提出“生命冲动”是宇宙生命的核心动力。他反对达尔文“机械适应环境”的进化观,认为生命不是被动演化,而是“生命冲动”推动下的主动创造过程——从最低等的微生物到人类,生命始终在突破自身限制,不断产生新的形式(如意识、自我认知),就像火焰持续燃烧、不断向外蔓延一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还将宇宙分为“生命”与“物质”两大对立领域:物质是静止、可分割的,而生命是动态、创造性的,“生命冲动”正是打破物质束缚、推动生命向上发展的根本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 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拒绝“决定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柏格森坚决反对“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由过去的因果或物理规律决定)。他认为,自由意志的本质藏在“绵延”中——人的选择不是由“过去的经验”或“外部条件”机械决定的,而是在“当下的绵延”中,由完整的自我(包含过去的积累、当下的感受、未来的期待)主动创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例如,一个人选择“戒烟”,不是单纯因为“医生的警告”(外部因果),而是他过往对健康的重视、当下对吸烟危害的感知、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绵延”中融合后产生的主动决定,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对世界哲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颠覆传统时间观:柏格森的“绵延”概念彻底打破了西方哲学中“时间空间化”的传统,为后来海德格尔的“此在时间性”、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提供了重要启发,推动哲学从“关注静止的存在”转向“关注动态的生成”。</p><p class="ql-block">2. 影响生命哲学与存在主义:他的“生命冲动”理论是“生命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直接影响了德勒兹(德勒兹的“欲望生产”理论受其启发);同时,他对“个体直觉”和“自由创造”的强调,也为萨特、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提供了思想资源。</p><p class="ql-block">3. 跨领域渗透:其思想不仅限于哲学,还深刻影响了文学(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时间与记忆”的描写呼应“绵延”)、艺术(未来主义对“动态时间”的表现)、甚至科学(部分生物学家用“生命冲动”反思机械进化论)。</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