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名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明清时期重建的古城遗址,拥有7000年文明史、3500年建城史和160多年都城史,曾两为国都、七为陪都,被誉为“河朔重镇”和“中国第一衙署城”,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台阶而上触摸六百年砖石 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回响撞个满怀</p> <p class="ql-block">大名在唐宋时期就是“河朔重镇”,城东水运发达的卫河水系,使这座古城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饭庄酒楼门对门”之说。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挥吴宓“具奏朝廷”,于艾家口镇(今大名镇)徙筑新城。大名都指挥使吴成在艾家口水驿北重新选址建城。最初也是土城,经过明清两个朝代数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成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每门都是有主楼、箭楼(扭头门楼)、敌楼(观敌瞭哨与拉吊桥之用),三楼鼎歭,成品字形,更有炮台三十六座,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大名古城(明清大名府城)始建于1401年,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唐宋大名府城被洪水淹没后迁建而成。古城呈正方形,周长约9里,城墙高13米,设“仁、义、礼、智”四门及瓮城,现存城墙、天主教堂等遗迹</p> <p class="ql-block">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对城墙进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质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与魂,而“大名府”文化直接体现于明代“大名府”古城。城内众多的清末民初老建筑保存完好,成为珍贵的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名府城城墙被列为冀、鲁、豫一绝。城墙从构造、用料、规模和气势上不仅为古城提供了军事和生态防御功能,也使其成为府城历史悠久、经济繁荣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