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王宝荣: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守护平安

桃花盛开的地方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宜城市郾子台社区,有这样一位民警——王宝荣,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为人民服务”刻进每一件小事里。居民口中的他,是“闲事管到底”的热心人,是化解矛盾的“和事佬”,更是守护平安的“定心丸”。下面这些故事,或许能让你读懂他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一、一把钥匙背后的温情救赎</p><p class="ql-block">前不久,宜城市原皮革厂一位六旬老人因骚扰他人被派出所带走。远在外地的子联系不上父亲,心急如焚地找到王宝荣求助。王宝荣凭借多年经验,在老人家门缝里摸到一把钥匙,开门后发现桌上没电的手机、发霉的饭菜——原来老人已离家十余天。通过身份证信息查询,真相浮出水面:老人怕在儿子面前“丢脸”,竟躲在派出所盼着被释放。王宝荣没有简单了事,而是一边联系老人儿子说明情况,一边耐心与老人沟通,最终促成父子和解,也让老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不是简单办案,而是把每个人的尊严都放在心上。”居民们这样评价。</p> <p class="ql-block">二、少年迷途知返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一名中学生因偷超市槟榔被抓,为“还债”竟铤而走险再次行窃。民警驱车十多里,找到其家人时,后妈称“管不了”,父亲也漠不关心。王宝荣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他先是协调商家理解孩子的苦衷,将索赔金额降至合理范围,又多次上门与家长沟通,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孩子向商家诚恳道歉,家长也意识到责任,承诺共同监督孩子改正错误。“孩子犯错不可怕,怕的是没人拉他一把。”王宝荣说。他用耐心为迷途少年点亮了回归正途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三、本可避免的悲剧与法律警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中年妇女在水库边以低价引诱单身老人进行不法交易,一次竟偷走老人刚从银行取出的80000元。老人羞于报警,最终上吊自尽。这起悲剧令人痛心,也折射出部分群众法律意识的淡薄。王宝荣事后在社区反复宣讲:“遇到纠纷别慌,找社区民警就是最正确的选择。”他用案例提醒居民,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武器,及时寻求帮助,很多悲剧本可避免。</p> <p class="ql-block">四、老兵屋顶上的“平安符”</p><p class="ql-block">93岁的抗美援朝老兵邱德成报警称房顶盖板被盗,王宝荣与社区工作人员紧急赶到,仔细查找后发现盖板竟因大风“躲”进了楼道缝隙。他默默将盖板加固盖回屋顶,还细心检查了房屋其他安全隐患。老兵和他的老伴胡祥琼有三个子女,一个在成都,一个在杭州,一个在襄阳,身边没人照顾,警官给了他们电话,以后遇到困难就找民警。两老都非常感激地握住警官的手说:“你不仅找回了盖板,更给了我们安心。”在王宝荣看来,守护老兵的晚年安宁,既是责任,更是对英雄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从一把钥匙到一块屋顶盖板,从迷途少年到独居老人,王宝荣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处处透着对群众的赤诚。他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化解每一起纠纷,让“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誓言在郾子台社区落地生根,长成了居民心中最坚实的“口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