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欧洲行随笔 (3)

mzhao

<p class="ql-block"><i>此游记分三个部分。第三部分介绍旅游所到城市 博讷,第戎,琉森,比萨,芒特卡蒂尼,佛罗伦萨,罗马。</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2日 巴黎 — 博纳 — 第戎</b></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从巴黎到第戎。早上7:45离开,一路通畅。昨天是公共假日,今天自然成了很多人的长周末。看了一眼谷歌地图,只有A86上有一段红色,没准是因为出了什么事故。</p><p class="ql-block">塞纳河边仍然有冒烟的工厂。环保重要,可是人还是要生活。</p> <p class="ql-block">例行的途中休息,停在一个路边服务站。看着厕所的标记走过去,一下子就走进厕所了。没有收费门拦着,一下子还觉得不习惯。</p> <p class="ql-block">今天路上的经历和昨天成截然的反差。昨天在无所不在的人群中钻来钻去,今天是在乡村和悠闲的小镇中穿行。</p> <p class="ql-block">沿途一块又一块葡萄园,连绵不绝。季春时节,葡萄树刚刚开始伸展出嫩绿的枝叶,葡萄园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田野里间或也看到牛群,都是白色的,个头比澳洲的牛小。怪不得这里的牛肉没有澳洲的好吃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一路向东南方向驶去,经过法国、也是世界著名的盛产葡萄酒的 Bourgogne 地区(英文叫 Burgundy,又遇到一次英国人随便给他人改地名。中文译名勃艮第)。中世纪时期,勃艮第是法国的主要对手之一,最终不敌法国,成为了法国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小镇 Pouilly-en-Auxois 午餐。小镇坐落在山脚下,常住人口1000多,十分安静。</p> <p class="ql-block">午餐时我们和 Chandler 一家坐在一起。相貌和姓氏都表明了他们是英裔。</p> <p class="ql-block">旅行的这些天我可以看到几家亚裔旅伴有一点扎堆的倾向,不知不觉总是这些人在一起。可是我更希望和所有的人都有一些个人之间的交流,很高兴我确实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桌最前面的两位是悉尼过来的,再婚,两人共有5个孩子。看他们的样子比度蜜月还蜜月,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亲密无比。别看男的 Emilio 胖,却是力大无比。住店登电梯有时候要等,Emilio 提着两个箱子蹬蹬地就从楼梯走上去了。</p><p class="ql-block">在他们的后边是喜欢拍搞怪照片的印度老头夫妇。一开始我以为他岁数不小,后来才知道他比我还小几岁。</p> <p class="ql-block">这一桌最前面的两位是一对同性恋爱人,一位来自堪培拉,一位阿德雷德。两个人性情都很温和,与人说话时彬彬有礼。两人在众人面前也很克制,仅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才会有一点亲热举动。</p><p class="ql-block">中间的两位是司机 Josi(左)和导游 Alex。司机一路上几乎没有和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最后面的两位是从昆士兰来的。男的是全车唯一我没有单独交谈过的,女的是个健身达人,游泳、跑步、骑车、徒步,无所不能。</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前走,到达法国东部城市 Beaune(博讷)。博纳是勃艮第-弗朗什-孔泰大区科多尔省的一个市镇,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休息了一小会儿之后兵分两路:一路在博纳市区内游览,另一路去附近的 Château de Couches(库奇斯堡)品尝葡萄酒。我们选择了后者。</p> <p class="ql-block">库奇斯堡是一个中世纪的城堡。我们先参观古堡。</p> <p class="ql-block">古堡始建于11世纪,据信属于玛格丽特,勃艮第大公的女儿。玛格丽特日后嫁给路易十世,成了法国王后。</p> <p class="ql-block">古堡内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时有人提议在草坪上照一个合影。很随意的场合,大家都很放松。</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了之后开始品酒。讲解员自报身份,他本人就是一个葡萄园主,拥有20公顷的葡萄园。他是比利时和土耳其人的后裔,英语不是很好,但是也够做基本交流了。</p> <p class="ql-block">博纳是勃艮第地区的主要葡萄酒产地。自罗马人带来了葡萄栽培技术,生产葡萄酒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勃艮第地区的奇特之处是这里的土壤。面积不大的一个地区,拥有50种不同的土壤。同一个品种的葡萄,在不同土质中产出的葡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品尝了2白2红四种葡萄酒,每一种都是美味的酒。讲解员一边介绍,一边自己也把酒喝进嘴里,给我们演示如何品尝。品尝之后他把酒吐到一个小盆子里。美酒不往肚里咽,需要有很强的纪律性才能做得到啊。</p><p class="ql-block">最左边的两位是新加坡人,也是来自悉尼,会说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 Dijon (第戎)。这里也曾经是一个王国,和勃艮第一样是法国的强大对手,直到14、15世纪败于法国之后成为法国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旅店位置不太好,看起来原先是个工业区。旅店设施也很简陋,甚至不能提供餐饮,吃饭要到附近的餐厅。</p> <p class="ql-block">晚饭以后,印度大妈(左二)指导着众人来了一番即兴拍照。这份激情,和中国大妈有得一比。</p> <p class="ql-block">我的兴致不大,自己先回旅店了。此时大堂里只有 Clouts 夫妻二人,打个招呼,太太 Naomi 说我们俩照个自拍吧。接着叫上先生Rhys,拍了一个三人的自拍。</p><p class="ql-block">Naomi 是土耳其裔,Rhys 是欧洲哪个国家不记得了。两人结束旅行之后还要在中欧玩几天,然后到土耳其给 Rhys 植发。他的头发好好的啊?Naomi 说她是整容科护士,知道 Rhys 40岁以后会落发的,预防性治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3日 第戎 — 琉森</b></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从第戎到琉森(Lucerne),瑞士中部琉森湖边的一座城市。出发前 Alex 要我们准备好护照,可是过境时没人检查,也许星期六边检都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和前几天一样,快要进入瑞士时 Alex 开始讲瑞士的故事。瑞士在欧洲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早年间瑞士也和欧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封建王国之间打来打去。一直到14、15世纪,瑞士人不想再打仗了,于是和周边各国签约,宣告中立。当时的欧洲各王国之间通过联姻,大家都是亲戚,而瑞士不与任何其他国家联姻。</p> <p class="ql-block">当然中立不是一厢情愿的。瑞士可以中立,一是瑞士国土周边都是高山,总共48座高峰,不容易进攻;二是瑞士人全民皆兵,进攻瑞士得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各国也就承认了瑞士的中立地位。</p><p class="ql-block">瑞士的道路一般修在山谷,路两边建有掩体,不仅能藏人,也能藏飞机。分散开每处藏一架,想先发制人消灭瑞士的防空系统基本上是做不到的。瑞士男子每年必须接受军事训练,4到6个星期不等,直到35岁。训练中可以带枪回家,也算是个人人有枪的国家了,可是却没有美国那样的枪支问题。</p> <p class="ql-block">瑞士的中立思维在民众的心目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在华约和北约对抗时期制定的中立策略,一直到2012年才开始顺应形势逐渐改变。瑞士虽然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但直到2002 年才通过公投正式加入联合国。直到今日,只是为了方便瑞士加入了申根区,却仍然未加入欧盟。</p> <p class="ql-block">瑞士人的军事能力在欧洲是公认的。几百年前瑞士人就在欧洲各国当雇佣兵,主要职责是当王家卫队。各王国的君主对自家的亲戚信不过,宁愿相信毫无亲缘的瑞士雇佣兵。教皇的卫队也都是瑞士人,加入的条件是信天主教,身高175厘米以上(Alex 补充,那是很早以前的身高要求了,他不清楚现在是否改成 180cm 或更高)。500多年来,教皇卫队的制度很少变化。</p> <p class="ql-block">瑞士雇佣兵的职业操守也是欧洲公认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近千名瑞士卫兵为保卫法王而战,800多人战死,而法王自己的士兵早都跑了。琉森的这一座雕塑为纪念这些战死的卫兵而建。</p> <p class="ql-block">瑞士按照语言分为四个地区,德语区,高地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瑞士人认为民主投票可能会是多数人强迫少数人,因此很多事情宁愿协商解决,被认为是欧洲最民主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瑞士没有采用欧元,仍然用自己的瑞士法郎。瑞士的东西贵,原因之一是瑞士太有钱了。回溯到二战时期,因为瑞士的中立地位和银行的保密措施,欧洲很多有钱人把钱存在瑞士银行,战争过后,据信有8千到1万亿的存款没有取出。于是这些钱成了银行的投资资本。</p> <p class="ql-block">瑞士还没有加入北约,尽管很多瑞士人希望和北约保持一点联系。在国际压力之下,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近年有所松动。相信世界各地的贪官和不法商人对瑞士银行可能的变动忧心忡忡。</p> <p class="ql-block">午饭时分到达琉森,遥看远处的雪山仍然被积雪覆盖。自由活动之后乘游船游览。</p> <p class="ql-block">在琉森湖上泛舟,一边是白皑皑的山头和翠绿的草地,一边是繁忙的城市,优美的景色,和一路过来其他几次乘游船的体验大不一样。途中下了一阵大雨,人有遮挡,只是影响了景观。</p> <p class="ql-block">瑞士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花园国家。除了每个人的喜爱之外,也有制度监督着。如果你的房子屋前屋后都很整洁,你可以少交一点房产费(council fee)。若是被邻居举报了,下年你的房产费也许会涨一两千。</p><p class="ql-block">澳大利亚的城市也大都是花园城市,却只是靠人的自觉,遇到不自觉的就没办法了。我曾经向 council(澳洲最低一级政府)举报过隔几个门的邻居,他们剪草只剪自家院子,路边的草齐腰高了也不管。几天之后看到他们把草剪了,显然是 council 找了他们。下年他们的房产费会上升吗?澳大利亚好像没有这么做的。</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琉森市郊,周围是农村。此时天空中乌云散尽,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附近看看。</p><p class="ql-block">城际高速列车飞驰而过。澳大利亚说了多少年了,至今却连一幅规划图还没有画出来。人口稀少,有利也有弊。</p> <p class="ql-block">农舍,</p> <p class="ql-block">草坪,</p> <p class="ql-block">以及晚霞映照着的小湖。</p> <p class="ql-block">印度大妈心情极好,又开始策划各种各样的摆拍。</p> <p class="ql-block">后排是正好从这里路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4日 琉森</b></p> <p class="ql-block">今天唯一的集体活动是登山,Mt. Pilatus。不需要我们自己爬上去,是乘缆车上去。海拔2132米,不是很高,可是因为起点的海拔低,缆车走了很长时间才上到山顶。缆车分两段,第一段是载4个人的小车厢,第二段是差不多可以容50人的大车厢。告示牌上赫然写着:逃票者罚款100瑞士法郎。</p> <p class="ql-block">缆车从山下缓缓上行,满目翠绿,羊群、牛群悠闲地在草地上吃草。行进中听到悦耳的铃铛声,四周看着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于是觉得是缆车车厢里播放的。一直到下山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是下面的牛羊在吃草的时候脖子上挂着的铃铛发出来的。半山之后,草地变成了森林,以柏树为主,当中夹杂着零星的阔叶树。</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就只剩下粗旷的岩石了。上到山顶,放眼看去周围目光所及的峰顶都被积雪覆盖着,气势雄浑。如果冬天来这里,景色一定更加壮观。</p> <p class="ql-block">夏天观光,冬天滑雪,这里是一个游览胜地,每年有70万游客。</p> <p class="ql-block">天气预报今天有20-40毫米降雨,主要在下午2点以后。我们赶得早,天空中层层叠叠的云,偶尔从云的缝隙中透下一缕阳光,却没有雨。</p> <p class="ql-block">山头上到处是雪堆。很久没有玩过雪了,爬雪堆玩玩。</p> <p class="ql-block">太太爬不了三步就滑下来,我给她演示雪堆是怎样爬的。</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见到一组举着中国小国旗到这里来的人,这是其中的一位。看不起这么做的人,根底上其实是一种自卑感,是被“没有那个国你什么都不是”的说法灌输得失去了自我意识的人。我出去旅游是我自己的事,除了过海关需要出示证件,和我是哪国人有什么关系?</p> <p class="ql-block">到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眼看着黑云从四面八方压了过来,远处刚才清晰可见的群峰看不见了,连近在咫尺的岩石也变得模模糊糊。</p> <p class="ql-block">奇妙的是等到我们乘缆车下来之后,地面上只是阴天,没有雾也没有雨。</p> <p class="ql-block">路途所见。澳大利亚乡村地区喜欢在谷仓、水罐壁上画上墙画,独成一处风景,墙画比较多的地方甚至会成为一个旅游点。看来瑞士人也喜欢这样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问清楚 Sempach(森帕赫)老城就在不远处,有一路公共汽车可以到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20分钟一班。</span>如果步行只是30分钟的路程。和太太一起去看看,出门的时候已经开始下小雨。上了车以后拿出旅店服务员手写的地点问司机,是这一班车;又问怎么买票,司机手指着后面让我们过去。语言不通,只好走到后面去,以为是下车买票呢(像在饭店吃饭一样?)。到达目的地,司机示意我们下车,并且用手指着左边的一条路,意思是往那个方向走。莫非是看我们外来人只乘坐3站的车给我们免票了?</p> <p class="ql-block">此时雨真的是下起来了,好在我们都带了雨伞,有备而行。</p> <p class="ql-block">Sempach 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老建筑聚集在市中心很小的一小块地方。因为是星期日,所有的店都关着门。一路过来都是这样,欧洲人对周末休息一点都不含糊。</p><p class="ql-block">还好没有风,在雨中行走不是很困难。</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看到一块墓地,打理得像一座花园。墓地的边上就是住家的,欧洲人对死人不像中国人那么忌讳。</p> <p class="ql-block">Sempach 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市里的钟楼还是中世纪时期的。这里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386年的 <span style="font-size:18px;">Sempach 战役,瑞士击败了奥地利,签署了著名的温克里德的阿诺德公约(Deed of Arnold of Winkelried)。</span></p><p class="ql-block">几年后的1393年,瑞士八州(最初的八个瑞士州)与相关连的索洛图恩州(Canton of Solothurn)签署了一个《全权代表协议》(Sempacherbrief)。这是第一份由所有八个州(加上索洛图恩州)共同签署的文件,它明确规定,未经所有其他州同意,任何州都不得单方面发动战争。</p> <p class="ql-block">还不到通常的晚饭时间。老城里有一家开门比较早的泰餐馆,进去就餐,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很年轻的泰国女子。她可以说一点英语和普通话,连蹦单词带比划,总算订了餐。女孩是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毕业的(我们在泰国住过,当时这是泰国最好的大学),现在来瑞士学法律,一边兼带着做点工。她重新教会了我们几个早已忘记的泰语词汇,临走的时候还告诉我们,等我们下次再来的时候,她的普通话一定会说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仍然在下。</span>本来是计划走回去的。经过一段正在修的路,双行线变成单行线,所有的车都从我们这一边经过,溅起的水直扑我们的鞋子和裤子。走到汽车站的时候正好车来了,临时改变主意登上公共汽车。仍然搞不清怎么买票,看到在我们前面的人既不刷卡,也不去向驾驶员买票。莫非星期日乘车不收费?于是我们也就跟着学了。</p><p class="ql-block">补记:回来以后有朋友说瑞士乘公共汽车是在站台上的售票机买票。我们去的时候确实也找了,却没有看到哪个机器是卖汽车票的。留下一个困惑,下次再去找答案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5日 琉森 — 比萨 — 蒙特卡蒂尼</b></p> <p class="ql-block">早上起来,看外面一片雾气蒙蒙,细雨淅沥,能见度很低。庆幸昨天我们赶上一个好天气登山,今天去就只能在山顶上看雨雾了。旅店集体早餐处很多人,问了其中的一个,山东来的团,昨晚到的。这几天见到不少中国来的旅游团,劳动节长假期是他们出国旅游的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出发之后一路向南,大约有2个小时车行驶在山间,沿途经过隧洞无数。也看到路边山坡上挂着瀑布无数,昨夜一定是下了很多雨。</p> <p class="ql-block">钻石王老五 Alex 做了很多年的导游,开过车,还在赌场里工作过几年。车上有人问 Alex 上过大学没有,答学过 finance & accounting(财务与会计)。我问他有没有做过本行的工作,“浪费了3年半的时间”。Alex 说不管做什么,必须是自己喜爱的。想起了我儿子说过的,用2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不喜欢大学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从瑞士进入意大利,我留意看了一下,海关建筑和高速路收费站相似,里面没有人。只有建筑顶上并列着的瑞士和意大利国旗告诉旅行者这里是两国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途经科莫湖(Lake Como)。因为特殊的局部气候条件,一个世纪以来这里是权贵、名人夏日度假之处。从教皇到法国皇帝,直到今天的 Lady Gaga,都喜欢到这里来度夏天。这里也是科学家亚历山大· 伏特(Alessandro Volta)的家乡,我们现在的电压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的湖边小镇。</p> <p class="ql-block">一路南行,雨渐渐停了下来。途经米兰,又见蓝天白云。没有在米兰停留,绕城而过。Alex 说,比萨50%的可能性有雨。</p> <p class="ql-block">早起看谷歌地图,琉森到比萨13个小时。十分困惑,我们一天怎么能开这么多小时的车啊? 车上问 Alex,这一段路程大约需要5、6个小时。才知道谷歌地图不知道行车的速度是多少。想起了几年前我在澳洲边远地区开车的时候,凡是没有道路速度限制的,我的车上的导航一律告诉我限速50公里。莫非谷歌学了这一招?只不过谷歌对大街小巷还是很清楚的,这几天自由活动的时候从来没有误导过我。</p> <p class="ql-block">行程接近尾声,Alex 谈起了游客评价和小费。对做了评价的游客,奖励是可以得到旅游折扣,运气好的甚至是一趟免费的旅游;对 Alex 和司机 Josi,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游客的评价。不像时常遇到的“一定要给我10分啊”,Alex 只是委婉地提了句“如果你觉得我的服务值10分,不要给我一个5啊”。按照欧洲习惯,小费是要给的,Alex 发给每人2个信封,上面打印着每人每天给导游和司机各5-7欧元。来前看到的材料上写的是4-6欧元,涨价了。我们这个团共26人,Alex 和 Josi 得不到通常会得到的小费。Alex 说去年他带过的团,人最少的一次也有44人。</p> <p class="ql-block">一个有趣的观察,尽管除了前三排有限制之外车上是随意坐的,可是到最后几天,几个亚洲裔的人全都坐到车的前几排去了,欧洲裔的都在后排。只有我是个例外。坐在最后一排的永远是那位 Rhys,他总是在平板机上玩游戏,他的太太 Naomi 总是在他的前一排座位陪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直到1861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此之前,各诸侯国不打仗的时候是互相竞争的关系。地处同一条河边的比萨和佛罗伦萨,就是这样的两个城市。教会在意大利的影响很大。各城市有了钱就用来建更大的教堂,以得到更大的影响力。因为不同的历史渊源,意大利各地保持着自己的传统。只有在每4年一次的足球世界杯期间,意大利才表现得像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和北面的瑞士、德国邻居相比,意大利人生活和家庭第一,其次才是工作。所有的事情到了意大利,节奏就慢了下来。在罗马的时候,我也确实听到有人说,这是在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是世界闻名出产皮革制品的地方。因为游客众多,于是有人在旅游点兜售假货,比如卖40欧元的古驰包包。这些卖假货的人把布兜子摊在地上,假货摆在上面,见到警察来抓起布兜就跑。警察抓不住这些人,转而抓买假货的人,抓住了罚款。这一招还很灵,很快就制止住了假货。我们来到这里,满街上看到的都是卖廉价旅游纪念品的。</p> <p class="ql-block">比萨建城于大约2000年前。斜塔是比萨大主教奇迹广场三大建筑之一,是大教堂后面的一座钟楼,始建于1173年。塔建了一半之后比萨陷入与邻国的战争,钱用于打仗,建塔的事只好停下来。这仗一打就是一百年,在这期间因为地基不均匀塔开始变斜,于是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如果不是因为打仗,钟楼按设计建成,今天也许就没有这座斜塔了。斜塔倾斜最厉害的时候达到5度,经过上个世纪抢救性增强地基,斜度减少到4度。按照现在的评估,再撑个300年没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听完了Alex的故事,也到了参观目的地。停车场半满,还不到旅游旺季。我们在这里一个半小时,时间不多,除了在外面转转,只是进大教堂看了看。</p> <p class="ql-block">比萨地方不大,过去大多数游客来这里看一看走人,当地政府赚不到旅游收入。近年比萨市政府想出绝招,收停车费。我们的旅游大巴在这里停一下收费200欧元。</p> <p class="ql-block">从停车场走到奇迹广场,我最后一次录下了我们旅行团所有成员的步伐。最年长的 Jane 75岁,这一路和我们在一起走没有掉过队。</p> <p class="ql-block">到达之前 Alex 给我们看了几个比萨斜塔的逗乐照片,说我们也要搞一个照片竞赛。周围都是人,边上就是其他建筑,想照一个有创意的也不是那么容易。</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 Montecatini Terme(蒙特卡蒂尼-泰尔梅),比萨和佛罗伦萨之间的一个小镇。镇虽小,名头不小,这里有“温泉小镇"之称,蒙特卡蒂尼浴场是意大利最大的温泉浴场之一,也是意大利最高级的疗养地,2021 年名列UNESCO世界遗产榜。我们时间不多,也有点懒散,只在街上吃了一顿晚饭,饭后在小街上转转。</p> <p class="ql-block">小镇街头远眺。据说那些高级浴场和疗养地都在这山头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6日 蒙特卡蒂尼 — 弗洛伦萨 — 罗马</b></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 HolidayMax 旅行的最后一天,行程从 Montecatini Terme 回到罗马。天气是时雨时晴,庆幸所有下雨的时候我们都在旅行的路上。</p><p class="ql-block">途中到达弗洛伦萨,有大半天的时间在这里看看。</p><p class="ql-block">宽阔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已被珍藏室内。弗洛伦萨的室外有三座复制品,这是其中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在意大利,导游必须有本地的导游证,不要说 Alex 这样的国际导游,罗马的导游都不可以带队游览佛罗伦萨。听起来有点像中国四川。几年前我们在成都旅游的时候,每个县都只允许本县的导游。Alex 把我们带到指定地点交给佛罗伦萨导游 Tusi-ana,自己就躲到一边去了。</p><p class="ql-block">交接班。边上的中国人是 <span style="font-size:18px;">Tusi-ana 的助手。</span></p> <p class="ql-block">Tusi-ana 备有专业导游行头。一杆小旗子自然是必不可少,又给每人发了一个扩音器。用耳塞,20米之外听她说话和面对面一样清晰。这一套行头也是必须。佛罗伦萨老城内,我们这样的旅行团不下50个,摩肩擦踵,稍不留意就会走失。</p> <p class="ql-block">Tusi-ana 领着我们,边走边讲。我们边听边照相,还要不时盯着小旗子到了哪里。其实既没有听到多少,也没有看到多少。</p> <p class="ql-block">罗马遗址,不在现场无法感受那里宏大的气势;佛罗伦萨古迹,却真的不如在家里找一个纪录片看。</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老城到处是雕塑,很多都是为真人雕的。来到这里强烈感觉到自己的文化知识太少。</p> <p class="ql-block">斩首美杜莎,还好有一个我知道的古希腊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一座是什么雕塑?哦,行为艺术表演者。</p> <p class="ql-block">见到这位女士在搔首弄姿,忍不住偷照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这乌央乌央的人群把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变成了一个噪杂的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老桥 Ponte Vecchio,修建于1345年,是当时欧洲跨度最大的拱桥。这是二战中阿诺河上唯一幸存的桥。导游的说法是希特勒下令炸毁这座桥,可是当地的最高指挥官拒绝执行,得以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补记:另有说法希特勒是懂艺术的,并没有下令炸毁这座桥。</p> <p class="ql-block">Tusi-ana 的导游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完成之后 Alex 接手,领着我们到一个皮革店,有半个小时的皮革制作讲解。虽然没准备买皮革制品,听一听,长长知识也不错。在欧洲被导游带进商店,完全没有被强迫购物的担心,和自己平常进商店没多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中午的告别午餐是个选项,三道菜,主餐是两大块T骨牛排,6人分享。这次来欧洲吃过几次牛排都不好吃,还以为欧洲人不会做牛排呢。这一份牛排做得很好,算是挽回了欧洲牛排留给我的差印象。</p> <p class="ql-block">Alex 为我们的旅行团建的脸书群,旅行途中我们每天在上面分享照片。这一路我照相最多,在群里发的也是最多,以至于到后来好几个人一想到照片就喊我。</p><p class="ql-block">旅行快要结束了,Alex 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自然又提到要我们提供反馈,包括对每次集体吃的饭,每天的住处做评价。Alex 特意夸赞了我一番,不仅是为了照片,也为了我这些天来尽力支持他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到昨天提出的斜塔照片小竞赛,Alex 先说我下面的这一个照片得到的点赞最多,接着说那个照片不合格。原来我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把照片放在他启动竞赛的那一句话的下面。当然这只是 Alex 试图提高大家的兴趣而已,谁也不会在乎那个奖品。</p> <p class="ql-block">补记,有朋友问:塔扶正了吗?答:在我的手机里扶正了。</p> <p class="ql-block">Alex 最后说我们的这个群在旅游结束之后继续保持,供大家交流用。话刚落音,车里响起一片掌声。</p> <p class="ql-block">6点多钟到达我们在罗马的住处。临别前照了最后一个合影,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司机 Josi 出现在集体合影中(前排白衬衫半蹲者)。</p> <p class="ql-block">旅行团正式结束是明天早上早餐以后。可是各人行程不同,有的直接返回澳大利亚(像我们这样的),有的继续旅行;有的需要赶一大早的航班,有的要到晚上才走。明天未必还能见到,旅店大厅里互道珍重,各自到自己的房间。</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我的临时结识的朋友们,我会时常想着你们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5月7日 返程:罗马 — 墨尔本</b></p> <p class="ql-block">旅店柜台的告示牌上写着退房时间10:30。和工作人员说一下,11点没关系。真要是再耽误半个小时也可以。Alex 说,“这里是意大利”,有坏处也有好处。</p> <p class="ql-block">在旅店的前后院转转,院子很美。旅游结束了,现在有闲心随意溜达。</p> <p class="ql-block">出来后第一次有时间打了两遍太极拳。我父亲教我的,已经持续不断练习了二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旅店大厅有三个角落摆着这样的老皮箱。</p> <p class="ql-block">送客人到机场也包括在这一个旅行的服务范围内。司机比预定时间提前一点到达,没有预料到。司机看岁数比我小不了多少,制服笔挺,在澳大利亚看不到的。到机场的距离不远,司机开得飞快。我看了一下速度表,140公里以上。Alex 说过,欧洲的交通干线上卡车限速90公里,大巴100公里,小汽车没有速度限制。司机英语不是很好,勉强可以交谈。因为交谈不便,他一说话就回过头来,让我提心吊胆(更会让太太提心吊胆,只是我觉得她没有看见)。司机一边说他的儿子一边拿出手机翻看。等他翻到了一个他和两个儿子合影的照片,骄傲地把手机拿给坐在后排的我们看。自然,我不敢拿我的手机给他看任何照片。</p> <p class="ql-block">罗马机场显示航班信息的大屏幕居然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放广告。孤陋寡闻的我以前没在其他机场见到过。</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罗马。</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发现高空中能在谷歌地图上看到我现在的位置。按照谷歌地图告诉我的,下面是以色列。</p> <p class="ql-block">飞行中听到两位空姐说普通话。过会儿我也用普通话问另一位空姐,她听不懂,原来这一位是韩国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塔尔航空公司的空姐可以不带头巾,餐饮中也供应酒精饮料。为了做生意,不强求客人遵照自己的习俗。如果世人都能这样,这个世界会太平很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10点多</span>到达墨尔本,又看到那一片熟悉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中一路上很多时间都在车上度过。车上三件事:听 Alex 讲故事、拍照、打盹。很欣赏 Alex 讲的故事,只有一小部分是王国、历史这样的宏大叙事,且鲜少讲名人轶事类的八卦消息,说的最多的是普通人欣赏且又易于理解的历史、人文常识。我这里写的故事大都是 从Alex 那里听来的(所以错了都是 Alex 的,一笑)。</p><p class="ql-block">每天晚上安顿以后,照例先整理当天的照片,挑几张发旅行团的脸书群,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写故事。不敢触及历史科学文化艺术这样的大题材,记录比较多的是我的个人经历和体会。哪一天睡晚了也不担心,知道第二天在车上有打瞌睡的时间。51座的旅行车搭乘26人,给了我从左到右随便坐的自由,哪边风景好挪到哪边。一路上见到漂亮风景忍不住就想照下来。照下来以后再删,最后留下来的也许只有一成。</p> <p class="ql-block">11天的时间,饱览从意大利到荷兰这一部分欧洲7国的美景。意大利连绵不断的翠绿田园,间或一座千年古城飘然而过;奥地利古香古色的小镇,令人流连忘返;德国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教堂,以及路边随时可见的新能源设施;比利时根特按照平民的意志建造的城堡和教堂别具特色;荷兰河渠纵横的低地景色,以及阿姆斯特丹遍地的垃圾;欣赏法国人对葡萄酒的专注,给人同样深刻印象的是巴黎的人山人海;瑞士积雪遍布的雄伟山峦,山间形态各异的大小瀑布,当然高昂的物价让人畏惧。</p> <p class="ql-block">整个行程中一路上看到的城乡居民区并不密集,远不像在中国东部地区所到之处必定有居民区在视野中,也不像澳大利亚上百公里的路段一座房舍都见不到。奇怪的是不像澳大利亚,一路连绵不断的草地上很少见到牛羊。难道他们把牛羊藏在从公路上看不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航班在多哈转机,当中大约三个小时的时间,正好足以发出今天的微信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程多哈至墨尔本的航班没坐满,我们2人占了3个座位,15个小时的飞行未觉劳累。</p><p class="ql-block">多哈时间晨02:45起飞,到达墨尔本晚11:10。尽管实际飞行时间不到14个小时,加上时差7小时,已经快是地面上的一天时间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途中一边读顾维钧回忆录,</span>一边从空中观看了从半夜到日出,到中午到日落,再到半夜的景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路上所见做了下面这一个美篇,用英文写的,方便旅行团的旅友们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1ua55f?first_share_uid=4153915&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My happy experience on return-home flight</a></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la2wy6?first_share_uid=4153915&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2025 欧洲行随笔 (2)</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