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秋游辽 吉 黑。(四)金秋行记:稻浪、界碑与东极之光

飞虎

<p class="ql-block">九月的风拂过北大荒的原野,我踏上了这片融合农耕文明与边疆风情的土地。八五八农场的稻田如金色海洋,延展至天际,而东极广场的雕塑在蓝天下熠熠生辉。这一程,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诗意之旅。</p> <p class="ql-block">八五八农场的秋色浓得化不开。我在“858 我来了”的红色招牌前驻足,身旁是写着“亲子龙猫”“稻作文化”的指示牌,童趣与农耕智慧并存。复古的“吉隆号”小火车静静停靠,黑色车身映着阳光,仿佛随时要载着丰收的记忆驶向远方。“幸福列车”的车厢旁,我挥手留影,笑意随风荡开。远处的稻田艺术绘出卡通人物与飞翔的鸟儿,由不同作物精心拼接而成,是大地写给秋天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沿着田埂走,一块立在稻浪间的路标像老朋友般招手。“858 我来了”“我在八五八”“稻作文化”“亲子龙”“幸福车站”——这些字眼拼出的不只是方向,更是一段段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的小故事。金黄的稻穗在风里轻轻点头,仿佛也在回应这份热忱。我站在路口,忽然觉得,这哪里是农场?分明是一本摊开的童话书,每一页都写着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稻田里的图案越看越有意思。两个憨态可掬的卡通人物站在田中央,身边还画着犁和镰刀,像是在讲述一段关于播种与收获的寓言。无人机嗡嗡地掠过头顶,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蜻蜓,替大地描边。我蹲下身,指尖轻抚稻穗,忽然明白:所谓农业艺术,不过是农人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的方式罢了。</p> <p class="ql-block">一条小路从稻田深处延伸出来,两旁摆着木桌、藤椅和旧式煤油灯,像是谁家院门口的日常陈设。阳光洒在金黄的田野上,空气里浮动着谷物晒干后的香气。我坐在一把老藤椅上,闭眼片刻,仿佛听见了晒场上竹耙划过稻谷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孩子追着小鸡跑的笑声。这片土地,连宁静都带着温度。</p> <p class="ql-block">木台尽头,“吉隆号”小火车安静地停着,车头微微冒着蒸汽的错觉。我踏上踏板,指尖蹭过冰凉的扶手,仿佛能听见它当年拉响汽笛、穿行在麦浪间的轰鸣。那时的车厢里,装的不只是粮食,还有拓荒者的梦。如今它成了观光车,可那份奔向远方的心气,依旧在铁轨上回响。</p> <p class="ql-block">站在“幸福列车”旁,我忍不住挥手自拍。阳光正好,金黄的田野铺展到天边,像一块巨大的刺绣。黑色的车身上,“幸福号”三个字被晒得发亮。我不禁笑了——这哪是火车?分明是开往秋天的专列,载着笑声、回忆和一点点小小的得意。</p> <p class="ql-block">我戴着帽子,站在“幸福号”旁,冲着镜头挥手。风吹乱了额前的白发,可心情却像这晴空一样明澈。身后是无边的稻田,像打翻的调色盘,黄得热烈,绿得含蓄。这一刻,我不是游客,是归人。归到一片曾用汗水浇灌过的土地,归到一段被岁月温柔以待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站在黑色小火车旁,笑着挥手,那笑容像是从心底漫出来的。他不说话,可那姿态分明在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欢喜着。我看着他,仿佛看见了未来的自己——白发苍苍,仍愿意为一列小火车、一片稻田停下脚步,为这人间烟火,真心地笑一次。</p> <p class="ql-block">走进稻田深处,我站在一片金黄中央,天地忽然变得辽阔。头顶是湛蓝的天,脚下是沉甸甸的稻穗,风一吹,整片原野都在轻轻摇晃。我深吸一口气,泥土与阳光的味道直抵肺腑。这一刻,我像个孩子,被大自然轻轻抱在怀里,什么都不用想,只管微笑。</p> <p class="ql-block">离开田野,我走向边境的地标。乌苏里江畔,“中国南端”石碑静立水边,我轻抚刻有经纬度的灰色碑身,身后是飞檐亭台与开阔水域。沿途的“中国259”“中国260”界碑如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山河辽阔。每一座石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诉说着国土的庄严与岁月的悠长。</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者指指点点 看对岸友好俄罗斯国家绿水青山</p> <p class="ql-block">一位少女好可爱☺️指着水里大呼小叫,非常惊艳</p> <p class="ql-block">“中国 260 (1) 2014”——石碑静静立在蓝天之下,灰色的碑身映着远山的轮廓。我走近,伸手轻触那几个字,指尖传来石头的凉意。它不说话,却比什么都响亮。这里是国境线,是地图上一个微小的点,却是无数人用脚步丈量出的边界。我站在这里,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历史的一粒微尘,却格外踏实。</p> <p class="ql-block">“乌苏里船歌诞生地—饶河”,一块大石头静静卧在湖边,青山环抱,湖水如镜。我靠在石上,仿佛听见了那首悠远的歌谣在风中轻轻响起:“乌苏里江水长又长……”没有伴奏,却满耳都是旋律。这歌,是渔夫的晨雾,是江上的晚风,是这片土地最温柔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湖畔的巨石上刻着字,我站在旁边,看山影倒映在水中,柳枝轻拂水面。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水波一圈圈荡开,像时间的年轮。我忽然想,一首船歌能传唱几十年,不是因为词多美、调多高,而是因为它唱的是这片山水,是这里的人心。</p> <p class="ql-block">东极广场上,“东极广场”四个红字在石碑上灼灼生辉,上方金属雕塑托举金球,象征光明与希望。我站在标志前,背后是蓝天与远山,两侧白塔对称而立,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那一刻,我仿佛站在了祖国的东极,迎接第一缕晨光。</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东极广场”的大石头前,雕塑高耸,金球在云影间闪烁。雨水刚过,地面湿漉漉的,映出天空与建筑的倒影,像另一片世界。我抬头看,那金球仿佛悬在半空,托起的不只是造型,还有人们对光明的向往。站在这里,哪怕只是片刻,也觉得自己正面向整个东方。</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人站在金属雕塑前,双手自然垂落,目光望向远方。他不拍照,也不说话,就那么静静地站着,像在等一场日出,或是在回忆一段往事。我悄悄走过,不忍打扰。有些人来东极,不是为了打卡,而是为了在天地之间,找回一点属于自己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湖畔木屋内,土墙老钟指向十点,我坐在长凳上品茶闲坐,窗外山水如画。饶河的宁静,在一杯清茶中徐徐展开。归途的小船划破湖面,桨声轻响,一如《乌苏里船歌》的旋律,在心头回荡。</p> <p class="ql-block">木屋里的土墙粗糙而温暖,墙上挂着老钟,滴答滴答,慢得让人心安。我坐在竹席上,茶香袅袅升起,窗外是湖光山色,像一幅不会褪色的画。老人坐在对面,不言不语,却让人觉得亲切。这里没有Wi-Fi,没有快递,可有的是阳光、茶香和一段慢下来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我和同伴对坐小桌,举杯品茶。茶是本地的野山茶,微苦回甘。窗外湖水轻漾,山影朦胧。墙上挂着犁和镰刀,像在提醒我们:再美的风景,也离不开人的耕耘。我们没说什么豪言壮语,可这一杯茶里,喝出的全是岁月的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