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24道拐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八十年,足够让历史烽烟散尽,但从未让中华民族的记忆褪色。抗战胜利的里程碑矗立在历史长河第80个刻度——这一次,我们不再仅以烛火追思,而是用青春的指尖激活沉睡的档案;不再仅靠文字谈史,而是让抗战博物馆、陈列馆和历史图片倾诉血泪抗战的故事…… <br>红军村推出“抗战ABC”系列内容,便始于这样的民族记忆。我们不想只重复宏大叙事里的硝烟与呐喊,更想俯身拾起那些被时光尘埃轻掩的重大历史关节点,重现那段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历史。 <br>这里的“A”,是“基础”——还原历史的基本脉络与关键节点,让每个中华儿女都能清晰触摸那段历史的骨架;“B”,是“背后”——挖掘宏大事件下个体的命运轨迹,让冰冷的史实因鲜活的故事而有了温度;“C”,是“传承”——连接过去与当下,探讨抗战精神在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br> 我们知道,抗战历史图片是无声的证言。它是无数人用生命写就的警示,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淬炼出的韧性。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以抗战博物馆、陈列馆为平台,努力用平实的语言、真实的画面、典型的故事,让历史鲜活起来,演绎一幕幕历史大戏,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br> 铭记抗战,是为了让曾经的苦难历史不再重演,捍卫世界和平;铭记抗战,是为了从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勇气,照亮未来的路;铭记抗战,是为了维护抗战胜利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r> 由于采编和研究水平有限,收集重大历史事件图片困难,难免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br><br>第1集:九一八事变<br>第2集:一二八淞沪抗战<br>第3集:中央苏区抗日浪潮<br>第4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br>第5集:红军长征 北上抗日<br>第6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r>第7集:七七事变 全国抗战爆发<br>第8集:上海保卫战<br>第9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br>第10集:八路军挺进华北<br>第11集:新四军挺进华中<br>第12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一<br>第13集:中国正面战场大会战之二<br>第14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一(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根据地)<br>第15集:中国敌后战场游击战之二(八路军新四军大反攻作战)<br>第16集:中国远征军<br>第17集:美国“飞虎队”<br> 滇缅公路历史照片 1941年12月8日凌晨6时30分,日本南云海军上将发出命令,由183架飞机组成的日军的第一支突击部队,向珍珠港发动进攻。霎时间,珍珠港内烈火熊熊,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燃起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12月8日,美国、英国对日宣战。<br>从突袭珍珠港开始,日本军队在几个月内横扫东南亚诸国,菲律宾、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印尼、缅甸以及香港地区先后为日军夺取。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关岛、威克岛,盟国所属的爱尔兰群岛等也很快被日军控制。中途岛以西太平洋上数以千计的岛屿和三千万平方海里的海域,一时成了日军的“内陆”和“领海”。<br>日本军国主义者骄横不可一世,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受到巨大震动,整个世界形势充满危机。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行为,促使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更紧密地联合起来以对付日、德、意轴心国。1942年元旦,中、英、美、苏等26国的代表,签署了对轴心国采取统一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正式建立。日军在太平洋上的胜利,使美国忧心忡忡,中国战场上的地位越发显得突出。<br>1942年春,在美国的建议下,设立盟军中国战区,蒋介石出任最高指挥官。中国战区包括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从此中国不但承担起了在本国领土上抵御日军主力的重担,而且要承担直接支援亚洲邻国反侵略战争的国际主义义务。<br>1942年2月,在英国政府的一再请求下,中国派出以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远征军进入缅甸。远征军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在曼德勒、缅西和缅东地区与日军激战。在缅西仁安羌的会战中,中国远征军奋发神威,以一千余人的兵力突破日军重重包围,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七千余人,受到盟国的赞誉。中国远征军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歼灭日军3万余人,自己伤亡5万余人。中国军队第一次在国际战场上显示出了自己的实力。由于军事部署上的失误,远征军在取得了一些胜利后,失去了战略优势,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国内撤退。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率部返国途中遭日军伏击,以身殉国。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br> 1941年12月8日,日军183架飞机组成突击队,向珍珠港发动袭击。同日,美、英对日宣战。图为珍珠港内的美国军舰被炸的支离破碎 1941年12月8日,日军飞机对珍珠港内的美国军检进行轮番轰炸,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策划者日本首相东条英机 1941年12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随后日军横扫东南亚各国,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先后为日军夺取。 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国的代表,签署对德、日、意轴心国采取统一行动德《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设立盟军中国战区,包括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图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与总参谋长史迪威合影。 1942年1月1日中国战区成立。图为何应钦在重庆主持中美军事会议。 1942年4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示意图 1942年1月至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示意图 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示意图 1942年2月,应英国政府请求,中国派远征军9个师10万余人入缅作战,歼灭日军3万余人,解救英军7000余人与被俘的500多名英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打通了滇缅公路。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部队在行进中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被派往缅甸援助英军。图为中国远征军两名机枪兵正在操作丹麦马德森M1930机枪 1942年5月5日晨,日军快速部队2000余人先于我军抵达惠通桥西岸,占领高地,并向对岸远征军阵地炮击。近午时分,日军向守桥部队开火,敌战车也向惠通桥快速驶来,欲图强行过桥。千钧一发之际,工兵营长张祖武果断下令点火,猛力按下点火器起爆,桥沉江底,日军装甲部队无法过江。炸桥后,36师及时赶到,与利用皮筏艇抢渡登岸的日军激战三昼夜,把数百过江日军几乎全部歼灭。5月7日,陈纳德飞虎队对怒江西岸附近公路上的日军实施空袭,日军计划破灭。 在1942年的入缅作战中,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和第六军多次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图为中国远征军的士兵在丛林中飞奔 支援滇缅公路运输的南侨机工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缅作战 1942年参加支援中国远征军作战的中国空军健儿 1942年5月18日,第200师遭遇敌第56师团两个大队兵力,师长戴安澜在战斗中胸部、腹部各中一弹。时值缅甸雨季,雨淋日晒,缺医少药,伤口化脓;5月26日,戴安澜在缅甸茅邦村殉国,年仅38岁 ;10月29日,被美国政府颁授懋绩勋章 。1943年4月1日,戴安澜全国公祭大会在广西全州举行。1956年9月21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保卫西南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支援盟军作战而组建的入缅对日作战部队,是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出国作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与盟军直接协同作战。 日本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切断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集中兵力进攻缅甸,企图夺取滇缅公路。此举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安全,并试图孤立中国战场。<br> 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又称昆瑞公路(昆明至瑞丽)、320国道滇西段、昆畹公路(昆明至畹町)、中美合作公路、抗日公路等。滇缅公路于1937年12月正式开工,1938年8月底提前竣工通车。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完成土方1100多万立方米、石方110万立方米,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其中昆明至下关段已于1935年修通土路;缅甸段186.7公里。滇缅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1937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日军可能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中国香港和越南的国际运输必会受到影响,并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计划》,建议各修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确保西南对外交通畅通无阻。滇缅路线确定为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至缅甸腊戍。该路采用"边勘测,边施工"方案,西段需翻越横断山系,跨越漾濞江、澜沧江、怒江,修建惠通桥、功果桥、畹町桥等关键桥梁。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滇缅公路(含1945年初修通并与之相连的中印公路)运进的军用、民用物资达77万吨,进口和驶进汽车1万多辆。整个抗战期间,滇缅公路共输入战略物资近50万吨,援华物资以美国的为主,物资主要包括汽油、枪弹、轮胎、汽车、面粉、医疗器械及药品等,占国际援助总量九成以上。期间南侨机工承担主要运输任务,平均每日输入军需超300吨。在运入外国援华物资的同时,也输出了大量英美所急需的作为偿还物资的钨、铜、锡等有色金属及桐油等物资,支持了英美的反法西斯斗争。滇缅公路的迅速建成有利于后方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战时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内迁的工厂迅速恢复了生产。因此,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有力的物资基础。<br> 滇缅公路自1938年通车后,成为抗战期间中国获取外援的唯一陆路通道。1940年日军迫使英国关闭该路后,中国抗战物资供应濒临中断,迫使国民政府与盟军合作夺回控制权。1941年12月23日,中英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军事同盟。中国组建远征军,由第5、第6、第66军共10万余人组成,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指挥。 先后两次入缅作战。第一次入缅作战,1942年2月,远征军分三路入缅,以第5军(杜聿明指挥)为主力,第6军(甘丽初指挥)负责东线,第66军(张轸指挥)策应。初期在同古、仁安羌等地阻击日军,取得同古保卫战胜利,歼敌5000余人。但英军溃退导致防线崩溃。 日军攻占仰光后,分三路北进,远征军因指挥协调问题(中英指挥权矛盾)及补给困难,被迫分两路撤退:东线第6军、第66军残部退入云南; 西线第5军主力穿越野人山撤回,伤亡惨重,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殉国。 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3年4月,远征军在印度重组为中国驻印军(史迪威指挥),滇西重建远征军(卫立煌指挥)。10月,中国驻印军发起缅北反攻,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东西夹击日军。松山战役,攻克日军“东方马其诺防线”,歼敌1.2万余人,远征军伤亡7700余人。腾冲战役,全歼日军第148联队,收复滇西重镇,远征军伤亡1.7万余人。密支那战役,中美联军攻占战略枢纽,切断日军补给线 。1945年1月27日,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缅甸芒友会师,5月收复滇西全境,歼灭日军4.9万余人。同时打通中印公路(也称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始自印度东北部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中印公路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br> 东南亚华侨在支援滇缅公路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有3200多南桥机工回国参加滇缅抗战,主要承担滇缅公路的军事物资运输任务,担任驾驶员、修理工等任务,有1000多人牺牲,平均每公里滇缅公路就有一名南桥机工牺牲。<br> 中国远征军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与国际通道,关键意义在于打破了日军封锁,重塑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形象,其历史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国际合作的光辉篇章。他们的牺牲与胜利,不仅改写了二战亚洲战局,更成为后世铭记的民族精神象征。其具体贡献与意义:一是军事上,成功保卫了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确保了国际援华物资的持续输入,直接缓解了国内抗战的物资压力。二是战略上,在东南亚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打破了其“南进”战略的快速推进的计划,有力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和印度战场的作战,是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国际上,作为中国军队首次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远征军的英勇作战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r> 1943年初,蒋介石在昆明视察中国远征军训练中心 中国入缅作战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与史迪威将军在云南保山研究作战方案 1943年7月7日。中国战区蒋介石就任最高统帅仪式后与盟军将领合影 1945年春,打通滇缅交通线,史迪威将军与中国远征军在“史迪威”公路上行军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示意图 滇缅公路是一条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国际通道,路线东起云南昆明,西经楚雄、大理、保山,在德宏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云南境内长959.4公里。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人民用血肉筑就的抗战生命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迪威公路,又名雷多公路或者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修建的一条从印度阿萨姆邦雷多到中国云南昆明的一条公路。1942年12月动工修建。图为中国军民在修建桥梁 1943年初,美国航空大队接管英国设计的雷多公路。图为美方在勘察公路 在中国军民的协助下,美国技师在滇缅公路开凿岩石 图为参与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建设的部分技术人员合影。_ 图为年迈的老人和儿童都参与到筑路中。 1943年中国远征军在修建史迪威公路 1943年1月12日,史迪威公路在修建中 1943年2月28日,中国军民在云南怒江边修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参与施工的有15000名美军士兵和35000名当地工人,他们冒着季风带来的暴雨威胁、野兽袭击、疟疾肆虐和日军攻击的危险,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开辟出一条公路。经过2年的艰苦施工,耗资1.5亿美元的史迪威公路于1945年1月通车。在修建过程中,有1100名美军士兵牺牲,当地工人也有1000多人牺牲,算下来平均每公里死亡一人。 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总长1726公里,其中61公里在印度境内,1033公里在缅甸,其余632公里在中国境内。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后,中国内地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滇缅公路也被切断。此时,史迪威将军建议再修建一条从印度到中国的生命线公路来运输美国援华物资。在获得英国远东司令部的同意后,1942年12月史迪威公路开始动工。 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运输车队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运输物资车队 缅甸与中国云南相邻,当时为英国殖民地。连接缅甸与中国云南的滇缅公路,是战时重要的国际通道,大量战略物资经由滇缅公路运抵中国抗战后方。 1943年10月,美军亚穆斯准将向蒋介石介绍美式枪械 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左)与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视察胡康河谷前线(照片)。孙立人训练军队,自成一套,被称为“孙氏操典”。他在指挥远征军作战期间,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 ,被认为是抗战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的隆美尔”的美称。 1943年美军在训练中国远征军 1943年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中国远征军与盟军在研究作战方案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图为在云南新凯训练的远征军。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重炮部队由云南入缅作战 1943年9月,在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美国教官指导中国远征军使用火炮。 1943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丛林中拖炮 1943年6月,驻云南的远征军士兵在横渡一条河流。 1944年3月,美国航空义勇队(飞虎队)在广西基地对中国飞行员进行受训 1944年3月,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远征军 1944年8月在云南,中国军队在美军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1944年美国航空义勇队(飞虎队)在缅甸的景栋基地进行秘密训练 1944年美军在广西训练中国军队 1944年在广西桂林,中国军队在美军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1944年在印度兰姆伽训练营接受美军训练的中国远征军一部。 1944年中国陆军军官在美军的指导下,研究攻城战术 1944年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美式中型坦克)在入缅作战中行进。 1944年中国远征军一辆美式轻型坦克在缅甸丛林中快速行进。这种由美国训练的中国装甲部队使用的大多数坦克都是这种轻型坦克。 1944年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史迪威将军与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在一起。 1945年3月27日,中国车队从云南机场出发,经史迪威公路入缅运输物资 1945年初,经缅甸公路运输入境的物资在昆明美军物资转运站 抗战期间,经滇缅公路输入中国的油料、武器弹药、航空器材、交通器材、药品等战略物资达49万余吨,有效支撑了中国的抗战局面。中国也通过滇缅公路向国外输出了大量桐油、锡、钨砂、丝麻、茶叶等货物,有力支援了国内战时经济。图为日夜穿行在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辆。 到1945年7月,史迪威公路运输了6000吨物资,驼峰航线则运输了71000吨物资。到二战结束为止,总共有14万7千吨物资通过史迪威公路运输到中国境内,而驼峰航线则是65万吨,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3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美军会师于缅甸芒友。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