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1日中午12点半乘我们的“专车”离开金边,三百多公里,路途有点堵车,晚9点才到达暹粒省吳哥城,住文艺复兴酒店。9月22日游览著名的吴哥窟。</p> <p class="ql-block">吴哥城</p> <p class="ql-block">吴哥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位于柬埔寨暹粒省。距首都金边约240公里,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p><p class="ql-block">现存吴哥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p><p class="ql-block">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建筑杰作。</p><p class="ql-block">公元9至15世纪高棉王国将吴哥通王城作为都城,辉煌一时;而始建于12世纪的吴哥窟则成为国寺。</p><p class="ql-block">15世纪中叶,吴哥王朝因遭受暹罗入侵南迁,吴哥旧都逐渐荒芜,直至淹没于林海之中。19世纪末被法国探险者重新发现,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p><p class="ql-block">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整个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由于遗址本体与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又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又称小吴哥)建于1113-1150年,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吴哥窟坐东朝西,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宝塔。</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四周建有长3600米的城墙,城外是190米宽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吴哥城(即大吴哥)吴哥王朝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1181-1220年在位)建成于12世纪末,建筑风格先后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是吴哥王朝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遗迹概况</p><p class="ql-block">吴哥古迹位于距柬首都金边西北300多公里的暹粒市,主要包括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走进吴哥,犹如翻开一部尘封多年的历史画卷——公元9至15世纪高棉王国将吴哥通王城作为都城,辉煌一时;而始建于12世纪的吴哥窟则成为国寺。15世纪,吴哥王朝衰败后,这些古迹群淹没于茫茫丛林,直到1861年被法国人发现后,才重现世人面前,并被视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p><p class="ql-block">1992年,吴哥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由于遗址本体与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又被列入世界濒危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拉开大幕。作为最早参与者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吴哥古迹保护——从1998年开始,先后在周萨神庙和茶胶寺分别开展了保护修复项目。</p><p class="ql-block">2018年1月,中柬两国签署了《关于实施吴哥古迹王宫遗址修复项目的立项换文》,这意味着柬埔寨政府将吴哥古迹中最核心的部分——王宫遗址交给了中国文物专家修复。王宫遗址修复项目是一个新的挑战。</p><p class="ql-block">相较于周萨神庙和茶胶寺,王宫遗址占地面积更大,文物遗存的构成也更加多元,包括空中宫殿庙山建筑、围墙、多处平台及砖石结构的建筑遗址、砂岩石及角砾岩石的水池、院落的五座塔门以及大量埋藏于地下的各类文物等。</p><p class="ql-block">王宫遗址位于吴哥通王城的西北部,地处吴哥考古公园核心区域,是高棉王朝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根据专家推测,十至十六世纪曾有多位国王先后在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吴哥,对于柬埔寨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地名,一处风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p> <p class="ql-block">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吴哥窟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区,有9至15世纪高棉王国(the Khmer Empire)各个时期首都的辉煌遗迹,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吴哥寺(Angkor Wat),以及坐落在吴哥索姆(Angkor Thom)以无数雕塑饰品而著称的白永寺庙(Bayon Templ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这一遗址及其周边制定了一项覆盖范围广泛的保护计划。</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2日早饭后参观了珠宝店。</p> <p class="ql-block">团队绝大多数是老年人,珠宝全是零消费,生意不好做呀!</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小吴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2日上午游览了小吴哥。</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p><p class="ql-block">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吴哥通王城南郊</p><p class="ql-block">,是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梵语意为“寺之都”。</p><p class="ql-block">被称作柬埔寨国宝,建于1113-1150年,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骨灰埋葬地。</p><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中祭坛和回廊两个基本的布局,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吴哥窟的造型已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成为国旗的图案。</p><p class="ql-block">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6日,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发布消息称,自2000年至2025年2月15日,吴哥窟共接待外国游客28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基本资料</p><p class="ql-block">遗产名称:吴哥窟 (Angkor)</p><p class="ql-block">入选时间:1992年</p><p class="ql-block">批准依据:文化遗产(i)(ii)(iii)(iv)</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Krong Siem Reap,柬埔寨</p><p class="ql-block">遗产面积 : 40,100 ha</p><p class="ql-block">遗产编号:668</p> <p class="ql-block">遗产描述</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p> <p class="ql-block">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C(i)(ii)(iii)(iv),吴哥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吴哥窟建筑群代表了从9世纪到14世纪的整个高棉艺术范围,包括一些无可争议的艺术杰作(如吴哥窟、巴戎、班提寺)。</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i):在吴哥窟发展起来的高棉艺术对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ii):9 -14世纪的高棉帝国包括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并在该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就是它的丰富的砖石的宗教崇拜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遴选依据标准(iv):高棉建筑很大程度上是从印度次大陆的建筑发展而来的,由于发展了自己的特色,高棉建筑很快就变得明显不同,有些是独立发展的,有些则是从邻近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的。其结果是在东方艺术和建筑中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视野。</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吴哥窟遗址公园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区,有9至15世纪高棉王国(the Khmer Empire)各个时期首都的辉煌遗迹,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吴哥寺(Angkor Wat),以及坐落在吴哥索姆(Angkor Thom)以无数雕塑饰品而著称的白永寺庙(Bayon Templ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这一遗址及其周边制定了一项覆盖范围广泛的保护计划。</p><p class="ql-block">4</p> <p class="ql-block">重见天日的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吴哥王朝的历史始于9世纪,第一位国王阇耶跋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恢复了柬埔寨的独立。公元802年,他自立为王,建都于库楞山。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到12世纪初,吴哥王朝的版图扩张到今日泰国的大半疆域,每代国王都兴建自己的国庙。12世纪初叶苏利耶跋摩二世弑叔君陀罗尼因陀罗跋摩一世夺得真腊国王位,新王迁都吴哥。因为苏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统方法获取王位,为了巩固威望,必须大兴土木,营造比前任所有国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庙宇规模更为宏大的庙宇,作为国庙和他自己的将来升天的太庙。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太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建造时间历时30年。因此,吴哥窟绝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西式的教堂或东方寺院,而是一座宏伟的太庙,供奉化身为印度教之神的国王。 元代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改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公元1431年,暹罗(现东南亚国家泰国的古称)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p><p class="ql-block">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科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目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著《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报告吴哥状况,但未引人注意。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为寻找热带动物,无意中在原始森林中发现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p><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乘坐热气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p><p class="ql-block">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只有一条建了扶手,因为在殖民时期有一位官员的夫人就是从这个楼梯摔下去世。</p> <p class="ql-block">建造结构</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吴哥窟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有两重石砌墙。面积1000×850平方米,外墙之外有壕沟,壕沟宽190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300米,周长约5.6公里。吴哥窟正门向西,与大吴哥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门楼上立三塔,门内是一庭院,院东有一长147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p><p class="ql-block">大道两侧各有藏书室和池塘一处。内围墙140米,长270米,墙内的主体建筑在3层台阶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积215×187米,除第三层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层均为长方形,每层的四边,各有左、中、右三条石阶梯连接上一层。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矗立象征着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顶宝塔,正中央一座宝塔最高,达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余4塔较矮,分立于平台四角。第二层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顶宝塔。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阶梯的栏杆上都有7头石雕巨蟒盘绕,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全部宝塔,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约有1万个。</p> <p class="ql-block">砂石砌成</p><p class="ql-block">吴哥窟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当时的石工可能还未掌握拱券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p> <p class="ql-block">艺术鉴赏</p><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窟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它的浮雕石刻。</p><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东壁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北壁是毗湿奴与魔怪交战图,西壁是这个故事的继续,即“神猴助战图”,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战争情景。</p><p class="ql-block">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p> <p class="ql-block">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最大的宗教结构:历史上建造的最大的宗教建筑是吴哥窟(城市寺庙),位于柬埔寨,占地162.6公顷(401英亩)。它是由高棉国王苏雅瓦曼二世在1113-50年期间为印度教的毗瑟奴神建造的。它的幕墙长1280米(4200英尺),在1432年被废弃之前,它的人口是8万。这座寺庙是公元900年开始修建的72座主要古迹建筑群的一部分,全长24.8公里(15.4英里)。(吉尼斯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的产物,其建造背景与高棉帝国的政治宗教需求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起源与功能:苏利耶跋摩二世为巩固王权,耗时30余年建造,作为国庙和陵墓,原始名“毗湿奴神殿”,后随佛教兴起改为佛寺。</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坐东朝西,主体为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宝塔群,中央塔高65米,象征宇宙中心;四周有长3600米城墙和190米宽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中央高塔(须弥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央高塔(须弥山)</p><p class="ql-block">中央高塔是吴哥窟的核心建筑,象征印度教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塔高约65米,可攀爬俯瞰全景,但需穿长裤或长裙。其五座莲花塔造型已成为柬埔寨国旗图案和国家象征。</p> <p class="ql-block">浮雕回廊</p><p class="ql-block">回廊全长约800米,分三层环绕主体建筑:</p><p class="ql-block">第一层(地狱):描绘刑罚场景,警示善恶报应。</p><p class="ql-block">第二层(人间):以仙女阿普萨拉舞姿和莲花浮雕为主,展现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天堂):表现神灵极乐世界,呼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p> <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以浮雕闻名,回廊雕刻长达800米,内容涵盖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及高棉历史场景,融合宗教与世俗生活。</p> <p class="ql-block">15世纪吴哥王朝衰落后,吴哥窟被遗弃,直至19世纪重现于世:</p><p class="ql-block">重新发现: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在丛林中偶然发现,其游记引发全球关注。</p> <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因环境破坏被列为濒危遗产;国际保护行动启动,中国参与修复王宫遗址;2025年累计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窟(即吴哥窟)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1113-1150年)建造的毗湿奴神庙,后改为佛教寺庙,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柬埔寨国宝,以建筑宏伟、浮雕精细闻名,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部分,象征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巅峰。 </p> <p class="ql-block">东方四大奇迹指的是中国长城、印度泰姬陵、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和柬埔寨吴哥窟,这些建筑奇迹均位于远东地区(涵盖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由世界学者提出,代表了不同文明的宗教、艺术与历史成就,是文化遗产的象征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的高棉王国在这里兴起。当时的国王们是多么的“有想法”,居然决定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寺庙,来表达对印度教神明的崇敬。于是,数以万计的工匠和艺术家们开始了这场“石头大作战”。他们用巨大的石块,雕刻出一个个精美的浮雕,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神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进吴哥窟,你会被眼前的壮丽景象震撼。巨大的石柱、精美的浮雕、错综复杂的走廊,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浮雕,描绘着古代战争、舞蹈和神话故事,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几千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里是高棉文明的象征,承载着古代人们对宗教、艺术和自然的理解。你能想象吗?在这座寺庙里,连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低声吟唱,讲述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主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作为小吴哥的核心,主建筑群以宏大对称的布局和精美浮雕著称,体现了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这里曾是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的寺庙,13世纪后转为佛教寺庙。 </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如今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打卡圣地”。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涌来,争相在这座古老的寺庙前拍照留念。游客们在吴哥窟的阳光下,手持自拍杆,争先恐后地摆出各种姿势,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石头时尚秀”。</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畔日出观景点</p><p class="ql-block">寺庙北侧的莲花池是观赏日出的最佳位置,游客常在此拍摄震撼的日出照片,背景为吴哥寺的剪影。 </p> <p class="ql-block">东北角僧侣修行区</p><p class="ql-block">主建筑东北角保留着较新的佛殿和僧房,至今仍有僧侣在此修行,香火延续,展现了寺庙的宗教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游客们可不是只有在拍照,更多的是在这里寻找内心的平静。有的人在庙宇的阴影下冥想,有的人则在静静欣赏浮雕,仿佛在与古代的工匠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不仅仅是一座寺庙,它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石头盛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交融,以及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徜徉在浮雕之间,还是在阳光下与朋友们欢笑,吴哥窟都将为你带来无尽的启迪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长长的彩虹桥上有两条龙王(7个头的眼镜蛇王)正昂首注视着游客。它们忠心耿耿地保卫着这块神秘土地。站在小吴哥的外围墙上,小吴哥的全景与池塘上的倒影交相辉映,真是漂亮极了!这里的浮雕石像经过风吹雨打,岁月的洗礼,组合成了一部壮丽的史诗。随着人流,游客穿过一个又一个石室,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门槛,仿佛可以看到几百米外回廊尽头的光芒。那些来自神殿外的天空,穿过层层门槛,幽幽的照着人们前行的方向。脚下的石块泛着森森的光,大家好似又回到了千年前的高棉王朝,游荡在神殿中。让人像是在现在,又像是在过去,又或者是未来。</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带给我们的不但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精神上的震撼。在这里,一切都仿佛变慢了,游客久久的沉醉在吴哥那悠长的历史中了。</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意思是“毗湿奴的神殿”,是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是国王的太庙和陵寝。</p><p class="ql-block">苏利耶跋摩二世是高棉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在位期间通过开疆扩土姜高棉帝国带入了黄金时代巅峰时期。为感激“创造之神”毗湿奴的助力,并且国王本人也将自己视为毗湿奴神本尊,所以登基以后大张旗鼓修建“神王合一”的神殿寺庙,强调毗湿奴主宰地位的同时突显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神圣王权。</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古代庙宇建筑,工程前所未有的浩大,直到国王去世还没有完工。经过子孙后代扩建完善,终于在苏利耶跋摩二世过世50年后才最后完成。</p><p class="ql-block">吴哥窟是一个长方形建筑,东西方向1.5公里长,南北方向1,3公里宽,外面有近200米宽的护城河包围,整个寺庙结构非常严谨。护城河水源来自暹粒河,用于防御、旱季蓄水、雨季泄洪。另外在印度教中护城河代表了环绕须弥山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小吴哥建筑采用透视和对称原则,东西南北四面三层回廊包围,每层建筑都有连续的长廊和门楼。回廊有通透的窗户,很好的体现了空间隐蔽性,也增加了建筑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参观了小吴哥后在这里吃午餐。</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图片</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窟(吴哥通王城)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位于暹粒省,建于12世纪末,以巴戎寺的“高棉微笑”石雕闻名,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吴哥古迹群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定义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大吴哥窟(Angkor Thom)即吴哥通王城,是9至15世纪高棉王国的政治与宗教中心,由国王闍耶跋摩七世于12世纪末建成。作为吴哥古迹群的一部分,它曾为东南亚最大帝国都城,15世纪因暹罗入侵被遗弃,19世纪重新发现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点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布局与结构:城市呈正方形,边长约3公里,中心为巴戎寺,四周有护城河和城墙,五座城门饰以巨型石像,象征宇宙中心。</p> <p class="ql-block">核心建筑:巴戎寺以54座四面佛塔和“高棉微笑”浮雕著称,体现佛教与印度教融合;斗象坛和癞王坛展示皇家仪式与世俗生活。</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p> <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是吴哥古迹中与吴哥窟、巴戎寺齐名的三大核心景观之一,以“树包塔”的独特景象闻名。</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塔普伦寺由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于1186年为纪念其母亲建造,融合婆罗门教与佛教文化,兼具庙宇与修院功能。寺庙坐西朝东,原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现存内层围墙约40米×30米。 </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树寺交融:寺庙被卡波克树(无花果树)的根系缠绕,形成“树抱石”景观,这种自然与建筑共生的现象源于寺庙废弃后树木自然生长的过程。 </p> <p class="ql-block">浮雕艺术:北门廊存有毗湿奴浮雕,东门长廊因雕刻仙女阿普莎拉(Apsara)形象被称为“舞者长廊”。</p> <p class="ql-block">回音塔:第三层围廊内的“回音塔”可通过拍打胸膛引发共鸣,是寺庙的标志性景点之一。 </p> <p class="ql-block">文化地位:作为高棉帝国象征,其建筑艺术影响东南亚,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柬埔寨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小吴哥(吴哥窟)是供奉毗湿奴神的寺庙陵墓,作为宗教建筑。核心区别在于功能定位、规模与保存状态:大吴哥占地约9平方公里但部分残破,小吴哥占地约8.6公顷且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定义与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大吴哥(通王城):始建于9世纪,12世纪末由闍耶跋摩七世重建,为吴哥王朝首都,梵文意为“大城市”,鼎盛时人口超百万,1371年后废弃。</p><p class="ql-block">小吴哥(吴哥窟):由苏耶跋摩二世于12世纪初建造,供奉毗湿奴神,后作陵墓,名称源于其规模较小,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筑与规模差异</p><p class="ql-block">大吴哥:占地约9平方公里,呈正方形,外围护城河宽百米,设五座城门(如南门高23米),以巴戎寺为中心,含“高棉微笑”四面佛塔、战象台等建筑群,象征佛教须弥山。</p><p class="ql-block">小吴哥:占地约8.6公顷,布局为祭坛与回廊结合,中央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外围护城河代表咸海,以800米浮雕回廊和精细石刻闻名,建筑无粘合剂全用巨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作为世界最大宗教建筑群,其金字塔式结构象征印度教宇宙中心须弥山,216张四面佛构成的"高棉的微笑"在巴戎寺塔尖静默凝视,神秘微笑被解读为慈悲、王权或四方宇宙的隐喻。塔布笼寺的巨树与石墙共生,展现自然对文明的"逆袭",《古墓丽影》取景地的树根吞噬门廊景象,成为人类造物与自然力量辩证关系的生动注脚。</p> <p class="ql-block">时空折叠的奇迹:当双脚踏上吴哥窟的石阶,仿佛被卷入时光漩涡——千年前的工匠凿刻声、僧侣诵经音与现代游客惊叹交织成一首跨越世纪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当指尖轻触吴哥窟斑驳的石壁,仿佛能听见千年时光在耳边低语:战鼓、梵音与晨露交织成永恒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神秘微笑·巴戎寺凝望 在残垣断壁间邂逅208张佛陀面容,似笑非笑的嘴角藏着宇宙密码——这哪是东方蒙娜丽莎?分明是高棉文明写给时间的情书啊!</p> <p class="ql-block">树根狂想曲·塔普伦寺奇遇记 《古墓丽影》同款取景地里,巨型榕树的根系像蟒蛇般绞杀石墙,自然与文明的博弈让每个过客都屏住呼吸……风中飘着冒险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被藤蔓吞噬的女王宫令人惊叹!粉砂岩雕刻细若发丝却在雨林深处野蛮生长百年,这种反差萌简直比任何科幻大片都有冲击力啊!</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真的没有太多完整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废墟。因为这些废墟,反而更像神谕的片段。那些巨大的巨石,人在其中显得异常渺小,那种渺小感让人感到苍凉、寂寞和无声。</p> <p class="ql-block">昊哥窟,就是一首千年的诗,沉睡千年的梦。在这里,时光仿佛停止了脚步。每一块斑驳的青苔:每一个风化的雕刻,都在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徜徉其中,灵魂仿似在对话,无言却胜于千言!</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解读梵语石碑,发现塔布隆寺曾覆盖3140个村庄,需要79365人力的维护,包括18名高级牧师、2740名官员、2202名助理和615名舞蹈家,内藏重达500多公斤的金碟、35块钻石、40620颗珍珠、4540颗宝石,富丽堂皇,令人瞠目结舌!</p> <p class="ql-block">女皇宫</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的吴哥地区,有着上千座的古文明遗迹,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红的神庙,称为“女人的城堡”。位于暹丽省西边“女人的城堡”,原名为“班德斯蕾”,照柬埔寨文来翻译,是“谋求幸福” 的意思,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皇宫”,那是因为在神庙的中央刻有许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其实,称她“班德斯蕾”也好、“女皇宫”也罢,因为不论如何称呼,这座神庙所散发的光彩,都是难以形容的。女皇宫,建于公元967年,之后,她也曾被埋藏在丛林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914年,一位名叫马瑞克的法国军人才又发现了她的踪迹。这整座神庙,总共有三层围墙来作区隔。最外围是参道,左右各有两间小庙;走道中央第二层的外侧,则是护城河;最里边一层,则是主要的T字型庙宇,而在她的前方,有着两间藏经阁。第二层城墙里,才是迷人的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在通往吴哥通王城胜利大门的道路的前端,离在吴哥古皇宫前约 1200 米(3937英尺)处。可从东侧进出。这座塔由醛耶跋摩七世下令,于十二世纪末建成。属拜云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之所以称为十二生肖塔,是因为各塔上雕有不同的动物,和中国的十二生肖类似。</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塔是用来关押犯人令其忏悔的地方,怪不得塔形抽象,不具形,看不出哪一座是龙、哪一座是蛇。再从塔群看过来,正对着最高法院遗址,巍峨矗立,可想见高棉当年,也有法治威严。</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寺庙不同,塔布隆寺几乎被丛林所吞噬,巨大的蛇树从建筑物上拔地而起,触目惊心,仿佛置身于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这座被《国家地理》评为人生必去50地的千年古都,正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游客敞开怀抱。在热带季风里感受文明的温度——这里没有刺骨的寒风,只有穿越千年的石刻低语;没有钢筋森林的喧嚣,只有树根缠绕寺庙的震撼奇观。</p> <p class="ql-block">作为12世纪高棉帝国鼎盛时期的国寺,吴哥窟的建筑智慧至今令现代工程师惊叹:主塔高65米,相当于20层楼,却未使用任何粘合剂,仅靠石块间的榫卯结构屹立千年。</p> <p class="ql-block">若说吴哥窟是人工的奇迹,那么塔布隆寺便是大自然的狂想曲。这座1186年为纪念国王母亲而建的母庙,如今被无花果树和丝棉木的巨型气根吞噬,形成树包塔的奇观。漫步在坍塌的门廊间,您会看见200公斤重的石块被树根像积木般轻轻托起,阳光透过树叶在《古墓丽影》取景地的断壁上织就光影的网。</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吴哥艺术宝石的女皇宫,其雕刻密度堪称世界之最,每平方厘米的墙面上都布满繁复的莲花纹、天女像和神话场景。特别推荐携带放大镜观赏门楣处的《搅乳海》浮雕:33位天神与33位阿修罗各执巨蛇两端,在毗湿奴的指挥下搅动乳海,连蛇身的鳞片都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来到柬埔寨,探访那著名的“吴哥窟”,你仅仅是来观赏石头的吗?或许,这远远不够。吴哥窟,不仅仅是一堆石头的堆砌,更蕴含着砖头、盘根的树,以及无数未言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窟”,在英语中被称为grotto,意为石洞。但吴哥窟并非普通的石洞,它是在山石体中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不同于龙门石窟那种在山崖壁上开凿的洞窟,吴哥窟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内涵,成为了柬埔寨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载体。</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仅是吴哥遗址中的一小部分,但因其卓越地位,它常常出现在门票、海报和广告中,已然成为柬埔寨的象征,甚至国旗上的图案也是它。</p> <p class="ql-block">来到壮观的吴哥窟,心胸随之开阔,一股朝圣的虔诚在心中萌发。引道两侧,外城墙若隐若现,它并非单一的一堵墙,而是巧妙地融入了三个塔门和回廊的设计,构成了一排别具匠心的建筑群。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建筑世界,只有站在远处或高空俯瞰,才能领略到其作为围墙的真正韵味。</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美的地方》有相关介绍,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是柬埔寨的瑰宝。其原始名字“Vrah Vishnulok”意为“毗湿奴的神殿”。这座庙宇不仅保存完好,更以建筑的宏伟与浮雕的细致而世界闻名。它用了30亿吨石头建造,展示了古柬埔寨人的非凡智慧。无需钉子、梁柱和石灰水泥,完全靠石块堆砌而成。吴哥窟的建筑布局分四廊,每廊有城门,其外墙内侧保留有精美的天女浮雕墙。</p><p class="ql-block">此外,吴哥窟的回廊浮雕是其艺术的一大亮点,长达800米,题材丰富,多取自印度史诗,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战争场景。这些浮雕不仅雕刻技法娴熟,而且构思精巧,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震惊世界的奇景奇观》有提及, 吴哥窟不仅以其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浮雕闻名,其建筑技艺也堪称一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哥窟的建筑并未使用任何水泥或灰浆,完全依靠巨石的重量和平整度紧密结合,展现了高超的石刻和运输技术。此外,寺内设有合理、完备的排水系统,能够快速排放大量降水,并巧妙地将雨水引至蓄水池供祭祀者使用,体现了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和完美性。</p> <p class="ql-block">尽管吴哥窟被称为“小吴哥”,但它并不小,它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体古代庙宇建筑之一。与俗称“大吴哥”的吴哥通王城相比,吴哥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已经包含了数座寺庙和其他公共设施。</p> <p class="ql-block">在大吴哥遇到许多猴子,它们眼巴巴地望着游客,企盼着食物的恩赐!</p> <p class="ql-block">哥窟浮雕是柬埔寨吴哥窟建筑群中极具代表性的石刻艺术,主要分布于回廊内壁、廊柱、石墙等部位,以印度教神话、历史战争及世俗生活为主题,雕刻于12世纪苏利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被誉为高棉古典艺术的巅峰之作,其浮雕回廊全长800米、高2米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主题内容</p><p class="ql-block">浮雕始建于12世纪初(约1113-1150年),由苏利耶跋摩二世为供奉毗湿奴而建,后融入佛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印度教神话:取材《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及《乳海》,如“乳海搅拌”场景(天神与阿修罗争夺甘露)和毗湿奴战魔怪。</p> <p class="ql-block">历史战争:如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反映高棉帝国军事活动。</p> <p class="ql-block">世俗生活:涵盖皇家出行、祭祀、农业及工艺场景,展现高棉社会风貌。</p> <p class="ql-block">浮雕: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如果时间有限,可以只参观底层浮雕,第二层规模和技法都稍逊一筹。</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包括两个画廊,内画廊所雕的是印度神话,外画廊所雕的则有日常生活,诸如街市情景、打鱼、节日庆祝,有斗鸡、玩魔术等,寺中所残存的浮雕,与其它吴哥古迹有很大的不同。外画廊描述当时人的日常生活,如送礼、生产、杂耍、建筑、拜神、煮饭(也有中国人)等种种生活故事的描述。也有历史性场面,描述各场战役的经过。吴哥王朝留下的文字纪录相当稀少,也难以辨识、了解,巴戎寺 (Bayon) 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巴戎寺回廊有关描写当时的市场、打猎景况的浮雕,是得以了解庶民的生活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吴导为大家讲解吴哥窟浮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浮雕叙事:吴哥寺50米长的《搅拌乳海》浮雕讲述印度教创世神话,巴戎寺回廊则刻画12世纪市井生活,从斗鸡到中国商队,构成鲜活的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信仰嬗变:建筑材质从砖造到砂岩的演变,记录着吴哥王朝从印度教转向大乘佛教的宗教变革,女王宫的粉红砂岩与巴方寺的"空中参拜道"分别体现女性力量与修行哲学。</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高棉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是柬埔寨暹粒省吴哥城中心的佛教寺庙,由阇耶跋摩七世于12世纪末主持重建,现被视为吴哥城的象征。该寺由54座石质佛塔构成(含49座四面佛塔和5座城门佛塔),中心塔高45米,象征吴哥王朝鼎盛时期管辖的54个州,现存回廊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残留石柱及墙壁雕刻记录古代战争、市井生活等场景。寺庙采用三层基台结构,底层与中层为方形回廊,顶层为圆形佛塔群,现存49座四面佛塔上的微笑佛像以阇耶跋摩七世为原型(即“高棉的微笑”)。</p><p class="ql-block">建筑原为印度教神庙,重建时改用沙岩并融入佛教须弥山理念,形成两代宗教建筑叠加的独特形态。回廊浮雕包含头挽发髻、长耳蓄须的中国商人及共同御敌场景。日本团队参与修复后,其1200米浮雕长廊保留11000个人物雕刻。三方合作修复工程对风化严重的顶层进行结构加固,使用木棍支撑56处坍塌风险点并调整不平整岩石。</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佛塔。底层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大鱼吞羊-胜利游行-马戏团-占婆人洗劫吴哥。</p> <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按照宗教意识,这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来这里朝拜景点内景的臣民都惊奇地发现,原来菩萨就是自己的国王,而这样的国王当然是必须效忠和敬仰的。</p><p class="ql-block">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庙宇的建筑结构相当复杂,经多次重修、改建和增建的建筑事实上是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的,有人曾把它比作“人用手塑造和雕刻出的一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巴戎寺的外观似乎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与吴哥窟相似,巴戎寺也建在三层基台上,底层基台尺寸为140MXL60M(南北×东西),二层基台尺寸为72MX80M(南北×东西),三层基台为十字形平面,中心为圆形平面的雕刻塔。各层基台的周围有围廊,基台中部和围廊上共有塔49座,形成林立的塔群。巴戎寺最著名的是刻在塔身的巨大的四面观音像,象征着当时高棉王国的强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吴哥王城南门位于柬埔寨暹粒吴哥古迹内,是吴哥五座城门之一,是吴哥王城的一个标志,也是常规旅游团的第一站,主要是看有特色的城门与城门外的二列塑像。</p> <p class="ql-block">游览须知</p><p class="ql-block">巴戎寺的早晨空气清新,气温宜人,不过若是进入内部,则须配备人工采光工具,因为即使在正午,里面也是漆黑一团。</p><p class="ql-block">此景点浮雕壁画甚多且皆有不同之涵义,游客务必倾听导游详细解说,才不至入宝山却空手而归。</p><p class="ql-block">巴戎寺面向东,大多数人在早上游览,观赏日出,傍晚时分有巴戎寺同样值得一游,在相反的方向观看日落也不错,而且,上午的巴戎寺显得人潮涌动,下午可以领略到巴戎寺安静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拍摄巴戎寺,应避开中午时间,因为斑驳的巨石没有层次,直射击队阳光下就更没什么看头,傍晚时分游客稀少,光线柔和,比较适合拍照,而且在巴其戎寺游荡的游僧,日落时分游客散去后才陆续离开,此时是抓拍游僧的好机会</p> <p class="ql-block">景点看点</p><p class="ql-block">巴戎寺 (Bayon) 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因为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笃奉佛教,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中央拔尖、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当时的高棉民众也信奉印度教,巴戎寺 (Bayon) 的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 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让民心回流国王权力中心的缜密考虑。</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浮雕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p> <p class="ql-block">艺术特点</p><p class="ql-block">巴戎寺 (Bayon) 建筑形式之复杂与象征意义之强烈,在吴哥经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和佛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神秘与迷人的宗教圣地之一。身为国庙的巴戎寺 (Bayon) 经历多次建筑改变,造成丛林塔的形式。位居中心的四面佛塔群,原有 49 座,加上 5 座亦是四面佛塔式城门,代表当时鼎盛吴哥王朝所统辖的 54 个省份。巴戎寺 (Bayon) 位于吴哥城 (Angkor Thom) 的心脏地带,距离四座城门皆为 1500 公尺。正面面向的代表胜利繁荣的东方,外部被长宽各为 156 及 141 公尺的回廊包围,回廊墙面有浮雕装饰,以东侧南段及南侧东段较为精致。</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 (Bayon) 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而在第二层内墙上的浮雕,仍是有关印度教的神话。从每一个角度观看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都属宏伟的杰作,而在宏伟之中显现均衡与和谐,就更为难得。巴戎寺 (Bayon) 的浮雕以历史为主题,尤其着重高棉对抗占婆的战争场面,而高棉的艺匠雕刻有几个特点,其中包括了在一个画面之中,常常有好几条相关的故事线在同时进行,所以常会看错故事线。</p> <p class="ql-block">巴戎寺,它以其高耸的中央塔刹和精致的雕刻而闻名于世。站在塔刹下仰望,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力量。而巴戎寺墙上的浮雕,则以其色彩生动和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给人们展示了古代的宗教和历史场景。这些雕刻不仅描绘了诸神与魔鬼的战斗,还展现了君主的威仪和人民的生活状况,真实而鲜活。</p> <p class="ql-block">斗象台</p> <p class="ql-block">斗象台是十二世纪末由闍耶跋摩七世建造的巴扬寺式建筑,位于柬埔寨吴哥通王城中央,属于吴哥古迹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建筑全长约350米,采用巨石垒筑,分为三层平台,设有五座外围工事和七头蛇石栏杆。南侧阶梯以三头饰大象立柱为特色,象鼻卷莲花,墙壁雕刻包含伽鲁达神兽、狮子、大象、犀牛、河马等厚皮动物图饰及狩猎场景。历史上曾作为国王检阅军队、举办斗象大会、举行公共庆典及迎宾仪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斗象台与癞王台、巴方寺共同构成吴哥王城核心建筑群,15世纪因暹罗入侵被遗弃,逐渐湮没于丛林。19世纪法国学者依据《真腊风土记》重新发现该遗迹,2019年中国考古队启动王宫遗址项目时,对其周边区域展开发掘,揭示其与邻近建筑的礼仪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空的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吴哥窟作为世界最大宗教建筑群,其金字塔式结构象征印度教宇宙中心须弥山,216张四面佛构成的"高棉的微笑"在巴戎寺塔尖静默凝视,神秘微笑被解读为慈悲、王权或四方宇宙的隐喻。塔布笼寺的巨树与石墙共生,展现自然对文明的"逆袭",《古墓丽影》取景地的树根吞噬门廊景象,成为人类造物与自然力量辩证关系的生动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