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记尖叫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精心编织的文明帷幕。10月1日下午,46岁的谢某某在酒精作用下持续喧哗,致使比赛中断,最终被警方带离。这看似偶发的事件,实则掀开了现代社会一个隐秘的褶皱—当个体欲望与公共秩序迎头相撞,我们该如何安放那些不合时宜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网球场从来不只是运动场,它是一座精心设计的文明剧场。这里没有足球场山呼海啸的狂欢,不允许篮球馆即兴而起的人浪,每个观众都是被规训的演员—知道何时屏息凝神,何时报以掌声。谢女士的尖叫之所以刺耳,正是因为它打破了这种默契。她像是一个走错片场的演员,在演出一幕莫扎特时突然吼起了摇滚。</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她不过是在释放真性情,指责现代人活得太拘谨。但我想问:文明进程的本质,不正是学会在恰当场合以恰当方式表达情感吗?古希腊人在酒神节上可以狂饮纵欲,但在市政广场辩论时却必须恪守理性。我们既需要音乐节上肆意摇摆的自由,也需要音乐厅里静默聆听的教养。将“真性情”等同于不分场合的宣泄,不过是为粗鄙披上了浪漫外衣。</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玩味的是那杯“酒”。酒精在此扮演了暧昧的角色—它既是个人情感的催化剂,又是社会责任的溶解剂。谢女士借酒释放了被日常规范压抑的自我,却也让同场数千人为她的“释放”付出了代价。这让人想起古罗马的农神节,奴隶可与主人同席畅饮,但节日过后一切如常。文明社会的吊诡在于:它既允许有限度的越界,又必须守住最后的边界。</p><p class="ql-block"> 警方执法无可指责,但比行政处罚更难的,是文化层面的“行政处罚”。我们正处在一个观赛文化急剧碰撞的时代—传统京剧戏迷可以随时叫好,西方高尔夫观众必须保持绝对安静,而网球恰好处于这个光谱的中间地带。谢女士可能从未学过观赛礼仪这门“隐形课程”,她的失序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断层上的裂痕。</p><p class="ql-block"> 不妨将目光投向更深处。哲学家福柯曾揭示,现代社会通过无处不在的“微观权力”规训着每个个体。网球场馆的座位设计、视线引导、广播提示,无不在默默塑造着“合格观众”。谢女士的尖叫意外暴露了这种规训机制—当她拒绝被塑造时,就该被采取措施,这是文明的代价,也是秩序的必要。</p><p class="ql-block"> 被带离球场时,谢女士或许会想起那些可以随意呐喊的广场、可以放声高歌的KTV。她混淆了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权利边界—这正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典型困惑。</p><p class="ql-block"> 那声尖叫终会消散,比赛将继续。但这起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就此停止。真正的文明是在规训与自由、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每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褶皱”来容纳不谐和音,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褶皱不至于撕裂整件文明的外衣。</p><p class="ql-block"> 当网球再次划出优美弧线,我们既要听见击球的脆响,也要听见文明深处细微的叹息—那是无数个体学习共处的回音,在秩序的边界上轻轻回荡。(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