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 罗丹是欧洲两千多年以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罗丹184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917年在巴黎近郊的默东去世,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p><p class="ql-block"> 上海罗丹雕塑展的核心展览“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于2024年9月27至2025年9月26日在上海罗丹艺术中心举办。</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于2025年9月23日赶在闭馆前往观赏,亲眼目睹了雕塑大师的艺术真迹,深感罗丹雕塑艺术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高超。每个雕塑都焕发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爱。</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罗丹在意大利旅游期间,特别是在佛罗伦萨,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而深受启发。</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角度,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1877年 石膏 </p><p class="ql-block">181.5x66.5x63c m</p> <p class="ql-block">《夏娃》作品从1881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1899年。在这一年,一个罗丹于1883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p> <p class="ql-block">《夏娃》1881年 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175x50x65cm</p> <p class="ql-block">1891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一座纪念雕塑。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罗丹花了6年时间,最终在1897年制成雕像。直到1939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像》 1898年</p><p class="ql-block">石膏275x121.5x132cm</p> <p class="ql-block">《思想者》 最初被命名为《但丁》, 后被称为《诗人》,最后以《思想者》这个名称为世人所知。《思想者》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在沉思人类激情带来的折磨和戏剧性。造型方面,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思想者》是罗丹对自己所崇敬的西方古代艺术,特别是《贝维德雷驱干像》以及米开朗琪罗《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像》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思想者》1880 年</p><p class="ql-block">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72x37x57.5c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中每个人物都进行真人大小的人体雕塑研究,然后再设计其披上外衣的版本。雕塑过程中,罗丹用真的衣服直接在石膏上塑造成型。这里展出的是《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埃尔·德·维桑》</p><p class="ql-block">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217x100x125cm</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让·德·艾尔巨型头像》构思于1886年,表现了人物内在的压力;除了脸部尤其是下颌的紧张之外,作品还展现出他对必须将城市钥匙交给征服者这一举动的抗拒。1908年,罗丹对头像进行了放大处理,从正面展示了这张不朽的面孔,就像特写镜头一样,让观众无法回避这一对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 撰文 制作 闻冰</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