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

洪亮

<p class="ql-block"><b>美篇名:洪亮</b></p> <p class="ql-block"><b>美篇号:2165129</b></p> <p class="ql-block"><b>文 案:洪亮</b></p> <p class="ql-block"><b>图 片:感谢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熟悉的旋律在剧终时再次响起,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史诗般的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它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却又激情燃烧、理想飞扬的年代,让我们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是如何在一群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和革命先辈手中,从无到有,从梦想变为现实。</b></p> <p class="ql-block">最深刻的感受,是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剧中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是信仰。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是对民族复兴最执着的追求,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最纯粹的践行。当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踏上归国轮船时,他眼中闪烁的,是科学家的严谨,更是游子归家的热泪。当邓稼先接到任务,对妻子许下“此生无憾”的承诺后便隐姓埋名,他肩负的,是一个民族的期望。这种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化为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让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伟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动人的画面,是奉献的群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没有将镜头聚焦于单一的英雄,而是精心刻画了一组波澜壮阔的奉献者群像。他们是运筹帷幄的领袖,是鞠躬尽瘁的元帅,更是那些默默无闻、扎根戈壁的普通官兵和技术人员。我们看到了聂荣臻元帅为“两弹”事业呕心沥血,事必躬亲;我们看到了科研人员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演算着海量数据;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在风沙中筑路架桥,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戈壁滩上的“蘑菇云”。他们中的许多人,名字不为世人所知,但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这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今天最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宝贵的启示,是精神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观看这部剧,我们常常会为当时的艰难条件而揪心,也会为每一次的成功而热泪盈眶。它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和平环境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在繁荣富强的国家,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剧中先辈们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奠定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弹一星”精神,其核心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今天,这种精神并未过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我们依然需要这种自力更生的骨气,这种艰苦奋斗的志气,这种勇于登攀的勇气。剧中的先辈们在戈壁滩上点燃的,不仅是原子弹的火焰,更是民族自信与自强的火炬。这火炬,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接过来,传下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总而言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不仅让我们重温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在我们心中点燃了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那戈壁滩上腾起的蘑菇云,是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那夜空中闪烁的东方红,是华夏儿女自信的目光。历史不会忘记,那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时代更在召唤,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接过这沉甸甸的接力棒!先辈们用算盘打出了国之重器,今天,我们当以智慧和奋斗,去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让那面用信仰染红的五星红旗,不仅飘扬在祖国的上空,更飘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化作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