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两面性———老父85岁生日感念

永超凡

<p class="ql-block">作者:韦超,网名永超凡</p><p class="ql-block">2025.10.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些天,姐姐说八月初三是父亲85虚岁的生日,当天她去帮母亲做点好饭,吃饭时让我跟父亲通个视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这一情况告诉二哥时,他提醒:“视频可以,但不要提及过生,毕竟一把年纪了,今年尤其特殊,传统有忌讳。”我嘴上虽答应,但心里颇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毕业、见多识广、刚强、聪明、良善又勤劳的父亲,一辈子从不畏惧困难、小人和鬼神,早就看淡生死与名利。我自谓识得父亲心境,知道他胆魄过人,不过也不能无视哥哥的好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小地主家庭夹在中间儿子的他,经历母亲早逝、兄弟不和、文革抄家批判等打击,加之我们三儿一女长期上学等压力的考验锻造,身心早已硬实的如坚不可摧的钢铁战士。虽说因脑梗和体衰,很少下床大半年有余,偶尔担忧可能活不过明年春节,但中气仍有,饭量还不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上下两代寿命略超过当地平均寿命:奶奶1906年生,寿58岁。爷爷1904年生,寿75岁。五爷寿约88岁。本家大伯夫妇寿95岁,二伯寿72岁,二伯母现92岁。亲伯夫妇均寿七十多。父亲排行为四。五大现年82岁,健步如飞,亲六大夫妇均寿76岁。亲二姑现约88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有理由期待,一生勤俭、本分,后半生享福的父亲,随着以后社会越来越好,就这样多活几年,看到我们兄弟姊妹们的幸福延续,尽享天年,无憾而终,是父亲最后的心愿,也是后代最大的福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只是渭北旱塬上的普通农民,但经历之坎坷超越寻常。作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出生、爱好文史、长年经商做生意又打工多年的他,无数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几多心酸在肚,更多欣慰满怀,身上集中凝聚了太多的农人心酸、人性矛盾、民族符号与时代缩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忆往事,解读父亲,感恩父亲,传承父亲,永远是我们作儿女的责任与使命。生命不息,努力不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父亲作为样板与标本进行解剖,固然有点人为拔高,也难免暴露某些家庭隐私及个体缺点,但较全面、具体、深入的呈现则更具意义,更有价值。对于年迈老人一辈子少数的失败、缺陷、过错、无能等不足之处进行适当掩饰,相信也不会被视为欺骗和美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耳背五六年,腰身佝偻近二十年,一只眼睛近乎失明六十年,曾经高大健壮、精明强干、打工经商、走遍南北、自信满满、能言善辩、知识丰富、滔滔不绝,如今瘦骨嶙峋,有气无力,整天静卧,蜷缩成一副短小的弯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父亲小一岁的母亲,虽身体大不如前,但仍能独自做饭,走路稳步,听力正常,思维良好,应酬自如,经常在抖音上了解社会趣事,紧跟时代潮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类似情况较普遍,岁月和社会似乎对男人不公平,打击更残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异乡定居28年,长期与父母远隔千里,隔空思念,虽能网络视频痛快聊天,但不能解渴,无法充分尽孝。近几年每年一般回家两趟,在家十多天,然每次来往匆匆,与母亲交流较多,但与父亲单独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在外时间多,体力劳动苦,对家庭琐碎事务参与和照顾孩子时间少等原因,加之严父慈母传统的影响,父亲对于儿子,往往是偏陌生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小时候还是成年后,儿子对于父亲,大多数是仰视的,而对母亲的印象则往往是贴近、慈爱的。所以,颂扬母亲的文章重抒情、悲苦,讴歌父亲的文章则更深沉、凝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子作为执笔人,记述母爱的文章一般较多,描写父爱的相对少。这既是男性自身谦逊的体现,也是父爱高大沉默如山的道德见证。关于父爱,轻易不敢也不能动笔、评价、夸赞,否则有自夸同类甚至自己的嫌疑,至少是内心轻浮的表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同时做好父亲、好儿子的名人难上加难,做男性创新、奋斗、坚韧、领头、豁达、思想伟大、形象光辉人物世上最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艰难的,其艰难主要在于:肩头心头责任重大却知音难觅,高人良师益友战友难遇,苦闷少人可说,有泪不能轻弹。环境与形势不佳,英雄时运不济,时常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武艺、些许能耐,不知道售卖给谁,用在哪里。此外,对家庭琐事投入少,与妻子和儿女相处时间短,家庭温情享受少,太多遗憾无法言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节俭的,其程度城市人、有钱人和年轻一辈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很早起,他洗头坚持只用肥皂。不是家里没有洗头膏,也不是母亲和儿女没有提醒,而是他不习惯,不习惯那样的温柔与科学。他觉得,用肥皂简单又便宜,什么健康不健康的,人哪有那么脆弱和矫情。他的固执,是硬汉的象征,是钢铁男儿的骄傲与彪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哪怕肉身遭受残酷折磨,也绝不轻易现实妥协和理念让步,是大写男人的内心直白与强大的个性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典型的两面人。对三儿一女教育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哥和姐姐、二哥和我,受到了前后不同类型的管教和关怀待遇。其中的差别,外人简直难以想象,堪称一手硬而狠,一手软而甜,两种心态、两种手段、两种面目的冲突形象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大哥高中学业的未成和创业的一些折腾,由于不理解和怕出风险等,他始终反对,一贯否定,常年责怪,屡次动粗。精神异常波动的那几年,看见大哥就开口责骂,爱之深责之切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哥跟高中毕业的同龄人相比,遭遇苦的多,拼搏奋斗也算小有成就。第一个在村里修建楼板房,第一批购买摩托车、彩电,第一个成为十万元户,第一个当干部、入党,第一个给儿子在大城市买房,第一个进西安当老板。有些方面虽外人看起来可能不够孝顺,但心意藏在心底,二哥姐姐和我特别清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姐姐的不爱读书、初中毕业辍学、偶尔顶嘴,他恨铁不成钢。很少提姐姐十几岁给父母分摊压力、婚后三十年一直经常到娘家帮忙做家务、花钱买东西、给他理发刮脸等细心周到照顾,也不顾经常到姐姐家吃饭等事实,总是保持一副欠他钱的样子,爱搭理不理,索取的多,经济方面给予的少,甚至发飙时粗话脏话满口,对姐姐极不友善,我们都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姐姐心里明白,父亲其实也是爱她的,比如从没有打过一次,有困难总是想起她,诸事依赖她,这就是最大的肯定与赞许。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对儿女美好期待落空、身心诸多压力导致精神暴躁引发的,怪不得他。父亲永远是好父亲,唯有孝顺以待。我们儿女无论怎么表孝心都不够,不值得任何夸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姐姐初中读完即学习理发手艺,嫁在本村,开理发店四十年,热心服务村民。当选四五届村干部,积极工作,又在同龄人中少有的早入党。姐夫四十多岁至今,一直在外国、外省打工赚钱,姐姐两边家庭劳动是主力,贴心孝顺双方父母,尽心抚育一双儿女,家族事出钱又出力,经济状况处于村子前茅,有良好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哥初中毕业即考入师范,免费读书,很快工作挣钱,积极进取,先后获得大专文凭和高级职称,任乡镇初中校长和县教育局中层干部多年,为人师表,政绩突出,作风正直,谦和低调,社会地位和行业评价高,经济收入中等,做事细心,对家里和兄弟姊妹的精神付出最大,示范作用最突出,对父母的体贴关怀成为典型代表,众人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对他总体上轻言细语,遇事多商量,偶有斥责也是一两年难见次把。二哥家的侄子也一样,学业始终优秀,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博连读,家族第一个博士,毕业一年即跟博士同学成婚,双双就职于大科技公司,婚恋和美,二十多年没让老人操一点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侄子娃也很怪乖,放假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寻爷,说长说短,亲密个没完。真是爷爱娃,娃爱爷。侄子是父亲眼中最大的骄傲,也是他的心头肉。而与大侄子是另一种情况,各人境遇和表现不同,手心手背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最小的,家人皆非常疼我。学业与工作表现跟二哥类似,只是我个性不佳,对家里的经济贡献略大而事务上做的少。读大学和工作以来远在他乡,那些年月里网络与交通落后,回家一趟实在不易,与父母聚少离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学习恒心大,加之时代好、运气好,我在家族十五个弟兄中第一个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替两个亲哥圆了大学梦。又在家族中唯一一个进入金融行业,任国有银行县支行领导和市分行中层干部多年,收入不菲,有里有面,每年寄回不少孝顺钱,几次家里住房大改造没少出力,算是给父母争了光,添了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从未对我动过一次手指头,仅有的几次大声批评,也在我据理力争下,很快偃旗息鼓,转而笑声盈盈。近三四十年来,父亲对我的深切挂念和柔情关怀,细节种种万千,藏在心里留待后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老了,身体不行了,再也无力与母亲和儿女们高声对话,甚至有时坐起和翻身都需要外人助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吃饭需要端到床边,递到手里,穿衣、洗漱、吃药、解手等一系列琐事需要亲人一件件关注和一次次侍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姐姐时常跟我通话,我的文字反映了她的心声。姐姐这样说,我们累一点不要紧,体力、精力和物质的付出根本也不算什么。与父母一生的精神和赋予我们的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大巫见小巫。我们不仅从不叫苦叫累,嫌弃脏臭,反而觉得是莫大的欣慰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不过百年,刚需品不多,大富大贵只是奢望。我们四个儿女都五六十岁了,二哥和姐姐先后有了外孙,如此年龄上,父母尚在,老家有热粥温暖,四处干净,来人不断,诸事顺畅,弟兄姊妹团结和睦,互相体贴包容,竞相比拼孝意,下一代工作较好,表现优秀,生活稳定,都算懂事和孝顺。村邻评价良好,羡慕声不断。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是极其有限的,但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闪光的巨大宝库。人生之路,每逢困惑时不妨多想想父母的一生经历。即便父亲年老多病体衰,长期安卧在床,少有动弹,但点滴往事、只言片语,总是潜移默化的给予后代们深刻启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咀嚼,品咂,体会,升华,循环往复,无有起始,无有尽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不易,父爱不淡,父恩永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