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对关心我的朋友说声抱歉:这次中间断更时间实在是长了点,但我没有一天忘记这件事情。</p><p class="ql-block">拖延的原因:事多,懒;最重要的是,孤东会战难写。为了写孤东会战,我查阅、整理资料,和构思的时间,超过过去的所有,有一种不知道该如何落笔的感觉;几次写,几次推倒重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继前面写的物探篇,海堤篇后,胜利人心心念念的以钻井为主的180天孤东会战正式开始了。这个会战,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狭义的孤东会战,从1986年3月21 号到9月21号,历时180天。不可否认的是,在孤东会战中,这180天才是经典,才是高潮,才是孤东会战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因此,孤东会战应该是跨不过去的,但对我而言,孤东会战又是我想跨过去的,因为写起来,难度太大。</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开始的写作计划中,我并不想写这180天。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第一,孤东会战时,我还在上大学,孤东会战我没有亲身经历。此后,亦没有进行专门的调研:因为,会战的队伍来自于油田各个单位,孤东会战时,大家“聚是一团火”;孤东会战后,大家就“散是满天星”了。虽然后来我在与一些单位,或一些同志的交往中,听他们讲述过孤东会战,但都是零零散散的,且很多的事情因为都是闲聊,说法不一;而且时过境迁,再对那180天进行系统的调研,几乎是不可能的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孤东会战因其著名,重要,和传媒的进步,各种资料,报道,文章,回忆,甚至视频都非常的多,有很多都是亲历者写出来的,我如果写,重复在所难免,搞不好,就是抄袭。如果要写出点自己的东西,我要重新学习整理那段历史,且要找出我个人的视角,工作量非常的大,挺难的。</p><p class="ql-block">第三,近四十年过去,当年孤东会战的很多单位和人员都发生了变化,寻找当年那些单位,那些人的下落,并进行采访,以我现在的个人能力,做不到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原来是准备跨过这180天,直接切入到我到党校后在和孤东采油厂的交往中孤东精神对我的影响。但海堤篇后,我收到了这样一个留言:一个叫做“王培湘”的老同志写到:“我参加过孤东会战,并在第一战役中获得油田会战指挥部先进生产者,希望能看到孙教授反映钻井队的文章。”</p><p class="ql-block">王师傅说,他是原来钻井三公司的,我过去到三公司上课,他很喜欢听我的课,所以,给了我这样一个留言。</p><p class="ql-block">当然,不仅仅是王师傅的留言,还有一些当年加过孤东会战的老领导,老同志也对我说,你把孤东会战好好写一写;甚至一些年轻的胜利人也说,孙妈,期待你的孤东会战。</p><p class="ql-block">我何尝不想写好孤东会战啊,我知道孤东会战凝结着很多胜利人的情结,我知道孤东会战承载着胜利发展中最高光的时刻。这180天的会战,我的确没有亲身的经历,没有亲眼见到,也没有正规的调研过,但孤东会战中展示出的胜利人为祖国献石油的赤胆忠心,和在孤东会战基础上形成的孤东精神、孤东风采,对我而言,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是有实实在在的影响的,这点是我不能否认的。如果不写,的确实在说不过去;但写,当真是压力山大。</p><p class="ql-block">写还是不写,这是个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一段时间,心里总是放不下王师傅的留言,和那些老领导,老同志,青年朋友们的希望。纠结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一咬牙:写吧。</p><p class="ql-block">写吧,哪怕我写的不好,可能写的不如前面我亲身经历的那些生动,可能是拾人牙慧,可能不让大家满意,但就全当是我真心实意地做一次孤东风采的宣传吧。如果现在不写,我的确可以轻松一些,但以后我可能会遗憾,会后悔。人做事可以不完美,但不能留遗憾,凡事尽力吧。</p><p class="ql-block">孤东会战转眼四十年了,四十年前的孤东会战已经被石油河漂洗成了一张张的旧照片,但这些旧照片里的故事,却流动着永恒的风采。</p><p class="ql-block">我不打算还原孤东会战,我还是从大家都熟知的史料中谈我的认识和感受吧。</p> <p class="ql-block">感受之一:胜利的“特等奖” </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石油工业的油藏理论上,除了大家熟知的陆相生油理论外,胜利油田还诞生了两个油藏理论,其中一个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特等奖。这个特等奖,是孤东会战的基础。换而言之,如果没有这个“特等奖”,也没有孤东会战。</p><p class="ql-block">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胜利油田发展的基本规律。孤东会战,首先是胜利油田油藏理论重大突破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中后期,在陆相生油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发现并建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很多大油田,包括胜利。但由于济阳探区地质构造相当复杂,囊括了世界油藏类型的2/3以上,杯称之为“世界石油地质大观园”,勘探难度极大,传统的背斜理论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逐渐失去了效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油田在勘探中出现了“忽油忽水、忽稠忽稀、忽深忽浅、忽轻忽重、忽有忽无”的“五忽”现象,陷入了“油田越找越小、越找越贫、路子越走越窄”的困境。产量曾一路下滑。要说那时没有悲观情绪,那是假的。</p><p class="ql-block"> 而这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即将进入大发展,祖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快速增加。</p><p class="ql-block"> 胜利怎么办?</p><p class="ql-block">铁肩担道义,国脉重如天:</p><p class="ql-block">1981年1月,胜利油田召开了80年代第一次石油地质论证会,确定了“开拓隐蔽油气藏新领域,开辟滨海新油区的工作部署”。</p><p class="ql-block">就从那时开始,以刘兴才为代表的胜利油田的一批科技工作者,以信念为芯——祖国的能源需要;以奉献为烛——自身点燃为火炬,照亮了黑暗错综的“石油地质大观园”里寻踪觅油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他们想到了会战初期,在永安油田打“永12井”的事情。当时,钻探这口井时发现了石油, 而离它不到200米的另外一口井却连一点油花子也没有,这是因为这两口井之间有阻挡的东西,也就是“断层”。传统的理论认为:断层对石油聚集不利。但是,胜利人却大胆地提出,济阳坳陷的断层对石油的聚集有利。这一重要认识和发现,就是后来复式油气理论的萌芽。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抱歉的是:以我当时的职务,经历,见识,我不会知道他们那段俾夜作昼,焚膏继晷的感人的具体故事;我能告诉大家的是:1982年初,在大庆油田召开的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上,胜利人首次明确提出:“济阳坳陷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成油条件复杂的复合油气区”这一重要论点;在此之后,经过不断完善,终于,中国石油勘探领域又一个重要的理论破茧成蝶,这个理论被称之为“复式油气藏成藏理论”。</p> <p class="ql-block">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1983年到1994年,胜利油田相继发现了孤东、埕岛等23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58亿吨,年探明储量最高达到4.1亿吨,奠定了油田持续高效勘探的基础,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p><p class="ql-block">复式油气藏成藏理论不仅在胜利油田得到了成功应用,还对整个中国石油勘探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的一大里程碑。该理论的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石油勘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传统的单一因素找油向综合因素找油转变。它为中国石油勘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正因为如此,1984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刘兴才老总"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5年,这一油藏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不仅是胜利油田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特等奖,也是新中国以来,唯一一个油藏理论的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88年,刘兴才等科技工作者把这个奖项的奖金3万元拿出来,设立“地学开拓奖”,以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这个领域不断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开拓。自地学开拓奖确立以来,截止到去年年底,有1458人次获得了这一荣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在这些获奖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之中,有一个叫王金铎的科技工作者,与他们的团队一起继续燃己为烛,在石油地质大观园的黑暗中寻踪觅油,形成了胜利的又一个油藏理论: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理论,这个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黑暗中的探索从来是崎岖坎坷的。王金铎一直记得他刚到物探研究院不久,他的师傅老知识分子、老党员王衍民,退休后还拖着病弱的身体每天到单位义务工作,因为劳累,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台上,为了祖国的石油工业奉献到了最后一刻。</p> <p class="ql-block">榜样在前,王金铎选择了像前辈一样,在为祖国找油的道路上九死不悔地前行。</p><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前后,胜利油田产量有所下降,作为“找油人”,王金铎秉持着“找不到油就是失职”的理念,登山涉水地行走在石油地质大观园的长路上。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近一米八的个子,体重一度降到50公斤。最终,隐蔽油气藏理论问世,使得胜利油田年产油在2700多万吨稳产了18年,为国家“稳定东部”的战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信念长明,方能于幽微处觅见光明,在长途中行稳致远。这个信念,就是端好能源的饭碗。从刘兴才,到王金铎,到胜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感受之二:“孤东大红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少人称“孤东大红门”为“大红门”,我之所以打上“孤东大红门”,是因为,60年代,基地也有一个“大红门”,就建在现在济南路西四路十字路口的西侧,这个大红门后来因为基地建设拆除了。</p> <p class="ql-block">记得我到党校不久,听孤东一个到党校学习的干部说了一句:“大红门”,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最早的基地大红门,就疑惑地问了他一句:大红门不是早就拆了吗?他楞了一下说,没有啊,还在孤东啊。也就从这时,我知道了孤东还有一个大红门。</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见到孤东大红门,应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去孤东去上课,孤东的同志跟我说,孙老师,咱们这次的课到大红门里面去讲,然后跟我念叨着:“进了孤东坝,就说孤东话;进了大红门,就是孤东人”,这让我瞬间想起了几年前的事情,然后对孤东大红门充满了好奇:得什么样的“大红门”才能配得上“孤东”呢?于是,我开始了一路的脑补:在苍茫的荒原上,一个大红色的“门”高高耸立着,虽然比不上北京丰台的大红门,但好孬都得高高大大的,鲜红的,气势非凡,就像“孤东”一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记得那是一个深秋时节,车从仙河镇穿过,一路往东,秋风扫过荒原,处处衰草枯杨。过了一个检查站,好像沿着一条路往南走了一会儿,来到了一条往东去的路上,孤东的同志告诉我,大红门到了。我迫不及待地望过去,只见在一条不宽的土路的两侧,有两个很普通的墩子立在那里,且主体并不是红色,黄色所占比例更多,且因为风吹日晒,颜色有些黯淡斑驳,加之周围除了秋风中抖动的枯黄的杂草,别无它物,甚至没有一个人影,很深萧瑟。“这就是著名的孤东大红门”?我心里瞬间有些失望。</p> <p class="ql-block">走到今天,回过头去看,我当年肤浅了。就如同“人不可貌相”一样,“物”亦不可貌相。很多很多很普通的事物,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深刻的哲理。“孤东大红门”亦如此。</p><p class="ql-block">1986年3月21日,孤东会战打响,为了迎接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参战人员,油田会战指挥部党委书记李晔提出:修建一个大红门,为参战职工们立一个向标。1986年9月,“孤东大红门”矗立在荒原上。最早的孤东大红门是个铁架子门,以红黄为主色调,寓意石油事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旁边写着“热爱孤东,扎根孤东,建设孤东,发展孤东”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这一刻起,大红门就成为了一座纪念碑,代表和见证了中国第一个滩海大油田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大红门见证了胜利人的初心:遥想当年,三万多人像奔涌的黄河,从这个大红门浩浩荡荡地涌进了这片孤寂的土地,为了祖国的需要,开始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大会战。</p><p class="ql-block">大红门见证了胜利人的情怀:当年这里的艰苦,肉眼可见。我后来得知,那时很多的人都是主动报名要求参加孤东会战的。人的本能其实是趋利避害的,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心里必定揣着坚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大红门见证了胜利人的激情: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办公室里:白天一片空,晚上一片灯;生产现场:朝乾夕惕,晨炊星饭。无论是会战中的奋斗,还是会战结束后的总结,那一张张的旧照片都溢满了激情。</p><p class="ql-block">会战结束后,很多人离开了孤东,但还有很多的人留在了孤东。我认识的很多曾经参加过孤东会战的胜利人,无论离开的,留下的,讲到孤东会战,无不充满了感情和自豪。在他们的眼里和心里,孤东会战的苦和累早已随风逝去,他们自豪的是,他们的奋斗为祖国留下了一个大油田。</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并不长,一生中能够留下一件有意义的东西就没有白活一回。我非常理解参加过孤东会战的不少老同志谈及当年时的难舍:因为,他们的人生因为孤东会战而有了光彩。</p><p class="ql-block">参加过孤东会战的同志们告诉我,当年曾专门为孤东大红门征集过对联,通知一经发出,立刻得到了热烈的回应,无论是参加会战的职工,还是油田其他单位的同志纷纷送上自己的作品,最终,当时石油学校的一位中文教授的对联获得了 一等奖,他的对联是:“几千里黄河,裹高原风,携昆仑雪,穿三门,过峡谷,浩浩荡荡,流经千年,冲出神州新天地;十万人劲旅,举大庆旗,筑铁人志,立钻塔,修海堤,风餐露宿,历尽艰辛,建成华夏大油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才疏学浅,不会写对联,我只觉得这对联对仗工整,且有地理,有历史,有气势,有奋斗,有精神,有境界,自从我见到它,我一直收藏着,我喜欢这对联。</p> <p class="ql-block">只因为见了孤东大红门一眼,就再也无法忘记它的容颜。之后我去过孤东圈里几次,只要路过它,都会看一眼。五六年前吧,我最后一次见到孤东大红门,发现它变了,变成了图片上这个样子。</p><p class="ql-block">问起来,孤东的同志们告诉我,2009年大红门重新维修改造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孤东大红门是等比例重建的,正面“热爱孤东、发展孤东”八个红色的大字,是李鹏总理1991年来孤东视察时的题词。</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圆形的大红门景观,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很有讲究。 它有18个脚印,象征着三层寓意;它有简要的碑文和一组浮雕,体现了孤东人的精神状态;在地面上还有一组钟表图案,有三个不同指向的表针,指向三个时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至于脚印,碑文、浮雕,和钟表的具体的内容请大家到孤东大红门参观,我这里不再赘述了。我如果再写,就只能抄袭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现在,孤东大红门和孤东发现井,孤东海堤,一起构成了孤东红色教育育基地。在不少人的眼里,孤东大红门并不壮观,并不巍峨,但它却是我们不少胜利人心头的“唯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