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扬州古称广陵,可能是因为“阳春三月下扬州”这首古诗的影响力吧,每年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这里便挤满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让这座江南小城忽然间变得热闹起来。</p> <p class="ql-block">从火车站进入扬州古城,沿着主干道前行,城市在眼前徐徐展开,现代建筑与古韵风貌交相辉映。就在我沉浸于这陌生又亲切的街景时,一座古朴典雅的楼阁赫然矗立在马路中央,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车水马龙之间——那便是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扬州文昌阁,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见证了扬州的沧桑变迁与文化繁荣。扬州文昌阁作为文化象征,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一直是扬州文化的重要标志。其前身可追溯至宋代,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与格局。</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岁月里,文昌阁不仅成为了扬州文化的象征,更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扬州文昌阁的前世今生,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扬州市区核心地带的文昌阁,以其24.25米的高耸身姿,诉说着自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以来436年的沧桑历史。文昌阁的建筑风格独特,深受赞誉,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这座被誉为扬州地标性建筑的文昌阁,其设计风格颇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展现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昌阁曾被称为魁星楼,因其位于明清两朝的扬州府学建筑群中的文庙塔楼而得名。该楼阁采用八角三级砖木结构,三层重檐逐层收缩如伞状,顶部则呈现椭圆球形,这样的建筑样式在全国文庙中堪称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以高耸的建筑和独特的八角形结构彰显其宏伟和独特。此外,文昌阁的底层设计为八角形,四面均设有拱门,与周围的街道相连通。登楼远眺,扬州的远近街景皆可一览无余。每逢节日夜晚,阁上的彩灯辉煌璀璨,自古便是扬州繁华市区中的一处绝美景观。</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昌阁曾历经沧桑。尤其在古代,当船舶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时,文阁便承载了特殊的使命。文昌阁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是地标,更是南来北往船只的导航灯塔。</p> <p class="ql-block">它位于古运河三湾水域,每当夜幕降临,文昌阁上的灯火便会被点亮,成为南来北往船队的导航灯塔。对于返乡的游子来说,那灯火便是家的温暖与归宿。</p> <p class="ql-block">自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以来,文昌阁便遭受过多次火灾,但总在第一时间得到重建。文昌阁受火灾后重建,展现了古代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影响。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建筑艺术的一种延续,使其成为扬州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翻开扬州历史的厚重篇章,文昌阁体现了扬州对儒学的尊崇,见证了扬州府学的繁荣。文昌阁体现了扬州对儒学的尊崇,见证了扬州府学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学庙作为官方教育机构,其地位之尊崇不言而喻。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和县治都建有孔庙,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官办教育机构与儒家经典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昌阁已经成为了扬州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保护文昌阁,采取了多种现代措施,使这座古建筑得以延续。为挽救这座古建筑,专家们提出了扶正加固的方案。经过1952年9月的那次成功牮正,文昌阁得以安然度过了73个春秋,至今依然屹立不倒。</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城市,都有那么几条路,典藏着岁月的悠长,收藏着生活的感动,蕴藏着未来的希望。在扬州,四望亭路就是这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四望亭路,东起汶河北路,西至翠岗路,是扬州人生活中怎么也绕不开的一条路。</p> <p class="ql-block">在四望亭路与汶河北路交界之处,一座古朴庄严的建筑一直安静地矗立在这里,这就是扬州人熟悉的四望亭。</p> <p class="ql-block">四望亭,坐落于文昌北路,与扬州的标志性建筑文昌阁仅有一街之隔。这座亭子,虽名为亭,实则是一座 三层八面的楼阁。它曾名为文奎楼,亦或魁星阁,见证了旧时江都县学的辉煌。在古代,每一座城市都曾拥有一座这样的魁星阁,然而 随着岁月的流逝,县学已荡然无存,唯有这座楼阁依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源于《绿牡丹》这部侠义小说,我得以了解四望亭的背景。骆宏勋与花碧莲这对英雄男女,正是在四望亭上因捉马猴而结缘。</p> <p class="ql-block">三十余年前,我初次踏足扬州,便登上了这座古老的楼阁。那时的四望亭,楼下摆着书摊,楼上搁着棋盘,虽显破败,却透露出一股亲切与沧桑。 </p> <p class="ql-block">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韵味。那时的四望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与它的历史传统紧密相承,绝非孤寂之景。</p> <p class="ql-block">望亭的始建年代,历来说法不一,有指南宋嘉定年间,也有说明嘉靖时。因此,有人质疑四望亭的历史真实性。然而,南宋嘉定年间的四望亭确实被《江都县志》所记载,只可惜因年久失修而消失。到了明嘉靖三十八年,江都县学建立了魁星阁,但因四望亭的名气太大,民间仍习惯称其为四望亭,于是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昆星阁内供奉的昆星神,专司文事并监督科举考试。其形象独特,一手执斗,一手举笔,独脚站立却保持平衡,给人以威严之感。或许,这正是书生们乞求公平评卷、无偏倚对待的心声所在。</p> <p class="ql-block">尽管四望亭在年龄上存在争议,但其历史地位却远超同咖位的文昌阁,堪称名胜界的前辈。对于那些质疑四望亭地位的人,或许应该小心昆星神的“高考分数满300减200大礼包”。</p> <p class="ql-block">四望亭,并非仅为读书人构筑的“象牙塔”,它还曾亲历革命的风雨洗礼。那场激荡人心的战斗,至今仍被人们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一首古老的歌谣这样传唱:“四望亭,三层阁,登高远眺探敌踪。敌军至,号角鸣,奋勇抵抗清兵败。”这使得四望亭成为 扬州人民反击外来侵略的英雄见证。</p> <p class="ql-block">四望亭,这座在扬州风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古迹,其背后竟隐藏着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那段历史时期的关键角色,默默在四望亭的背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竟是谁,能在这座亭子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让我们一起探寻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风景名胜的世界里,四望亭也享有其特殊的地位,而这背后,同样有一位不容忽视的“大佬”在支撑。传说,当年乾隆皇帝游历江南,来到扬州四望亭时,他灵机一动,出了一句对联:“四望亭,亭四方,四望亭上望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然而,大臣们无人能对,甚至连纪晓岚等大学士都面露难色。</p> <p class="ql-block">此时,一位农夫老者经过,他自告奋勇要对对子。虽然有大臣警告他若对不好可能惹上欺君之罪,但乾隆却豪爽地表示,若对得好,便赐予黄马褂,免去他一生的劳役。</p> <p class="ql-block">老者毫不畏惧,脱口而出:“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乾隆听后大喜,果然赐予老者黄马褂。</p> <p class="ql-block">自此,四望亭仿佛也披上了黄马褂,其声名地位水涨船高。尽管抱住了乾隆这位“干爹”的大腿,但四望亭却并未因此沾沾自喜,它依旧安静地伫立在街头,默默地看着游人们来来往往。它既文静又有颜值,从不张扬跋扈,这样的四望亭,无疑是风景名胜中最值得推崇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高大的城墙是古老的历史。在扬州四望亭路,一座以夯土城墙为基的宋大城西门博物馆静静伫立。</p> <p class="ql-block">“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是由“扬州西门遗址”和“走进西门”陈列馆二部分组成,地方不大,细细游玩也就30-60分钟左右,但其内涵丰富,其名气在中国考古界也不小。</p> <p class="ql-block">扬州西门遗址 , 恐怕许多老扬州人也未必知道。1995年底在扬州四望亭路道路拓宽改造时才被发现,随后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 出土了一批唐代至明清的大量文物。西门遗址考古也因此获得当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提名荣誉奖”</p> <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揭示出扬州古城门、马面、瓮城,以及道路等重要遗迹。原来,西门始建于五代,历经两宋、元、明、清和民国,沿用至今已一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北宋晚期西门砖构劵顶式城门洞的发现,是国内发现最早点实例。它比元大都和义瓮城门要早100 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文昌西路北侧的展馆如一方沉默的历史容器,以青砖灰瓦的形制衔接古今——外立面上仿宋式的斗拱与雕花,既未刻意复刻繁复的宫阙气象,又暗合《平江图》碑中记载的城门规制,未入馆便已将“宋韵”的基调悄然铺展。</p> <p class="ql-block">步入序厅,首先撞入眼帘的是一幅动态复原投影。幽蓝的光影里,宋孝宗乾道年间的“宋大城”轮廓缓缓浮现:城墙以“糯米灰浆”粘合青砖,高逾三丈;西门(古称“通泗门”)作为城西咽喉,瓮城呈半月形环护主门,车马从“外门→瓮城→内门”的路径依次递进,守城兵士执戈而立,市井商贩的吆喝声与马蹄声交织成声景。投影旁的展牌以考古报告为据,清晰标注:此遗址1995年因道路施工被发现,经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达18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城门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罗城遗址,在广陵区四望亭路77号,这里有个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2010年的时候,这个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它占地7000平米,在1995年11月西门街道路拓宽时,被发现。让我想起了杭州鼓楼边的南宋御街,也是宋代砖铺的街道。当然通泗门,也是后来仿建的,但是穿过它,仿佛穿越了历史,走进了宋大城里。就像阿越的小说《新宋》,阿越穿过了北宋的城门。图中是与扬州城有关的三个人,崔与之,文天祥,史可法。</p> <p class="ql-block">明代弘关元年四月,清军大举南下围困扬州城,史可法召集全城官员,号召同心协力固守孤城。清摄政王多尔衮多次劝降,史可法誓死不从。史可法亲自督率兵马自守险要的西门,并在西门给母亲,夫人写下遗书,誓死抵抗多尔衮。清军用大炮猛攻西门,西北角城墙被轰开缺口,清军于是乎涌入城内,史可法被俘虏,宁死不屈被杀害。清军于是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这个在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开篇就提到了。</p> <p class="ql-block">1995年发现西门遗址的时候,对马面,城门,道路,还有瓮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宋大城西门遗址博物馆。这个也是不收门票的,免费参观,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道路的遗迹。扬州古城遗址,包括宋夹城遗址,唐衙城遗址,西华门遗址,崔致远纪念馆,北门遗址,护城河,东门遗址,通江门遗址,南门遗址,挹江门遗址,最后就是要说的,西门遗址。图中是木构过梁式城门模型。</p> <p class="ql-block">扬州城从春秋吴王夫差筑造邗城开始,经过了战国时期,也经过了秦汉隋唐,五代两宋明清民国,这座东方城池的位置大体不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它是一座通史城池,在我国具有代表性。西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扬州城池变迁,宋三城,五代周小城,还有明清城的照片,地图等。</p> <p class="ql-block">沿着缓降的步道进入遗址核心区,脚下的玻璃栈道成为连接今昔的媒介——透过透明面板,宋代城门的“立体结构”赫然铺陈于地下五米处。北侧是残存的瓮城城墙,夯土层清晰可辨,考古人员标注的“夯窝”痕迹如蜂窝般密布,那是当年筑城时“分层夯实”工艺的直接见证;南侧的主门道宽约六米,地面留存着数道深约三指的车辙,最清晰的两道平行延伸,仿佛仍能看见当年载货的牛车碾过青石板的轨迹。步道旁的解说牌补充了关键细节:遗址中出土的“嘉定通宝”铜钱、青瓷片,佐证了城门使用至南宋晚期;而一段嵌入城墙的木质构件,经碳十四检测为杉木,是宋代“木骨泥墙”技法的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转到遗址西侧的专题展厅,“城与民”的叙事维度在此展开。展柜中陈列的文物虽多为残件,却足以勾勒出宋代扬州的市井生活:一枚带釉的陶制“排水管道”残段,管口呈喇叭形,内壁刻有细密的防滑纹,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中“城壕旁设暗渠”的记载;一件铁制“门闩”重达十余斤,顶端铸有简化的饕餮纹,既具实用功能,又暗含镇守门禁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驻足的是一组“生活场景复原”:以遗址出土的骨梳、瓷碗、铜钗为原型,搭配宋代画师李嵩《货郎图》中的服饰细节,复原出守城兵士换岗、商贩向城门官缴税的微型场景,让冰冷的遗址有了人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顶层的“考古历程厅”则讲述了遗址从“发现”到“保护”的故事。墙上悬挂的黑白照片记录了1995年发掘时的场景:考古人员蹲在探方中,用小毛刷细细清理城墙残块;展柜里陈列的当年使用的洛阳铲、卷尺,以及泛黄的发掘日志,字里行间满是严谨——“5月12日,探方T3出土青瓷碗残片,胎质灰白,釉色青中带黄,初步判断为南宋景德镇窑系”。一旁的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着保护工程的影像:为避免遗址受地下水侵蚀,技术人员采用“微型桩加固”工艺;为平衡展示与保护,展馆顶部设计了可调节的遮光系统,将光照强度严格控制在50勒克斯以内。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今日所见的“遗址”,既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当代考古与保护技术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离馆时已近正午,阳光透过展馆的天窗,在遗址的夯土层上投下长长的光影。回望这座将“地下遗址”与“地上展馆”融为一体的建筑,忽然明白其设计的深意:它未将历史封装成遥远的“展品”,而是以可触摸的夯土、可追溯的车辙、可感知的生活细节,让参观者成为“历史的在场者”。</p> <p class="ql-block">宋大城西门早已不是军事意义上的“城门”,它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宋代扬州城的通道——那里有夯土筑城的智慧,有车马喧嚣的市井,更有一座古城在时光中沉淀的韧性。这或许就是遗址博物馆的价值: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今人在与古人的隔空对话中,读懂一座城的根与魂。</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吃饭从来不是单纯的进食行为,而是一场与时空对话的生活仪式。这座被运河滋养的城市,将两千五百年的文明密码藏在寻常烟火中。从盐商宴席的精致到市井巷陌的温暖,每一道美食都是打开扬州文化的一把钥匙。</p> <p class="ql-block">扬州炒饭:一粒米的宇宙。扬州人炒饭如同作画,讲究"金裹银、玉镶翡"的意境。每粒米都要经过三洗三晾,虾仁取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青虾,火腿必用窖藏三年的南腿。这盘炒饭背后,是扬州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生活哲学——在最日常的食物里体现极致的匠心。</p> <p class="ql-block">文思豆腐:刀尖上的禅意。一块嫩豆腐在老师傅手中化作万根银丝,这不仅是刀工,更是扬州禅意的体现。吃这道菜要看时节:春秋配竹荪,夏日佐菊瓣,冬季添松茸。扬州人相信,真正的美味不是浓墨重彩,而是在至淡至简中见真味。</p> <p class="ql-block">蟹粉狮子头:团圆的仪式。这道菜藏着扬州的家宴文化。每年冬至宴席,必用扬州特有的"七头一脑"野菜作配。狮子头要放在砂锅里用炭火慢炖三小时,期间家人围炉夜话,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团圆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大煮干丝:早茶文化的灵魂。清晨的冶春茶社里,老扬州人一壶魁龙珠,一碟大煮干丝,就能消磨半个上午。这看似简单的豆干丝,实则考验厨师片出24层的刀工,更要能用鸡汤煨出千般滋味。吃的是手艺,品的是扬州人"慢下来"的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三丁包:市井里的几何学。鸡丁、肉丁、笋丁的配比暗合黄金分割,每个包子要有32道褶子。扬州人有"早上皮包水"的习俗,清晨提着鸟笼到茶社,一笼三丁包配上烫干丝,开始了悠闲的一天。这口鲜甜里,藏着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隆重态度。</p> <p class="ql-block">翡翠烧卖:春天的仪式感。每逢立春,扬州人家必要吃翡翠烧卖。选用扬州郊外仪征的青菜,取最嫩的三片叶子,拌入熬炼三日的猪板油。蒸熟后皮薄如纸,透出碧绿馅心,如同把春天包在了面皮里。</p> <p class="ql-block">水炝虎尾:夏夜的凉趣。这道用鳝鱼背制作的凉菜,是扬州人消夏的智慧。旧时没有空调,夜晚在庭院中摆桌,一壶冰镇杨梅酒,一盘炝虎尾,就着星光闲话家常。麻辣鲜香中,吃出的是扬州人顺应天时的生活美学。</p> <p class="ql-block">拆烩鲢鱼头:冬日的温暖。扬州入冬后,家家都要炖鱼头汤。选用长江鲢鱼,加入豆腐、白菜慢炖成奶白色。全家人围坐分食,热气腾腾中洋溢着温馨。这道菜体现着扬州人"食不独享"的共享精神。</p> <p class="ql-block">扬州酱菜:时光的滋味。扬州人有"立夏腌酱"的习俗。选用三伏天晒制的黄豆酱,腌制凌晨采摘的乳黄瓜,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发酵。开坛时邻里相互馈赠,一碟酱菜能吃出四季轮回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千层油糕:节庆的甜蜜。每逢重要节庆,扬州人的宴席上必有这道点心。64层酥皮暗合六十四卦,每层薄如蝉翼却不相黏。老人吃它祈愿生活节节高,新人吃它寓意婚姻层层甜。一口油糕,吃出的是扬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吃饭是修行,美味是禅意。这座城市的饮食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美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把寻常食材做出不寻常的用心。下次来扬州,不妨用味蕾阅读,这部写在餐盘上的生活哲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