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449671</p><p class="ql-block">文/图/编辑:甜酒慢品</p> <p class="ql-block">暑假里带孩子游览山东半岛的海滨城市威海。海洋馆是孩子的心头爱,然而当她跟着我乘大巴来到距海洋馆约6公里的华夏城,被深深地震憾到了:课本上的“生态修复”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矿区变景区”的蜕变让它变成了触手可及的草木,错落有致的亭台以及每一块砖石里蕴含的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标枝野鹿引苍茫,草舍荆扉古色香。山角弯弯欢旱路,水波静静座徽房”。我们看到的华夏城:野鹿在苍茫山林中,草舍荆扉散发着古色古香,山路弯弯,水波平静,徽派房屋错落有致,“重峦叠嶂起飞龙,”壮观美丽,宁静祥和。</p><p class="ql-block">脚下这片承载着文化与诗意的土地,曾遭遇“过度贪婪毁圣容”,是满目疮痍的采石矿坑。是威海华夏文旅集团历经16年修复龙山的44处矿坑,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倾力打造的以展示东方古典文化为主大型生态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是傍晚去的,主要行程安排了华夏城主景区和晚上的“神游传奇秀。”</p> <p class="ql-block">下车以后, 沿着青石板路前行,最先闯入视野的是“夏园”。飞檐翘角的建筑复刻着胶东传统民居的模样,屋内陈列的渔具、纺车、老灶台,像是打开了一本立体的胶东民俗志。讲解员指尖划过一件泛黄的渔绳结,“从前威海渔民出海前,家里人都会编这样的绳结,一来防滑,二来图个平安顺遂。”我们围在一旁,看着绳结上交错的纹路,忽然读懂了民俗背后,是人与海相依的温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穿过夏园,我们来到了“华夏第一牌楼”。这是目前我国现存跨度最大的牌楼,也是华夏城的核心景观。17米高的牌楼由百余根实木拼接而成,上面雕刻的“尧天舜日”“国泰民安”等图案,精美大气。仰头望去,阳光透过雕花的缝隙洒下,光影在地面上织成流动的画。导游指着牌楼的榫卯结构说:“不用一根钉子,却能历经风雨而稳固,这就是中国古建筑的智慧。”我们伸手触摸牌楼的立柱,木质的纹理带着岁月的温度。“高耸牌楼迎远客,恢宏禹殿靓双晴。太平禅寺香头旺,圣水观音慈面盈”。此诗凝炼地描绘了华夏城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浓厚的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进了“华夏城牌楼”就是一个诺大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组大型群雕,以“尧舜禅让”为原型,尧帝手持玉圭,神情谦和望向舜,舜则躬身作礼,衣袂线条流畅飘逸,仿佛能感受到上古时期“选贤与能”的仁德气象,基座雕刻着祥云与五谷图案,暗合“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牌楼内侧左右两侧,对称分布着四座小型人物雕塑,分别对应“渔、樵、耕、读”传统生活场景。所有雕塑均采用仿古青铜色调,表面经过做旧处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能抵御户外风雨侵蚀。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腻,从尧帝的沉稳到书生的俊秀,每一个神态都精准传递出角色特质,搭配广场青灰色石板地面与周边的汉白玉栏杆,整体营造出庄重典雅的华夏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白天的华夏城是静态的文化展,那夜晚的《神游传奇秀:》实景演出,便是动态的历史课。我们顺着山路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到达了演出场地,登上了一艘可以转圈移动的船型观众席,在群山怀抱中欣赏演出。天为幕、海为景,山为台,从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战蚩尤,大禹治水,凤凰涅槃,龙王嫁女,八仙前往贺喜,秦始皇派人东渡求仙,黄河巨龙腾飞,太平禅寺天佑中华系列神话故事讲述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真山真水真火真人真狼真马,光影交错间,我们恍若身临其境。原来神话故事可以这样“活”过来,原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能以如此震撼的方式被看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踏上返程的大巴,我们心中荡漾着难以言说的感佩:华夏城的“美”,不仅是飞檐翘角的建筑精巧,千年沉淀深邃的文化底蕴,它更在于一种生命的重生,在荒芜与废墟之上,以生态之笔重绘绿意,让伤痕累累的土地再次焕发出盎然生机。</p><p class="ql-block">此次游学,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照片、日记本上的记录,更有一份对“家乡”的全新认知:它既有山海相拥的自然之美,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之责,更有代代相传的文化之根。而这些,正是课本无法给予的、最生动的成长一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