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六地”丰碑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英雄城沈阳与抗美援朝的不朽传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不能倒流,历史可以回看。</p><p class="ql-block">75年前,抗美援朝烽火燃起,在这场关乎家国存亡、民族尊严的伟大战争中,沈阳以属于自己的宏大叙事,以震撼人心的城市镜像,铸就了可歌可泣的“六地”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抗美援朝出征地:铁肩担当,热血荣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沈阳打响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第一枪,成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辽沈战役,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转折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启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沈阳成为抗美援朝出征地。</p><p class="ql-block">1950年深秋,新生的共和国刚满周岁,百废待兴。狂妄的麦克阿瑟曾扬言:“中国人懦弱,敢过江就遭屠杀!”但他不知道,“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p><p class="ql-block">这场改写世界格局、重塑中国命运的战争,沈阳以城为盾、以身为炬,铁血丹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辽宁铁路密度全国领先,沈阳作为东北铁路的“火车头”和总“编组站”,默默承担起战时兵力投送、部队转运的重任。</p><p class="ql-block">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事中,290万志愿军出国作战,许多部队都曾在沈阳集结、中转、补给、训练,随后高擎战旗奔赴朝鲜战场。首批入朝的38军、39军、40军、42军等英雄部队,共计26万将士就是从沈阳踏上征程。军令如山,刻不容缓。9兵团将士来不及在沈阳站换上冬装就火速奔赴冰天雪地的盖马高原,在长津湖与美军迎头相撞。因上甘岭战役闻名天下的15军,经沈阳中转,驰往朝鲜前线,黄继光、邱少云的身影是这座城市的荣耀。这些英雄的部队与这座英雄城市血脉交融,共同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我站在沈阳站的月台上,秋风拂过铁轨,恍惚穿越时空。眼前浮现出那些年轻战士生机勃勃的面庞,他们的青春在战火中绽放,在烈焰中永恒。如今,他们早已化作民族记忆中的英雄群像,屹立在岁月深处,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沈阳,这座英雄的城市,在抗美援朝烽火烈焰中,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有力的支撑、强劲的筋骨,成就了抗美援朝出征地的热血传奇,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勾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物资运输集散地:钢铁动脉,生命长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p><p class="ql-block">战争除了战场的撕杀,还是国力的较量,物资的比拼,而运输线就是生命线。</p><p class="ql-block">为打通关乎战争胜败的钢铁大动脉,中朝两国政府在沈阳庄严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p><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26日16时,这是一个注定载入抗美援朝史册的时间刻度。天近黄昏,暮色渐浓。全国第一列满载军火、即将跨越鸭绿江的钢铁长龙,从沈铁苏家屯机务段缓缓鸣笛启程,汽笛长鸣,车轮滚滚。列车于28日16时37分胜利抵达朝鲜前线,为第三次战役的发起提供了物资保障。志愿军攻入汉城,并将战线推进至北纬三十七度线,这个战果震惊了世界,沈阳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数字枯燥但最具说服力。整个战争期间,经沈阳过轨入朝的重车达39203辆,占全国总量的74.6%,近四分之三的比重。沉甸甸的数字后面,承载着沈阳铁路局职工的辛勤付出。他们日以继夜地编组、归类、调度、装载,每一个环节都精准无误,每一次操作都快捷有序,那些忙碌而疲惫的身影,成为了战时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身处前哨的沈阳铁路局高擎“军运第一,前方第一”的大旗,恰似当年红军“风卷红旗过大关”的气势。他们严格践行“四优先”的铁律:优先承运、优先配车、优先装车、优先挂运。四条铁律犹如四把利器,排除了运输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险阻,使这条运输线始终保持高效安全运转状态,成为志愿军将士和战争物资奔赴前线的“生命脐带”,为最终的胜利不断输送“血液”。</p><p class="ql-block">战争期间,全国各地的战争物资百川归海,汇聚沈阳。沈阳火车站化身为昼夜不息的储运枢纽,一节节装满物资的车厢,迎着曙光初照的晨曦,冲破乌云阴沉的夜幕,驶过白雪覆盖的峻岭,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开赴前线。一辆辆汽车,满载前线的渴望,战士的期待,司机们手握方向盘,脚踏离合器。雨天,山路泥泞;雪天,车轮打滑;白天,敌机盘旋;夜晚,山道如渊。他们将困难踩在脚下,把最急需的弹药给养,及时地送上浴血的阵地,共同打造了一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p><p class="ql-block">在看不见的战线上,铁道卫士与凶残的敌特分子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殊死对决。那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处处充满危险与挑战的搏斗。</p><p class="ql-block">电影《铁道卫士》好似一部时光放映机,生动鲜活地再现了75年前发生的那一段段斗智斗勇、跌宕起伏的场景。中街孙祖庙胡同东墙上那块《铁道卫士》拍摄地的浮雕,像一位历史讲述者,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没有枪声却动人心魄的较量。</p><p class="ql-block">那些英雄事迹,永远影印在历史的胶片上。在我心里,那不是一面普通的墙,而是一座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武器装备生产地:自力更生,锻铸利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从冷兵器到热兵器,武器是决定战争走势的硬实力,也是残酷的物理法则在战争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美军信奉“范弗里特弹药量”,上甘岭战役中,最高炮火密度达到了每秒落弹6发,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厚厚的粉末浮土。“钢铁野兽”更是长驱直入,尽现陆战之王的碾压优势。虽然志愿军武器装备代差巨大,但凭着“钢少气多”,先烈们用血肉之躯顶住了。</p><p class="ql-block">然而,打仗要靠硬家伙,火力匹配不上就会吃亏。那时候除了苏联给点援助外,多数武器还得自己造。工业基础雄厚的沈阳二话不说,把这个任务扛了下来。</p><p class="ql-block">沈阳人认死理:支前要“叫得响”,生产要“过得硬”,遇事要“豁得出”。到最后,前线战士一句“信得过”,比什么奖状都有分量。</p><p class="ql-block">“前线要啥咱给啥,后方多流汗,前线少流血。”这不是空话,而是承诺。沈阳工人的骨头是最硬的,许多工厂实行“战时生产模式”。三年间,沈阳工厂的机器就没停过,马达的轰鸣就是工人们心里的战鼓,也是给前线最顶楞的支撑。</p><p class="ql-block">1951年开春,天气还冷得刺骨,北陵那边厂房里却热火朝天。要造飞机零件,起落架护板、机炮罩、翼尖、副翼……全靠一双手。工人们攥着砂纸打磨,手磨破了拿布一缠,眼睛熬红了揉两下再干。差一毫米都不行。就这么着,新中国头一批航空零件从沈阳工人手底下硬是干了出来。</p><p class="ql-block">1951年1月,沈阳第三橡胶厂接到个棘手的活儿:改产飞机轮胎。这厂子原先只生产过自行车胎,航空轮胎长啥样都没见过。国外技术封锁,连张像样的图纸都没有,这可咋弄?</p><p class="ql-block">工人们没认怂,技术人员不认输。翻遍所有能找到的书,橡胶配方调了又调,没有模具自己用木头刻,不行就换金属的接着修。一天失败十几次是常事,没人吭声,没人叫苦。</p><p class="ql-block">5月,成了!米格15战斗机的轮胎从这儿下了生产线。中国不能造航空轮胎的历史,在沈阳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战场上,美军坦克横冲直撞,沈阳五三工厂接了任务:造反坦克武器。</p><p class="ql-block">没图纸,就把缴获的样品拆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测量、琢磨。架起炉子自己试验,炸了多少回没人记得清。攻关小组吃住都在车间,材料不够就找替代的,机器不行就一点点调,一次次试。</p><p class="ql-block">半年过去,90反坦克火箭筒和二十万发火箭弹送上了前线。这玩意儿专治坦克,美国佬的坦克再不敢肆无忌惮撒野了。</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沈阳重型机器厂接到死命令:20天造十万把军镐。</p><p class="ql-block">材料紧缺,全厂职工到处找废铁。老工艺跟不上,技术人员熬通宵想出“叠芯串铸”的新法子。每把军镐过十几道工序:碾尖、磨扁、开刃、淬火……工人们像绣花一样仔细,每把镐都过秤,分毫不差。</p><p class="ql-block">军镐及时送到朝鲜。战士们就是用这些镐,一镐一镐挖出上千公里坑道,建起了“地下长城”。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后来回忆说:“中国军队在山底下建了座地下城市。”他不知道,撑起这座城的就有沈阳工人赶制的十万把军镐。</p><p class="ql-block">遇事不怕,有事真上,大事敢担,难事勇闯,便是共和国长子的城市品格和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战勤补给保障地:全民动员,全力供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打仗就是打后勤,打赢必须靠保障。</p><p class="ql-block">75年前,沈阳人振臂一呼:“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城乡拧成一股绳,干群心往一处想,工农攥成一个拳头,硬是凭着一股拼劲、干劲、韧劲,挑起了支援前线、保障后勤的顶梁柱。</p><p class="ql-block">1950年冬天,沈阳市政府大楼灯火通明,紧急布下一张覆盖全市的战勤网。民政局设战勤处坐镇指挥,一宿一宿不睡觉,趴在地图上划线路、调物资。区县设战勤股,干部们直接下乡进村,挨家挨户动员老百姓凑粮备马、缝衣纳鞋。各村还安排了战勤委员,负责组织人手、筹备物资。压力层层传导,责任人人分担,沈阳在最短时间里织起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结实管用的后勤网。</p><p class="ql-block">当时,部队调运途中吃饭是个大问题。沈阳干脆在火车站、苏家屯这些交通节点搭设“军用饮食供应站”。民政干部跑街上拉商户帮忙,烧饼摊老师傅拍胸脯说“要多少有多少,钱不钱的无所谓”;饭店老板娘干脆关门歇业,带着伙计们一起炒菜蒸饭。天黑了,热饭热汤都往站台送。军列一进站,老百姓自发涌上来,把馒头、包子、烙饼、饺子、火勺递给战士们,嘴上喊“吃饱了打胜仗”,听到的是“谢谢老乡”,那场面,天是冷了点,但心里却热得发烫。</p><p class="ql-block">有段时间前线最缺炒面和熟肉。周总理亲自来沈阳开会动员,老百姓一听子弟兵饿着肚子打仗,都坐不住了。城里乡下,家家支起大锅,妇女磨粉炒面,爷们打包搬运。短短一个月,沈阳就完成二十万公斤炒面、两万两千公斤熟肉任务,占了辽宁六成。都说锅铲底下见真情,沈阳人是真把家底都掏出来了。</p><p class="ql-block">那个冬天冷得刺骨,前线急需棉衣棉被。动员令一下,全城人响应。2799台缝纫机哗啦啦日夜转,10万妇女走出家门,连日带夜赶工,手磨破了、眼熬红了也不喊停。最后赶出55万套被服,连夜发往前线。</p><p class="ql-block">征兵开始,沈阳的年轻人抢着报名。工人放下扳手、学生合上书本、农民撂下锄头,最后报名1890人,比原定任务还多。整个战争期间,沈阳有3872人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战场。</p><p class="ql-block">技术工人也纷纷上前线。3500多名司机、修理工、翻译、厨师、通讯员义无反顾,说走就走。沈阳桥梁厂还专门组织了一支260多人的抢修队,冒着轰炸危险硬是修好了清川江、大同江好几座大桥。更有数不清的民工在战火中穿梭,硝烟里奔跑,他们抬伤员、运弹药、修路筑桥,成了那条战勤补给线上最不起眼却最管用的“钢钉铁铆”。</p><p class="ql-block">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这些普通的沈阳人,是这座英雄城最坚固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伤员救治康复地:生命至上,倾情守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战争素来残酷,生命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我军有“轻伤不下火线”的光荣传统,但那些重伤的战士必须送回国内救治。</p><p class="ql-block">沈阳,这座有爱心、有温度的城市,成为接收和医治归国伤员最可靠的后方。</p><p class="ql-block">志愿军出国作战不久,沈阳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全市很快建立起九所战伤专治医院,共准备了1918个固定床位和500个临时床位,全力保障伤员的救治与康复。与此同时,一张覆盖全市的救护网络迅速铺开——89处救护所、111个街道救护班、18处家属接待站,深入城市的肌理,织就一道点、线、面一体的守护生命之网。</p><p class="ql-block">1782名医务人员日夜轮守,无影灯下争分夺秒,病床前端药送水。1548付担架、9288名担架员、30辆救护车和90名司机连接起一条从朝鲜前线延伸至沈阳医院的生命通道。炮火声中,担架队员猫腰疾奔;风雪夜里,救护车颠簸前行——只为早一刻把伤员送回祖国。</p><p class="ql-block">战地救治,离不开血液的支持。沈阳迅速成立献血动员委员会,发动全市各界群众伸出胳臂。工人们走出车间,党员干部带头,青年学子争相报名,医护人员更是毫不犹豫。1950年,成千上万的沈阳市民献出的热血,汇聚成一汩汩守护生命的红色血流。1953年4月,中央军委在沈阳筹建大型中心血库,市民再次积极响应,累计献血达87万多毫升——这分明是一道用热血筑起的液态长城。</p><p class="ql-block">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方面,沈阳同样挺身而出。沈阳医疗器械厂生产了上百万件手术器械,工人们日夜赶工,每一把手术刀、每一把镊子都反复查验,绝不能出一点差错。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生产的注射葡萄糖从1950年的15吨猛增至1953年的274吨,磺胺噻唑也从10吨增加到61吨,大大缓解了前线药品紧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美军发起的细菌战,该厂于1951年5月成功研制并大规模生产杀虫剂“滴滴涕”,迅速送往前方,及时构筑起一道防疫屏障,有力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p><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沈阳作为最重要的医疗后勤基地,接收和救治了“成千上万”的志愿军伤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历史将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烈士英魂安息地:青山铸碑,魂兮归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p><p class="ql-block">1951年开春,东北人民政府下了决心,要在沈阳建一座烈士陵园。那会儿战争还没结束,但已经有不少战士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得让英雄们有个像样的地方安息。</p><p class="ql-block">这年8月,陵园在沈阳北郊落成了。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修得最用心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一百二十三位烈士安葬在这儿。说起他们的事迹,现在听着都让人心里发颤:黄继光用胸口堵枪眼,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邱少云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牺牲,孙占元两条腿都炸断了还在指挥战斗,杨连第抢修桥梁时献出了生命……这些名字,每个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一段悲壮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孙占元、黄继光、邱少云三位烈士的遗体被接回了沈阳。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给他们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两天半时间里,来了145个单位的27000多人。大伙儿排着队献花、鞠躬,安安静静地站着,哽咽,落泪,心里那个悲痛。那场面,沈阳是替全国人民向这些英雄表达敬意,寄托哀思,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从2014年开始,陵园已经接回来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英烈终于归队了。今年9月12日,是第12次迎接他们回家。每次都是大阵仗:运20迎回,歼20护送,专机落地,礼兵抬着覆盖国旗的棺椁,全城出动,列队迎接,有人念祭文,有人吹《思念曲》,鸣枪致敬。等了这么多年,他们终于魂归故里。</p><p class="ql-block">陵园里头有面英名墙,黑金沙花岗岩做的,三米高,一百三十米长。上面刻着十九万多个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一个人,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这面墙立在那儿,就是在告诉先烈: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经成了不少人必去的地方,不是为了拍照,而是表达缅怀;不是逛园观景,而是垂首拜谒;不是打卡网红,而是精神“朝圣”。抗美援朝精神,深深地融进了这座城市的骨子里。</p><p class="ql-block">战火炼肝胆,热血铸脊梁。</p><p class="ql-block">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沈阳铸就的“六地”丰碑,是这座英雄城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