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心分外地寂寞”。</p> <p class="ql-block">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野草》集《希望》的开篇,读过几次后,记了下来,我常拿这句话,感慨自己偶发的情绪。其真实的思想,不是这样简单的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这篇《希望》便是如此,写的是他对于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希望,他在文中说自己已经老了,“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头发白了,手颤抖了,我的灵魂的手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我大概老了”,但我身外的青春呢?他们也老了吗?他是在发问,我老了,那年轻人呢?他们为什么不起来反抗暗夜,他们也老了吗?</p><p class="ql-block">当然,他那时并不是真的完全老了,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按现在来说,这个年纪正是奋斗的最佳时期,然,鲁迅说,他老了,他的心是寂寞的,那恰是他愤怒到极点,只剩下的寂寞。</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最伟大的精神就是反抗绝望,明明很绝望,“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衰老了么?”,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年轻人指望不了,那“我只能靠自己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p><p class="ql-block">他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唤醒国人,让他们从麻木的精神状态中,清醒,反抗,然,看客很多,事不关己高高挂的心态比比皆是,就是现在这个时代,都是这样的,事情没有降落在自己身上,都是抱着看客的心态。鲁迅先生在明知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站出来呐喊,用文字表达愤怒,用笔怒斥那些封建礼教的制度和执行者。</p> <p class="ql-block">在我这几年的管理工作中,经常做着教与学。有时明知有些人听不进去,或者表面看似听着,实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但我还是一遍遍地提醒、培训,就是存在一些希望,也许听进去那么一点点,也许下次遇到这个事就想起我说的呢?也许在不断地提醒和讲解后,有那么一些印象,就慢慢改变了呢?我常会把书里读到的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内容,整理总结,分享给他们,也许有人听进心里了呢?也许某个观点或理念恰好击中他们的内心呢?或许我做的这些很徒劳,有时也会感到空虚和无力,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想放弃这微薄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接近退休的年纪,即便身体有了瑕疵,相貌有了衰老,但我的心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阅读的热爱,也希望身外的他们,在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年纪,在读书学习的好时光,多读些书,丰富内心,提高素养,这样,比起那些连最起码对人的尊重、礼貌都遗忘,继而内心失去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的人,要高贵得多啊!</p> <p class="ql-block">借用鲁迅先生对国人的希望,大抵可以如此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