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走过的城与村

爱琴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坦克300在青藏高原卷起一路尘烟,13天的阿里环线,我们走过了拉萨、日喀则、阿里、那曲的19个行政县(区),在12个包括有市、县、乡、村的点住宿歇息。每到一地,我都会尽可能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一方水土独有魅力,留下属于我的一串足迹。这一路,我看遍了城与村的变奏,听懂了高原深处传来的、关于渴望与坚守的复杂和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拉萨是这次旅程的起点和终点。适逢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庆之后,整座城市沐浴在一种崭新的光彩里。布达拉宫依旧雄踞红山,但环绕它的,已是一个肌体强健、血脉畅通的现代都市。宽阔平整的柏油路、琳琅满目的商业街区、充满活力的文化广场,无不诉说着这座圣城在时代浪潮中的华丽蜕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次来拉萨我都会去广场看看布达拉宫,这次也不例外。夜色下的布宫依旧光彩照人,我敏锐地发现,广场除了铺了好几块有镜面效果的地砖方便游客拍布宫倒影,还多了两幅照片,那是习主席的巨幅单照和几代领导人的合照。这一路,我在每个城市都能看到这两幅照片,看到无数的宣传标语,应该是这个边疆省份藏族同胞对党对领袖最朴素的情感表达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次来拉萨,我满大街寻找点位拍不同视角的布宫。这一次,打开民宿房门,布宫就在眼前;找了一家湘菜口味的店吃饭,跨进门就看到两面巨大的落地窗,透过窗户就能一览布宫全景。更绝的是,一个包含臭鳜鱼、辣椒炒肉和青菜的精致套餐居然只要39.8元,简直惊掉我下巴。拉萨给我的体验感也太好了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拉萨西行,抵达日喀则。这个西藏第二大城市,总的印象与内地县城规模相当,但通往珠峰大本营的珠峰路,繁华却超乎我的想象。这里不再是想象中的寂寥天路,而是客栈、餐馆、登山用品店鳞次栉比的“珠峰小镇”。熙熙攘攘的游客、精明的生意人、憧憬着世界之巅的梦想家,在此汇聚,这是个被“世界最高峰”这个巨大IP所点燃的充满激情的魅力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珠峰西路的尽头,藏着这个城市的另一面,那里有后藏的心脏——扎什伦布寺。它是雪域圣城的信仰灯塔,清晨,僧袍的绛红色点亮薄雾,辩经院的击掌声惊起经幡;午后,转经筒的铜铃声与尼色日山的风共舞,每一寸光影都浸透虔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的塔尔钦小镇是转山的起点,转完山还要回到这里,所以这里成了除拉萨外我们全程唯一住了两晚的地方。我转完山后酣睡一晚,满血复活,第二天一早便在镇上转悠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塔尔钦并不是一个行政镇,而是阿里地区普兰县巴嘎乡的一个自然村落,但因其所处冈仁波齐南麓的特殊地理位置,它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已经拥有了民宿酒店135家,旺季依然供不应求。漫步街头,只见崭新的酒店拔地而起,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随处可见,整个小镇就是一巨大的基建场。它真像一个迅速成长的少年,急切地想要匹配它作为转山起点的重要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札达县城是我这一路感觉最好的小县城。它静卧在磅礴的土林环抱之中,像一艘停泊在远古海洋里的方舟。土林的苍凉与县城玲珑精致的面貌形成奇妙的对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由河北省援建的学校、医院和民居,它们如同移植自远方的绿洲,为这片荒芜之地注入了坚实的温暖与希望。这里的“美”,是荒凉与新生、自然伟力与人间温情相互依偎的静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天傍晚,从县城一角的托林寺出来,我们几乎转遍了整个县城。这个只有八千多常住人口的县,县城却并不冷清,或许有一半是我们这样的游客吧。我们在这里的超市买到了这一路品种最多的水果,甚至路边还有停靠的三轮车在兜售绿植花卉。岁月缱绻,本地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宁静而温暖的笑意,人间烟火气在这座小城氤氲升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深入羌塘草原腹地之后的一天,我们投宿在仲巴县仁多乡的这个心悦客栈。一下车,几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小跑过来,每个人都拥有一张超有感染力的笑脸,不用吩咐就开始为我们卸运行李。这里的服务没有职业化的微笑,却有着毫无保留的真诚,让人体会到一种未被商业规则浸染的、人与人之间最本初的善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住宿条件并不好,但宽敞整洁,细节到位,一看就是很用心的安排。吃饭的地方挂满各种户外团队的旗帜,花花绿绿的、明目张胆的暗示我们已经有多少人在此驻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客栈对面一家人的小女孩站在门口,孩子面庞姣好,有着高原阳光晒出的红扑扑的脸蛋,眼神清澈得像措勤的湖水,对我们这些外来客充满了天真又羞涩的好奇。我们姐俩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孩,姐姐回房间拿了好多零食送给她,女孩礼貌地说着谢谢,懂事地配合我们拍照,看着就令人心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措勤虽隶属日喀则市,县城海拔却高达4700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县城之一。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萧条:规模不大,人流很少,房屋稀稀拉拉,缺乏我们通常认知中一个县城应有的热闹与繁华。它不像“城”,更像一个放大了的、安静的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住宿的酒店偏于一隅,等了很久老板才赶来开门,一看就知生意清淡。房间没有WiFi,电热水器平时是断电的,短时间加热不及,我洗了个水温刚过常温的澡。三人出门觅食,导航一个评价不错的湘菜馆,到了目的地怎么也找不到店牌,就近到边上一家川菜馆询问,居然就是他家接了湘菜馆的盘,运营半年网上也没有更换信息。第二天一早出门吃早餐,将领队说的“汉庭酒店附近有早餐”听成“汉庭酒店有早餐”,大摇大摆跑到汉庭楼上吃了个霸王餐,居然也没人找麻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部南村是当惹雍措边上一个小小的藏族村落,风景极美时间却仿佛停滞。藏民们依旧按照千百年来的节奏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游客潮,他们脸上是淳朴的笑容,眼神里却还没有学会“待价而沽”的机敏。你想买几箱啤酒,他们却库存不够;明明早就订了二十多人的住宿,老板的厨房却没有几样像样的菜,搜搜刮刮炒了四个菜,饭都没吃饱。他们的商业意识淡薄得让人有些“着急”,却又恰恰保护了这片净土最动人的纯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部南村是西藏唯一保留原始苯教信仰的村落。 苯教在发展过程中曾被佛教取代,但文部南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得以延续传统信仰。离住宿地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安静地坐落着苯教的重要寺庙文部寺,我们趁着晚饭前的一点时间,徒步去找这个寺庙。这是一个不大的寺庙,小小的院落,寂寂无声,香火冷落,转了一圈没见一个僧人,引来姐夫一阵感叹。往回走时有点头疼,没招手就搭了个顺风车,也算奇事一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拉萨的现代律动,到日喀则、塔尔钦的发展热潮,再到札达的援建新生,这是“城”的进行曲,高亢而嘹亮。而从仁多乡的质朴温暖,到措勤的宁静坚守,再到文部南村的千年淳朴,这是“村”的咏叹调,深沉而悠长。发展是必经之路,但如何在发展中守护住如文部南村那般清澈的眼神、如仁多乡那般温暖的善意,这或许是比建设一座座新城更为深邃的课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