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秋]孙武《孙子兵法》(二)</p><p class="ql-block">虚实篇</p><p class="ql-block">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孙子之言,可谓探骊得珠。用兵之势,贵乎制人而不制于人。能使人不得至,则我佚而敌劳;能使人无所守,则我专而敌分。是以形人而我无形,则天地为之敛迹;声东而击西,则郛郭莫测所攻。微妙至此,可谓与道同枢。昔者邓艾袭蜀,自阴平绝径,七百余里,人不及防,此行于无人之地,及至剑阁,兵不血刃,因攻其所必救,而锦官城自溃。善战者先胜而后战,岂不若此?故曰:兵以诈立,不测为神;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能若是,则虽众寡悬殊,亦可使无斗;虽强弱异势,当可以逸待劳。知此道者,其惟兵神也!</p><p class="ql-block">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通过筹算谋划,就能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得失;通过试探调动敌人,就能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诱敌,就能了解敌人阵地的要害与薄弱之处;通过小规模交锋,就能了解敌人兵力的强弱虚实。所以,用兵示形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露任何形迹的程度。不露形迹,即便敌人派来深藏的间谍也无法窥探我方虚实,即便敌人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谋划出应对之策。依据敌情变化灵活采取策略而取胜,即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奥妙。人们都知道我战胜敌人的表面态势,却没有人知道我之所以能取胜的深层谋略。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其取胜的方法从不重复,而是根据敌情变化无穷无尽地变换战术。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的规律一样:流水的特性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特性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流水根据地形的高低来决定流向,用兵根据敌人的虚实来制定取胜之策。所以,军队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能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取胜的,才可称之为“神”。因此,五行(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行能永远制胜;四季轮转交替,没有固定的时序;日有长短,月有盈亏,变化无穷。</p><p class="ql-block">军争篇</p><p class="ql-block">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不了解诸侯列国的谋略,就不能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不能行军;不任用向导,就不能利用有利的地形。因此,用兵作战要依靠虚实手段立足,根据利益的得失采取行动,通过兵力的分散与集中来变化战术。军队行动时,迅速如疾风;从容时,严整如森林;进攻时,猛烈如烈火;固守时,稳固如大山;隐蔽时,深沉如阴云;冲锋时,震撼如雷霆。掠夺敌乡的财物要分给部众,攻占敌国的土地要分封有功之臣,一切都要权衡利弊后再采取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谋略的人,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争夺战场主动权的法则。</p><p class="ql-block">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可以挫伤敌军的士气,也可以动摇敌军将领的决心。军队的士气变化规律是:早晨出征时锐气饱满,中午时分就会懈怠消沉,傍晚时分则会疲惫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会避开敌军的锐气,等到敌军士气懈怠、思归时再发起攻击——这是掌握士气变化的方法。用严整的军队对付混乱的敌人,用镇静的心态对付浮躁的敌人——这是掌握心理状态的方法。用就近部署的军队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安逸休整的军队对付奔波劳累的敌人,用粮草充足的军队对付饥肠辘辘的敌人——这是掌握战斗力的方法。不要迎击旗帜整齐、阵容严整的敌军,不要进攻气势盛大、实力雄厚的敌军——这是掌握应变策略的方法。所以,用兵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占据高地的敌人,不要迎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精锐的敌军,不要贪吃敌人抛出的诱饵,不要阻拦撤退回国的敌军,包围敌军时一定要留出缺口,不要逼迫陷入绝境的敌人——这都是用兵作战的基本法则。</p><p class="ql-block">九变篇</p><p class="ql-block">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将领接受君主的命令后,征集民众、组建军队,在具体行军作战中要注意:在难以通行的“圮地”不可宿营;在四通八达的“衢地”要主动与诸侯结交;在生存条件恶劣的“绝地”不可停留;在易被包围的“围地”要巧设奇谋突围;在走投无路的“死地”要奋勇死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行,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池不宜攻取,有的地方不宜争夺,即便是君主的命令,若不符合战场实际也可以不执行。</p><p class="ql-block">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一味求死,易被杀;贪生怕死,易被俘;急躁易怒,易被激;过于清廉,易被辱;过于爱民,易被扰。这五者,都是将领的过失,也是用兵的灾祸。军队覆灭、将领被杀,必定源于这五种危险,绝不可不慎重省察。</p><p class="ql-block">行军篇</p><p class="ql-block">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大凡军队都喜好高处、厌恶低洼,推崇向阳、避开阴湿,要驻扎在便于生活、物资充足且地势坚实的地方。这样军队中就不会滋生疫病,这是确保胜利的重要条件。遇到丘陵、堤防,一定要驻扎在其向阳的一面,并且主力背靠这些地形——这是用兵的有利条件,是借助地形辅助作战的方法。上游下雨,洪水冲来,若要涉水渡河,必须等水势平稳后再行动。凡是遇到“绝涧”(两岸陡峭、水流湍急的深谷)、“天井”(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天牢”(三面陡峭、易进难出的地形)、“天罗”(荆棘丛生、难以通行的地带)、“天陷”(泥泞低洼、车马难行的区域)、“天隙”(两山之间狭窄的缝隙地带),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要远离这些险恶地形,让敌人去靠近;我军要面向这些地形,让敌人去背靠它。</p><p class="ql-block">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p><p class="ql-block">睿文批注:敌人怒气冲冲地摆开阵势,却长时间不交战,也不撤退,必须谨慎地观察其意图。兵力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不要恃勇冒进,只要能集中兵力、判断敌情、争取人心就足够了。那些没有深思熟虑却轻视敌人的人,必定会被敌人擒获。士兵还未亲近依附就惩罚他们,他们会不服;不服就难以指挥使用。士兵已经亲近依附,却不执行军纪刑罚,也无法指挥使用。所以,要用恩威仁德来教育士兵,用军纪军法来约束士兵,这样才能必定取胜。平时能严格执行命令、教育士兵,士兵就会服从;平时不严格执行命令、教育士兵,士兵就会不服。平时命令能顺利执行,是因为将领与士兵之间互相信任、关系融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