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黑定 砚艺冲天

观澜雅集

<p class="ql-block">昵称:古砚堂</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40153</p><p class="ql-block">照片来源:自藏品</p>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中,定窑瓷创烧于唐代后期,经五代时飞速发展,在北宋时达到鼎盛,其窑址在今天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燕川村一带,因唐宋时属定州管辖,故而得名定窑。</p> <p class="ql-block">  定窑的烧造技艺从五代时开始不施化妆土,釉面呈白色。到北宋时制艺不断改进,产生了许多创烧技艺,因瓷质精美,被选为宫庭用器,还大量出口,成为北宋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于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后定窑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又因优质瓷土资源逐渐枯竭,虽然在金代和元代仍有烧造,但品质不高。靖康难后,定窑部分工匠南迁至景德镇,形成与“北定”不同的“南定”制品,但烧造质量和技艺都无法与北宋定窑相比。</p><p class="ql-block"> 北宋定窑瓷以白色釉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釉、酱釉、紫釉、褐釉和绿釉等品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黑色釉,世称“黑定”。由于存世量极少,成为北宋定窑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在此展示一方北宋定窑制作的黑定瓷砚,砚式为宋砚常见的辟雍形样式。砚体直径为15.5公分,高2.2公分。砚堂及砚背不施釉,在墨沁斑驳中可见白中泛黄的胎色,俗称“象牙黄”胎,胎体坚实细腻。砚堂中间微微凸起,此种砚堂制式只见于宋代流行,米芾在《砚史》中曾讲:“侍读学士唐彦猷作红丝辟雍,砚心高凸,……至磨墨溜向身出观墨色,则凸高增浮泛之势,援毫则非便也。”这就是说砚堂中心凸髙,可以方便观察流动的墨色。砚堂外环周的墨池和砚沿均施以黑色釉,釉色纯黑如漆,光影可照人,抚手有玉质感,极为光滑温润。砚侧环周半施釉,胎体有跳刀痕,流淌的黑色釉有油滴状积釉泪痕,胎釉相交的边界柔和自然。</p> <p class="ql-block">  由于定窑黑色釉的釉料中含有较高比例的氧化铁成分,在高温烧造过程中,随着窑温的变化,当达到1270度左右时,黑釉呈现出纯黑如漆般的颜色,当温度升高到1275度左右时,釉色又由黑变成酱紫色,当温度到达1280左右时,酱紫色又变为红褐色。高温在釉面下面形成的不是气泡,而是一片片结晶体。由于器物在窑内放置的位置不同,受火温度存在差异,所以光色不同。此方黑定瓷砚的釉面在器形转折处,因施釉较薄,在窑变中形成一圈酱紫色边沿,并在墨池两侧的釉面上形成宽度不等的两圈青绿色的窑变,俗称“兔毫”的窑变釉色,这是北宋黑定所独有的窑变特点。</p> <p class="ql-block">  北宋定窑有款者多以“官”字划款。以示宫庭官造。写款书体多样,大体有工整形、窄字形和草写形,简单划画,笔画粗犷。北宋中后期的刻款采用独特的复合线刻法,字形独特。在此砚的砚堂胎体上,可见一个草写的“官”字,划痕为复合体形成,可见此砚为北宋中后期宫庭官造。</p> <p class="ql-block">  北宋黑定的完整器存世极罕,可作为鉴定用的参照器物非常少。而且存世的黑定器物都是碗盏和瓶罐,黑定瓷砚恐仅此一只,而瓷砚的造形制胎又与其器物不同,无论是胎体厚重,还是施釉方法都很独特,与薄胎浅釉的其它黑定器物不同。加之砚堂和砚背的胎体上都有深浅不一的片片斑驳墨沁,这些都增加了鉴定的难度。所以,从此砚所具有的宋代辟雍形砚式特点,胎体坚实细腻的象牙黄颜色,纯黑如漆的光影照人,胎釉结合处的油滴状流釉痕,北宋黑定独有的酱紫色和兔毫样的窑变特点,以及砚堂上的“官”字划款,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确定此砚为北宋定窑中后期时制的黑定瓷砚,极为珍稀罕见。以黑定制砚,黑色的瓷配墨用的砚,两者相得益彰,远胜其它品类的瓷砚,瓷色砚艺冲天。</p> <p class="ql-block">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言:“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古物鉴赏,溯源求正,从来就是百中有一为不真,其余皆假。以上观赏分析,如有不当之处,切望专业性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