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交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西里 29 号北京公交调度指挥中心西侧。门口没有明显的标识,只是在院墙的小门上粘贴有一块“北京公交博物馆”的铜制标牌和供游客预约用的铜制“二维码”标牌,门口有保安守护,参观需预约,亦可在门口现场预约。<br> 参观时间:周二到周五为 09:00-11:30(11:00 停止入馆),14:00-16:30(16:00 停止入馆);周六为 09:00-11:30(11:00 停止入馆),13:00-15:30(15:00 停止入馆);每周一、周日闭馆(遇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安排)。 公交博物馆于 2009 年前后建成,建筑面积 1000 余平米,当时其功能定位是职工教育基地。2023 年北京公交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试运行时,展陈面积达 5000 平方米,藏品数量6000余件。<br> 公交馆展区位于三层,在这里我没有见到展馆的平面布置图,只发现了展区的“消防疏散图”,看得人眼花缭乱。 进入展区,“北京公交馆”五个大字投影在灰色的幕墙上,大字下展橱里的泥塑简述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从步行-人力车-畜力车出行-机动车出行的发展历史。 沿着灰墙建造的通道进入序厅。高大的城墙和大宅门呈现在眼前。 一辆铛铛车勾起人们对老北京的无限回忆。 这个镶嵌在展墙上锈迹斑斑的车轮,是从法国购置的北京第一代有轨电车车轮,重四百多斤,是公交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公交馆的展陈以北平电车公司成立、北平和平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十八大召开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通过 “人、车、线、票、站、事” 六个载体,着重介绍北京公交的起源和运营状况、战乱中艰难探索、解放后重获新生等重大事件。全景式呈现北京公交的百年奋进历程。 第一部分,公共出行初发轫仆仆道途(-1921)。<br> 从古代到近代的漫长时间里,人们外出多为步行,交通工具大多围绕着畜力和人力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公共交通工具应运而生,城市公共交通进入了新纪元。 西方近代公共出行。<br> 19世纪初,公共马车盛行于欧洲、美洲,开创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先河。随著工业革命不断发展,蒸汽机、电机、内燃机等先后被发明并应用子公共交通领城,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br> 1881年,现代公共交通从欧洲起源,在全球普及。 19世纪初,当西方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清朝依旧团关国锁国,故步自封。 中国近代公交出行。<br>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撞开旧中国的大门,大量舶来品涌入,人们的出行也开始悄然变化。<br> 1899年,有轨电车被引入北京,中国现代公共交通初现雏形。 北京现代公交的起源。<br> 1899年,北京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有轨电车,修建了马家堡火车站至永定门的线网和轨道;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拆毁。这段线路虽未正式营运,却是北京现代公共交通的肇始。 第二部分,创基立业起步艰筚路蓝缕(1921-1949)。<br> 20世纪初,现代公共交通在北京萌生。饱经战乱动荡、历尽风雨沧桑的北京公交,上下求索不倦,举步前行不止,追寻党的足迹,企盼黎明之时。 1921年,北洋政府与中法实业银行订立《北京电车合同》,官商合股,5月30日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公交亮相京城。 1924年12月17日前门-西直门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开创新纪元。12月20 日前门-北新桥有轨电车线路开通。两条线路共配车20辆,营业长度12.537Km。历经十载,初具规模。 1935年,北平市政府贷款30万银元,从美国购买道奇牌T110型客车30辆,组建北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8月,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5路(东华门-香山)开通。同年底,公共汽车线路达到5条。 道奇牌公共汽车(北京公交退休员工于2007年仿制)。<br>美国制造,铁木混合结构。1935年“小道奇”作为北京首批公共汽车投入使用。1949年,“大道奇”由南京调入北京,成为20世纪50年代北京公共汽车的主要车型。 1937年京城沦陷举步维艰。<br>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北平沦陷,日伪政权管理公共交通。这一时期的公共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车辆破旧。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公共电汽车行业迎来短暂复苏。 1946年1月1日,各种车马有靠左行改为右行,北平市的公共汽车也改为右侧开门,驾驶席人在右侧。 解放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公共交通基本设施破败不堪。北平解放前夕,通货膨胀,能源乏,车票款入不敷出。 1948年,因在东单东长安街修筑临时机场,架空电力线网被拆除,途经有轨电车被迫停驶。<br> 1948年8月12日,北平市公共汽车公司遣散人员停止营业。<br> 1948年底,数条有轨电车线路停驶,北平市公共交通呈瘫痪状态,“挂票”现象愈发严重。 下篇,参观北京公交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