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亲自带班上课和坐在别人的教室里听他人上课,体会和收获是不一样的。教师自己上课,不容易发现问题,不容易突破自身的框架和模式。当教师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观看别人的课,会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能汲取他们失误的教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自己上课,关注点往往放在学生身上,不容易意识到自身问题,也不易突破自身的模式。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去看课,这是教师给自己找一面镜子,既可以借鉴执教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又可以在别人的教训中反思、改进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听评课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但并不是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去听评课才能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周我参加了新学校组织的入职第一课授课,对于生物学这门课程来说,我和我的学生们一样是个初学者,从当初接触这门课程时候的被动到慢慢的去喜欢上这门课程,期间有不少的艰辛和努力,当然也有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生完可可,休完产假,学校里的生物老师调走了,所以我只能被动接受这门课程,面对一门新的课程,同时带两个不同的年级,八年级的知识层次又是建立在七年级的知识基础之上,所以意味着我得在短时间内熟悉所有的课程内容,身边还有个襁褓中的婴儿,从一个熟悉的专业转向另一个陌生的专业,所以只能是现学现卖,一学期就在忙碌中度过,临近寒假的时候,又赶上疫情防控,所以寒假里只能待在家里,第二学期的开学季也推迟到次年四月份才开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病毒的生命力是如此的顽强,一直持续了三年,课程也是频繁的被中断,网课只能待在家里进行,对于学校里有哪些实验器材也不了解,所有的实验课程都只能以课堂上的演示视频来代替,直到2022年秋季整理学校实验室里面的器材的时候,才发现学校里的显微镜,所以尝试着自己制作植物细胞的一些玻片标本,尤其是当自己第一次利用显微镜看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的惊喜,所以有点后悔没有早点接触显微镜,没有让我第一、二届的学生们在七年级也去接触显微镜,让他们也能用自己喜欢的植物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也能够亲自观察一下微观世界下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学校里组织的公开课,虽然之前的学校里一直提倡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但是到底怎么样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没有看到过同学科的这样课程的模式,在一节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处理一节课的重难点,如何切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体现新的课程改革中提到的重结论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因为之前我们没有同学科交流的机会。对于生物学这门课程来说,这几年来在学校里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既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上课也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当然去听学校里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也都是去听跨学科的科目,在评课的时候自己不能给别人给出中肯的建议,自己也不能收获到中肯的建议。有的执教教师认为别人给自己的课提不足,是鸡蛋里挑骨头,一旦提出不同意见马上进行辩驳,长此以往,听他课的老师也就不会再给他提意见了。即使有的课评了,碍于情面,也只是敷衍了事,走过场罢了。所以评课往往缺少一种坦率、诚恳的勇气,很多时候不说真话、实话。有的评课者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枝节问题,如教者板书、声音大小、教态、信息技术运用等。当然也有说好的,一味“好、好”,无根据、无原则地唱颂歌,对缺点和不足顾及面子、遮遮掩掩,不能直截了当地指出,但是好在哪里?可能晕轮效应和刻板印象在其中也有很大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评议平淡肤浅、泛泛而谈,触及不到关键问题。所以听评课教研活动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感觉收获并不大,大有“萝卜炖萝卜——于事无补”的感觉。只是为了完成这份工作上的任务而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入职第一课前,前同事也是现在的新同事给我转发了一份他自己获得区级一等奖的一份课件,所以按照马老师的指导,进行了课件的设计,上完课后,听了其他同学科老师的评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本节课的亮点是在讲细胞壁的时候设计了跨学科的概念。不足是,在先学的部分中,设计的先学的内容不够具体,自学部分和自学的检测不能够很好的衔接在一起,也没有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力求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是“内容聚焦大概念”的意义之一,主动学习是与大概念相对应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大概念设计驱动性任务,以合理、恰当的方式投放教学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建构和应用大概念,发展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而我的课堂只是一位的突出了教师讲的主体地位,学生训练中的题型也比较单一。在设计自学任务时也没有更深入设计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中考链接题型。可能从心理上还是习惯于自己对先学后教模式的不理解和不认同感在做崇。</span></p> <p class="ql-block">图一显微镜下月季花花瓣的细胞</p><p class="ql-block">图二牵牛花花蕊部分</p> <p class="ql-block">显微镜下蝴蝶兰花瓣的细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后面在听了其他老师的几节课后,看到几位老师在对物理学科中知识点的处理上比较具体更具有操作性,也适合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自信的回答问题。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明确内容和任务,方法是很重要的,听了吕老师的生物课,学生很快完成了实验,,他对这个实验过程的处理非常的详细,而这些都是我所忽略的。想起之前我在学校里上公开课《流动的组织》这节课的时候,设计了显微镜下观察血液永久玻片标本,想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血细胞,后来被学校里的领导评为华而不实,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也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现在想想可能问题就出在这个细节处理上吧!</span></p> <p class="ql-block">陈继儒先生曾说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常众;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亲醒的认识自己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课堂成败的“宝”要押在学生的表现上。沉淀在学生生命中的那些愉悦的学习经历、难忘的课堂片段记忆,往往都是与优秀的教师个体素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抽离了优秀教师的执导,课堂是乏味的,也是缺少灵魂的。</p><p class="ql-block"> 时过多年,对那些平庸的课堂,学生往往忘记学了什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首先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老师姓甚名谁,教师的形象早已模糊不清了。一名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要上将近一万节课,一名学生90.48%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在学生学完我们的课程之后,他们能够从我们这里获取那些有用的知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的课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