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同事反被评为师德标兵,现在教育怎么了?

🌈

<p class="ql-block">  当三尺讲台上挥斥方遒的手,转而在虚拟空间编织恶意攻击的文字;当本应守护师道尊严职业道德的底线,却将网暴利刃刺向同行的背影——这般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的场景,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师德标兵”的领奖台。这不是黑色幽默,而是现实语境下教育伦理的荒诞剧,每一幕都重重抽打着教育界的脸面,让所有见证者感受到火辣辣的刺痛,这事发生在文明城市——宝鸡。</p> <p class="ql-block">  同事反映这位获奖教师个性自我,说话尖酸,时常撂挑子告病不上课,留给同事收摊子,还好搬弄是非。家长反映其变相体罚学生,令学生谈之色变。奇葩的是在颁奖前几天还有教师投诉其存在工作群恶语辱骂伤害同事拒不道歉行为。</p><p class="ql-block"> 笔者是一个向往真善美、信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习总书记“四有”教师中的一员,出于对师德崇高地位的维护,对其入选师德标兵觉得不可思议并提出质疑,最后立高楼追天,下帝陵问地,却未能改变事件分毫,事件结局颠覆了我三十年的教育认知。</p> <p class="ql-block">  究竟是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出现了癌变,才会让施暴失德者披上荣光?又是怎样的原因导致的集体沉默,纵容了这场对师德底线和公众良知的公然践踏?细观此次事件的脉络,犹如解剖一只畸形的教育标本。该涉事教师为泄私愤以网络为武器,对同事用粗俗下流语言肆意谩骂,字句裹挟着人身攻击欲致人于死地的毒液。若按常理推断,此类行径早该触发师德红线警报涉嫌违法,却在筛选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冠以“爱岗敬业”“师德楷模”的桂冠。这种黑白颠倒的评判结果,恰似一面扭曲的镜子,照见了当下某些教育当权者价值坐标系的严重错位。当业绩数字压倒人格底线,当表面文章遮蔽实质良知,当背景人设压垮公平细则,所谓的“先进典型”便成了讽刺意味浓厚的行为艺术,所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病提拔”便成了监督失控权力任性的必然结果。</span>更深层的病灶藏在评价机制的肌理之中。现行的某些评优制度宛如精密运转的齿轮组,看似环环相扣的程序正义之下,实则暗藏诸多灰色地带。量化考核指标像把双刃剑,既激励着教学创新,也催生出数据造假的生存策略;民主评议环节本应成为过滤杂质的筛网,却在人情世故与利益交换中沦为橡皮图章。特别是当管理层存在明哲保身或持强凌弱或权力任性时,那些敢咬人、能包装,会来事的“狠人”,“刺头”,“恶人”却能突破道德门槛获得评优晋升的通行证。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本质上是对教育初心的背叛。</p> <p class="ql-block">  对失德行为的宽容甚至纵容,首先受害的是被网暴的同事,网暴本身就是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将嚣张之极的施暴者评为标兵,是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而最终受伤的永远是教育的终端受体——学生。他们懵懂的眼神里,教师本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品格的示范者。如今目睹校园里上演着如此赤裸的双重标准:课堂上讲授仁义礼智信,背地里却实践着尔虞我诈;嘴上喊着团结协作,手中握着伤害他人的凶器。这种认知撕裂造成的创伤,远比单纯的成绩下滑更危险。孩子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可能就此烙下“强者为王”的错误印记,未来要么变成冷漠旁观的看客,要么复制同样的暴力模式。此事暴露出的危机远不止于单个学校的管理失范。它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荡起整个教育生态的涟漪。当师德评选异化为公关表演,当同行监督退化为互相粉饰,教育的公信力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透支。家长们开始怀疑优秀教师的真实成色,学生们困惑于善恶标准的模糊边界,青年教师则陷入价值迷茫——究竟该坚守教育理想,还是迎合潜规则生存?这种信任危机若得不到及时修复,终将侵蚀教育事业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建师德评价的价值坐标系。我们需要剥离附着在评选机制上的功利锈迹,让“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回归本质要求。具体而言,应当建立全过程动态考评机制,不仅考察教学成果,更要追踪日常言行;既要参考个体态度,更要对比事迹材料;既要听取领导意见,更要重视师生反馈;既要关注显性业绩,更要审查隐性品德;更重要的是打破“唯帽子论”的媚上思维定式,允许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教师百花齐放,而非用单一模具裁剪个性鲜明的“灵魂工程师”。</p><p class="ql-block"> 站在十字路口回望,这次事件不应止于个案处理,而应成为净化教育环境的契机。唯有刮骨疗毒的勇气,才能清除积弊;唯有阳光透明的制度,才能重塑公信。毕竟,教育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容不得半点虚假与污浊。</p><p class="ql-block"> 当每个信念纯净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在阳光下挺直腰杆,当真正的师德楷模不再遭受质疑,那时我们方能告慰自己的良心,也不负万千家庭的重托。期待教育当权者良心发现还教育一个清平环境,这是一个底层教师无奈的呐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