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新中国从西柏坡走来

卧雪听松

<p class="ql-block">北京·卧雪听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734320</p>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是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都与这里有着不解的情结。9月10日,我走进西柏坡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个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  迈入西柏坡这片静卧于太行山东麓的土地,浅秋的余热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这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只有朴素的土坯房、蜿蜒的土路和静静的滹沱河。从1947年起,中共中央移住于此,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页。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而我有幸踏足于此,走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span>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带着耳麦跟随着讲解,走进了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这间不过几十平米的土坯房,陈设简朴到极致:几张木桌拼接成大的会议桌,你可知道,这些斑驳的桌椅可是原物呢!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上面用红蓝箭头标示着敌我态势。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筹帷幄,</span>以超凡的胆略和智慧,<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世界上最小的作战室,</span>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复原的场景前,我仿佛看到了深夜依然闪烁的灯火,听到了电报机“滴滴答答”的声响,如同战场的心跳。很难想象,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其指令就发自这间小小的土屋。</p> <p class="ql-block">  地图上的箭头,代表着千军万马的调动,关系着数百万人的生死。毛泽东同志那句<b style="color:rgb(25, 25, 25);">“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b>的战略决断,在这里得到了最坚决的贯彻。他们以<b style="color:rgb(25, 25, 25);">“胸中自有雄兵百万”</b>的气概,将小小的西柏坡与广阔的战场紧密相连。一封封电报,如同无形的指挥棒,调动着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逐一歼灭。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人心向背的生动体现,正如毛主席诗词所描绘的:<b style="color:rgb(25, 25, 25);">“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天翻地覆”正从这里席卷全国。</p> <p class="ql-block">  移步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一间同样简朴的食堂改建的会场,我的心情愈发肃穆。1949年3月,就在全国胜利曙光初现的时刻,就是在这里,党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p> <p class="ql-block">  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伟大战略转移。更令人深思和感佩的是,毛泽东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务必”。他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b style="color:rgb(25, 25, 25);">“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b>同时,他将党在全国范围的执政,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提出<b style="color:rgb(25, 25, 25);">“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b></p> <p class="ql-block">  站在会场里,我似乎能听到当年那穿越历史、警醒后人的洪亮声音。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党的领袖思考的不是享受,而是如何防止重蹈历史覆辙,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进京赶考”的命题,不仅属于那个时代,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人民的评判才是最终的成绩单。</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柏坡纪念馆”,我重点关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国土地会议旧址。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场设在村东的恶石沟里,主席台搭在沟端的地坪上,台上搭个布棚来遮阳,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坐在自带的凳子或石头上。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望着简朴的会场,</span>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次会议奠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组织筹建新中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到处记载着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领袖们的音容笑貌,战友们的欢歌笑语,将永远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西柏坡是我们党励精图治的精神家园,生机勃勃的中国共产党,胸怀梦想,一路走过南昌、井冈山、古田、遵义、延安、西柏坡,走出了一条光明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英雄辈出,漫漫修远,它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向我们走来,它的伟大不仅在于成就了彪炳史册的功业,更在于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p> <p class="ql-block">  回首西柏坡,那土黄色的房屋在青山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它像一座永恒的灯塔,照耀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次参观,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更是一次有力的精神激励。它将督促我,在新的“赶考”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b style="color:rgb(25, 25, 25);">“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b>西柏坡的声音,必将穿越时空,永远回响在每一个奋进者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离开西柏坡时,夕阳的余晖酒满这片红色的土地,熠熠生辉。今日的中国,已不是当年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度,我党的“考试成绩”举世瞩目。然而,“赶考”远未结束,新时代的长征路,更具挑战性,西柏坡精神依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脱离群众,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