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海收藏一个微缩版的香港

深海12304826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当朋友圈被各地景区的人潮汹涌刷屏时,我们却选择了一条“内循环”路线,在深圳市内转悠,首选之地,是经常在这个地域穿行过,却才第一次发现的前海香港街区。这个藏在桂湾万象前海“隔壁”的500米小街,像一枚被时光精心包裹的琥珀,将上世纪50-60年代的香港风情完整封存。没办港澳通行证?没关系,这里足够让你“一秒入港”。</p> <p class="ql-block">  从地铁5号线桂湾站D口出来,步行不过五分钟,就看到了1:1复刻的尖沙咀钟楼,高高地屹立在前海香港印象的街口。乳白色的塔身、墨绿色的穹顶,连钟楼基座的花岗岩纹理都复刻得一丝不苟。指针停在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仿佛带来了《东方之珠》的旋律,瞬间把我的记忆拉回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现场。百年耻辱,一下在那光輝的时刻,冲刷得干干净净,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 穿过钟楼,正式踏入街区。是一条"港味"十足的马路,地面刷着显眼的"望左""望右"警示语,字体是港铁同款黑体,连反光漆的色号都调成了"香港红"。我站在路口等红灯,观察过往行人﹣果然,80%的游客都会下意识抬头找"红绿灯",然后才发现这里没有现代信号灯,取而代之的是一座50年代的交通指挥亭:墨绿色铁皮顶、木质旋转梯、顶篷边缘的铆钉锈迹,像是从中环皇后大道中直接"搬"过来的。亭子里站着一位穿白色制服、戴白色大盖帽的"阿Sir",手里握着一根黑色指挥棒,看到有游客拍照,他会故意板着脸喊: "唔好企嗓马路中心啊!"-﹣口音虽略显生硬 ,却神形兼备,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穿行香港街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区最妙的是"店铺密度": 短短500米,挤进了56家香港老字号。左手边是1954年创店的"恒香饼家",玻璃橱窗里摆着老婆饼、皮蛋酥、蛋黄莲蓉酥,价格牌用繁体字写着"港币/人民币同价";右手边是1974年开业的"阿一鲍鱼",门口水箱里游着两头三头鲍,店员用带港味的普通话招呼:"鲍鱼唔大,但系够晒鲜,买返去煲老火汤正啊!"再往前,是"佳宁娜"酒楼,门口挂着1970年代的金漆木雕招牌,店里高悬的吊扇慢悠悠地转,仿佛下一秒就会走进穿长衫的许文强。</p> <p class="ql-block">  街区的店铺外面,整齐地立着12座1:1的香港名人雕塑。李小龙的"黄连体"造型被摸得锃亮,梅艳芳的《似水流年》礼服裙摆被风吹得微微扬起,最逗的是周星驰﹣-雕塑师故意把他做成《喜剧之王》里拿《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尹天仇",结果游客都喜欢在他旁边"对戏"。我听到一位东北大叔操着大碴子味普通话自言自语地说:"星星啊,我系你粉丝,当年《大话西游》我看了二十遍!"-﹣雕塑当然不会回应,但大叔还是坚持握完手才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些雕塑不是"景点",而是追星人的临时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500米街道不长,我与老伴是边游览,边观看,边拍照,边思考,前海要建香港街区的目的是什么?今天的深圳远比香港发达,繁荣了呀!返程,在回家的地铁上,我查资料才知道: 整个街区是前海"港式风貌区"一期,后面还有二期、三期,要复刻庙街、石板街、中环扶梯……但官方也坦言:"最难的不是建筑,而是把人留下来。"-那些真正的香港手艺人、老店员、老香港,愿不愿意跨过深圳河,在"前海"重新开业?那些我们怀念的"港风",到底是怀念建筑、美食、明星,还是怀念那个曾经让我们仰望的"东方之珠"?</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 今天在前海,当我听见钟声、闻到蛋香、摸到铜壶的冰凉,那一刻,我是真的相信﹣﹣有些乡愁,不需要通行证,也能找到一条短短的500米,让它落地、生根、继发光。</p><p class="ql-block"> 香港藏在前海,也在人们的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