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对南泥湾的了解源于郭兰英演唱的歌曲《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曲创作于1943年。歌词描绘了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的美丽景象,歌颂了开荒生产的八路军战士。 旋律优美、欢快,充满了自豪和喜悦的情感,传唱度极高,成为了一首经典的红歌。</p><p class="ql-block">· 歌词节选:</p><p class="ql-block">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p><p class="ql-block">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p><p class="ql-block"> > 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 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p><p class="ql-block"> > 如啊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 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p> <p class="ql-block"> 南泥湾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东南45公里处,地处黄土高原,是延安旅游名胜景点之一。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山野,沟壑纵横。</p><p class="ql-block"> 泥湾最著名的历史与抗日战争时期的 “大生产运动” 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1941年前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和军事封锁,边区军民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物资困难,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面对困境,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奉命开赴南泥湾垦荒屯田。战士们在一片荒山野岭中,风餐露宿,挥镐开荒。他们没有房子住,就自己挖窑洞;没有粮食,就以野菜充饥;没有工具,就自己打造。</p><p class="ql-block"> 从“烂泥湾”到“好江南”: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359旅的将士们用汗水和双手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他们不仅实现了粮食和日用品的自给自足,还向边区政府缴纳了公粮,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南泥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兼具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现代化小镇。</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继续发展特色农业,如水稻、水果种植等,被誉为“陕北的米粮川”。</p> <p class="ql-block"> 通过持续不断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南泥湾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青山绿水,风景宜人。</p> <p class="ql-block"> 南泥湾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个象征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