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文、AⅠ绘画:曾昭浮 美篇号:37323880</b></p> <p class="ql-block"><b>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家训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教条,而是流淌在家族血脉中的温暖准则,是祖辈用一生经验凝结的“人生说明书”。曾毓营公房系流传下的七条家训,没有晦涩的哲理,却像七盏明灯,从家庭到社会,从待人到修己,照亮了后辈行走世间的每一步路。它不只是曾氏家族的精神遗产,更藏着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通用密码,每一条都能在日常烟火里找到生动的注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b> “孩子面前修脾气”,是为人父母最生动的言传身教。记得邻居家有位父亲,曾是出了名的“急脾气”,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刚盛好的热汤,汤汁溅到他手背,红了一片。换作往日,他定会厉声呵斥,可那天他却先蹲下身,摸了摸孩子吓得发抖的肩膀:“没事吧?是不是手烫到了?”后来他说,看到孩子眼里的恐惧,突然想起家训里的这句话——孩子不是父母情绪的“垃圾桶”,你摔门而去的背影,比讲道理更能刻进他的童年。如今那孩子性格温和,遇到问题总愿意耐心沟通,旁人问起,孩子说:“我爸爸从来不会对我发脾气,我也不想对别人凶。”原来父母控制情绪的模样,会悄悄长成孩子应对世界的方式,一个和谐稳定的家,从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人愿意在孩子面前,把脾气调成“静音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b> “父母面前修孝道”,藏在那些细碎却温暖的日常里。老家有位曾家的长辈,今年七十多岁,每天雷打不动的两件事:早上给九十岁的母亲端一杯温好的牛奶,晚上帮母亲泡脚揉脚。有次母亲生病住院,她白天守在病床前喂饭擦身,晚上就蜷在折叠床上休息,半个月下来瘦了十多斤。有人劝她雇个护工,她却说:“小时候我妈也是这样守着生病的我,现在她老了,我守着她才安心。”孝道从不是逢年过节的大包小包,也不是朋友圈里的“晒孝顺”,而是母亲念叨时耐心倾听的耳朵,是父亲走路不稳时稳稳扶住的手臂,是把“我来”挂在嘴边,把父母的需求放在心上。就像家训里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每个子女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b> “夫妻之间修忠诚”,是婚姻里最朴素的“保鲜剂”。曾家有对年轻夫妻,结婚十年,从未有过激烈的争吵。有人问他们婚姻长久的秘诀,丈夫笑着说:“我记得家训里说‘忠诚是婚姻的基石’,所以每次出差,我都会主动跟妻子分享行程,看到有趣的东西会想着给她带一份;她也会在我加班晚归时,留一盏灯、一碗热汤。”忠诚从不是轰轰烈烈的承诺,而是手机里没有秘密的坦诚,是面对诱惑时坚定转身的选择,是就算吵架也从不说“过不下去”的底气。就像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须在地下紧紧缠绕,才能一起抵御风雨。婚姻里没有天生的“完美伴侣”,只有愿意为彼此坚守忠诚,共同维护家庭和谐的两个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面前修人品”,是人际交往中最硬的“名片”。曾家有个年轻人,在外地做生意,起初客源不多,后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他合作。原因很简单,有一次他给客户发货,物流途中货物受损,他没找任何借口,自己承担了所有损失,还额外送了客户一批新品。有人说他傻,他却说:“家训里说朋友交往要讲诚信,我不能让别人因为信任我而吃亏。”人品从来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在小事里显出来的:是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是借钱按时还,是在朋友遇到困难时不袖手旁观。就像一杯清水,清澈见底,才能让人放心靠近。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朋友,而好的人品,会让友情走得更远、更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b></p><p class="ql-block"><b> “弱者面前修善良”,是人性里最温暖的“光”。去年冬天,曾家社区里来了一位流浪老人,天寒地冻,老人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曾家的几位居民看到后,有的回家拿了厚衣服,有的去买了热包子和热水,还有人帮忙联系了社区居委会,最终给老人找到了临时安置的地方。其中一位阿姨说:“家训里说要对弱者有同情心,看到老人那样,我实在不忍心。”善良从来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看到别人难时,伸出去的一只手;是看到流浪动物时,递过去的一口粮;是不嘲笑、不轻视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像一束微光,看似微弱,却能照亮别人的路,也能温暖整个社会。一个人的善良或许改变不了太多,但无数人的善良,就能汇聚成推动社会温暖前行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b></p><p class="ql-block"><b> “强者面前修谦虚”,是成长路上最明智的“选择”。曾家有个学霸,高考时考了全市前三名,进入大学后,身边的同学个个优秀,有的擅长编程,有的精通外语。起初他有些骄傲,觉得自己成绩好就了不起,可后来他想起家训里“在强者面前修谦虚”的话,开始主动向同学请教,跟着编程厉害的同学一起做项目,向外语好的同学学习口语。渐渐地,他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优势,还学会了很多新技能,毕业时拿到了多家知名企业的offer。谦虚从来不是自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看到别人优点时,愿意放下身段去学习的态度。就像大海,因为能容纳百川,才变得辽阔。在强者面前不卑不亢,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成长养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走得更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b></p><p class="ql-block"><b> “自己面前修那烦躁不安七十二变的心”,是与自己相处时最珍贵的“修行”。现代人的生活,总被各种压力填满: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听话、房贷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很容易就变得烦躁不安。曾家有位长辈,退休后却总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她的秘诀是每天早上练半小时太极,晚上读一会儿书,遇到烦心事时,会先深呼吸,告诉自己“别慌,慢慢来”。有一次家里水管漏水,弄得满地是水,她没有急得跳脚,而是先关掉总阀,再打电话找人维修,还笑着说:“急也没用,不如静下心来想办法。”修心从来不是要做到“无欲无求”,而是在遇到事情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被烦躁和不安牵着走。就像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会儿,杂质就会沉淀,水也会变得清澈。只有内心平和坚定,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b></p> <p class="ql-block"><b> 曾毓营公房系的这七条家训,看似讲的是“修脾气”“修孝道”“修忠诚”,实则修的是人生的“底色”。它不只是曾氏家族的“传家宝”,更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借鉴的生活智慧。从家庭到社会,从待人到修己,每一条都扎根在日常烟火里,指引着我们如何做父母、做子女、做伴侣、做朋友,如何面对弱者、强者,如何与自己相处。</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迷茫、会焦虑,但只要想起这些家训,就像找到了“定海神针”。它提醒我们,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守住内心的准则。践行这些家训,不仅能提升个人品德,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更能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更温暖。这大概就是家训最珍贵的意义——它像一条无形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让好的品德永远闪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