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圣叹,这位对世间万物都热衷于评说的苏州才子,曾批注过《三国》与《水浒》,甚至连圣贤与自己的父母都不放过他的犀利笔锋。他的才情横溢,也因此赢得了“金百批”的绰号。然而,正是这份狂放不羁,最终让他在生死关头付出了代价。</p><p class="ql-block">当抚台大人提出以对联免他死罪时,金圣叹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抚台出的上联“屋北南禅寺”虽简短却深藏玄机,方位与地名相映成趣。金圣叹在前往刑场的路上,经过“卧龙街”时苦思冥想,却始终未能对出满意的下联。直到囚车驶过“香花桥”,他才灵光一闪,对出“府东西贡桥”的下联,可谓巧妙的应对。然而,抚台大人却遗憾地告诉他,因为囚车已过香花桥,死罪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了。金圣叹听后深感懊悔,恨不能早些对出下联以挽救自己的性命。</p><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典故,将“香花桥”称为“懊恼香花桥”,意在表达那些即将伏法就刑的罪犯,在临死之前才深感追悔莫及的悲凉心境。</p> <p class="ql-block">金圣叹的千古名句包括临终绝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和中秋名对“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以及文学批评中的经典语录如“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这些句子以其深刻哲理、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成为中华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时提出:</p><p class="ql-block">“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强调友情与交流的至高快乐。</p><p class="ql-block">“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高度评价《水浒传》的文学地位。</p><p class="ql-block">“消磨傲骨惟长揖,洗发雄心在半酣”:以书法对联形式展现矛盾心境,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圣叹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金圣叹是中国白话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p><p class="ql-block">亦有士人批评他提倡《水浒传》和《西厢记》,惑乱人心。20世纪新文学运动中,文学史家都赞扬金圣叹,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但因为他攻击《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一度被学者批评为反动和“封建旧社会统治阶级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故事源于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的上任之际。彼时,苏州一带正值饥荒,街头巷尾行乞者遍布。新任县令任维初不仅不施恩惠于饥民,反而私自盗卖公粮3000多石,肆意中饱私囊。对那些交不起税的百姓,他更是施以酷刑,逼得无辜民众“鲜血淋漓,俯伏而出,不能起立”。连朝廷的探花叶方蔼,也因一文钱而遭罢官,民间戏谑之声随之四起,竟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歌谣,让人哭笑不得。</p><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去世,苏州府设灵堂以示哀悼。金圣叹与同伴们借机前往孔庙哭灵,跪请严惩任维初的贪污腐败。此举引发百姓广泛支持,众人纷纷前来声援,场面一度热烈,气氛愈发紧张。</p><p class="ql-block">然而,巡抚朱国治与任维初早已暗通款曲,不但对秀才们的呈帖不闻不问,还下令抓捕呈帖的骨干分子。朱国治更是连夜向朝廷谎报军情,诬称秀才们抗拒纳军饷,乱闹不休,震惊先帝之灵,要求“斩立决”。</p><p class="ql-block">起初,朝廷并未捕捉金圣叹,但随着事态升级,他最终也未能幸免。当时的金圣叹或许还未意识到,他将成历史的牺牲品。他曾因腰斩《水浒传》而声名显赫,未曾想命运之神却以同样的方式将他送入绝境。</p><p class="ql-block">金圣叹的死可谓不明不白,其冤屈令人心痛。鲁迅也曾感叹:“就是论事,倒是冤枉的。”在行刑前的表现更让人唏嘘不已。行刑当天,他指着狱卒送来的饭菜,幽默地说道:“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这份洒脱与幽默,令在场之人感到心疼。</p> <p class="ql-block">江苏巡抚衙门旧址原为苏州鹤山书院,明永乐年间改为衙署,明宣德五年(1430年)起成为巡抚驻地,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省建立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江苏巡抚,专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及太仓直隶州,辛亥革命后废。林则徐、海瑞等名臣曾在此执政,末任巡抚程德全于1911年在此宣布江苏独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包括大门、仪门、后堂(求鹤楼)、后楼等,原主体大堂已于1980年拆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