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史前展厅”重要文物研究(第三十二章)

<p class="ql-block">骨镰与骨匕首:大汶口文化时期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首先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该文化距今约6000-4400年,时间跨度约1500-1700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打破了当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证明了东、西地区应是两个独立文化区,刷新了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 。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泰安大汶口遗址总面积约8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和骨匕首是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两类重要骨器,前者是农业生产工具,后者则兼具工具与武器功能。大汶口87号墓出土的一件骨镰,形制已经十分成熟 。收割禾穗的工具有石刀、骨镰和蚌镰,收获的粮食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棒压碎 。骨匕首则多发现于墓葬中,如河南永城王庄遗址ⅣM8中,墓主右手持骨匕首,右臂部发现大型兽牙及獐牙,墓室中部发现石圭与经过切割的猪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将从骨镰和骨匕首的制作工艺、功能用途及其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两件文物在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手工业技术、社会生活及军事防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骨镰的制作工艺与农业生产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 骨镰的制作工艺与技术特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骨镰的制作工艺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技术水平。骨镰主要采用大型动物的骨骼为原料,如牛、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长骨 。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切割、磨制、穿孔等多个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骨骼材料,经过切割和初步修整形成骨镰的基本形状;然后进行精细的磨制,使刃部锋利,表面光滑;最后在柄部穿孔,以便安装木柄或绳索,便于握持和使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骨镰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为:扁平长条形,前端圆弧形,柄部穿孔,两端刻锯齿纹,长约28厘米左右。这种设计既考虑了使用的便利性,也兼顾了收割效率。从大汶口87号墓出土的骨镰来看,其形制已经相当成熟,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骨镰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穿孔技术尤为值得关注。大汶口文化的骨器制作中,穿孔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骨镰来看,其柄部穿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孔径较小,可能是通过管穿法制作的,即用两根骨管,掺上细砂和水,在骨材两面来回搓动对穿成孔 。这种穿孔技术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耐心,反映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 骨镰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主要收割工具,直接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辅以狩猎和捕鱼业 。在三里河遗址的一个窖穴中,曾发现1立方米的碳化粟,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产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收割效率,使得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为部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与石刀相比,骨镰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弹性,不易折断,更适合长时间的收割作业。同时,骨镰的弧形设计也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减轻了使用者的疲劳感,提高了劳动效率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大量出土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在大汶口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骨镰,表明农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骨镰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动物骨骼资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畜牧业的发展状况,为骨器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3 骨镰与农耕技术成熟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使用与当时农耕技术的成熟度密切相关。大汶口文化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农作物有粟、黍、稻等 。从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发现,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普通人的饮食以粟、黍等C4植物为主,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使用方式反映了当时的收割技术。大汶口文化骨镰主要用于收割禾穗,收割的粮食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棒压碎 。这种收割方式与现代的收割方式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的农耕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同时,骨镰的形制设计也考虑到了收割的效率和质量,如弧形刃部的设计有利于割断谷物的茎秆,减少籽粒的损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使用还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大量骨镰的出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组织性,可能存在集体劳动或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 。同时,骨镰在墓葬中的随葬情况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可能作为财富或身份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三、骨匕首的制作工艺与多功能用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1 骨匕首的制作工艺与技术特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骨匕首的制作工艺同样体现了当时较高的技术水平。骨匕首主要采用大型动物的骨骼为原料,如牛、鹿等大型哺乳动物的长骨或肋骨 。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切割、磨制、雕刻等多个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骨骼材料,经过切割和初步修整形成骨匕首的基本形状;然后进行精细的磨制,使刃部锋利,表面光滑;最后根据需要进行雕刻或装饰,增加美观性或象征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汶口文化骨匕首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为:器身弯曲作镰形,环形把,长约18厘米左右。这种设计既考虑了使用的便利性,也兼顾了攻击和防御的功能。从河南永城王庄遗址ⅣM8出土的骨匕首来看,其制作工艺相当精细,刃部锋利,表面光滑,反映了当时骨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的把柄窟窿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把柄窟窿通常位于骨匕首的柄部,用于安装木柄或绳索,便于握持和使用 。把柄窟窿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孔径较小,可能是通过管穿法制作的,即用两根骨管,掺上细砂和水,在骨材两面来回搓动对穿成孔 。这种穿孔技术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耐心,反映了当时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2 骨匕首在社会生活中的多种用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多种用途。首先,骨匕首是一种实用工具,可用于切割、刮削、穿刺等日常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骨匕首可以用于切割肉类、刮削兽皮、处理植物等,是一种多功能的工具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骨匕首也可能作为餐具使用。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多见匕形器(报告中常称骨匕或骨柶)与鼎、杯组合的现象。如王因遗址M2201,骨匕直接置于钵形鼎内,其功能为"饭匕",即"匕鼎食"。尚庄遗址M27,骨匕直接放于陶杯内,其功能是"醴匕",即"匕酒糟" 。这种组合表明骨匕首在当时的饮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骨匕首还可能作为装饰品或身份象征。一些制作精美的骨匕首可能被用作装饰品,佩戴在身上,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墓葬中,骨匕首多发现于规格较高的墓葬中,说明其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关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3 骨匕首的军事防御功能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也可能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作为一种尖锐的利器,骨匕首可以用于自卫或攻击,在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或家人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ⅣM8中,墓主右手持骨匕首,同时还有石圭、大型兽牙等随葬品,可能表明墓主人生前具有一定的军事身份或职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的军事功能还可以从其形制和使用方式推断。骨匕首的刃部锋利,尖端尖锐,适合穿刺和切割,是一种有效的近距离武器 。在战斗中,骨匕首可以用于刺击敌人的要害部位,造成致命伤害。同时,骨匕首轻便易携,可以随时携带,是一种理想的自卫武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骨匕首可能还在狩猎活动中发挥作用。大汶口文化时期,狩猎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骨匕首可以用于猎杀猎物、处理猎物尸体等 。在狩猎过程中,骨匕首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猎人捕获和处理猎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4 把柄窟窿的多功能用途探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把柄窟窿的设计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把柄窟窿用于安装木柄,增强握持的舒适性和稳定性。通过把柄窟窿,可以将骨匕首的骨柄与木柄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使使用者能够更有效地控制骨匕首的使用方向和力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把柄窟窿可能用于穿绳悬挂,便于携带和存放。通过把柄窟窿,可以将骨匕首用绳索穿起来,悬挂在腰间或其他部位,便于随时取用 。这种设计也有助于保护骨匕首的刃部,避免在携带过程中受到损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把柄窟窿还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一些骨匕首上,把柄窟窿可能被设计成特定的形状或位置,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或宗教含义 。例如,把柄窟窿可能象征着某种神灵或祖先的眼睛,具有保护或祝福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骨镰与骨匕首的考古学价值与综合研究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1 骨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和骨匕首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骨器,反映了当时骨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传承关系。大汶口文化的骨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选材、切割、磨制、穿孔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技术传承来看,大汶口文化的骨器制作技术可能继承了更早的北辛文化传统,同时也为后来的龙山文化奠定了基础 。大汶口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山东龙山文化是一支有独立来源的文化,从而打破了当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器制作技术的发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细化。大汶口文化时期,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骨镰和骨匕首的制作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经验,可能由专业的工匠负责制作,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2 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和骨匕首的出土,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骨镰作为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农业在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大汶口文化以农业经济为主,种植适合黄河流域的耐旱作物粟,饲养业比较发达,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动物,渔猎经济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的大量出土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收割禾穗的工具有石刀、骨镰和蚌镰,收获的粮食在石磨盘上用石磨棒压碎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表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支持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在墓葬中的分布情况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等级制度。在大汶口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悬殊,质量优劣差别大,有的墓空无一物;有的多达180多件,而且品种复杂,制作精致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ⅣM8中,墓主右手持骨匕首,同时还有玉钺、大型兽牙等随葬品,表明墓主人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特殊的身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3 社会生活与军事防御的实证研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和骨匕首的出土,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军事防御提供了实证材料。骨镰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直接参与了当时人们的生产活动,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节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匕首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安全需求。作为一种多功能工具,骨匕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于切割、刮削、穿刺等活动,同时也可以作为自卫武器,保障人们的安全 。河南永城王庄遗址ⅣM8中,墓主右手持骨匕首,可能表明墓主人生前经常使用这种工具,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身份或职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骨匕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或战争。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和资源竞争的增加,部落之间的冲突可能日益频繁,因此需要相应的防御和进攻工具 。骨匕首作为一种轻便实用的武器,可能在这些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4 大汶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镰和骨匕首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大汶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广泛,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 。这种广泛的分布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骨器制作技术来看,大汶口文化的骨器制作技术可能受到了来自其他地区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骨镰和骨匕首的形制和制作工艺,可能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明这些文化之间可能存在技术交流或人员往来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随葬品的分布来看,骨镰和骨匕首在不同地区的墓葬中的出现情况,也反映了大汶口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骨匕首,可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的扩张和影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文通过对大汶口文化骨镰和骨匕首的制作工艺、功能用途及其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骨镰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其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包括选材、切割、磨制、穿孔等多个环节。骨镰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收割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农耕技术的成熟度。骨镰的形制设计和使用方式表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支持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骨匕首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多功能工具,其制作工艺同样体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骨匕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种用途,包括日常工具、餐具、自卫武器等。把柄窟窿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握持的舒适性和稳定性,还便于携带和存放,可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骨匕首的存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可能与社会分化和等级制度有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后,骨镰和骨匕首作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骨器,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和综合研究意义。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骨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传承关系,还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社会生活和军事防御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对骨镰和骨匕首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大汶口文化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历程,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线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