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齐善鸿李醉应邀杭州论道

西安老子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著名文化学者齐善鸿李醉应邀杭州论道</b></p><p class="ql-block">著名文化学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span>开大学教授齐善鸿,西安老子学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长李醉</span>应邀杭州开元曼居开坛论道,共话秦翌文化之道。</p> <p class="ql-block">齐善鸿先生、李醉先生在开幕式上。</p> <p class="ql-block">齐善鸿,南开大学教授,教育部直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李醉,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茂陵博物馆名誉馆员,西安第三届唐诗节总顾问,西安老子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朱荟伦先生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齐善鸿先生。</p> <p class="ql-block">李醉先生。</p> <p class="ql-block">共启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齐善鸿先生在论坛上授课。</p> <p class="ql-block">李醉先生在论坛上授课。</p> <p class="ql-block">齐善鸿先生分享《道德经》的收获:</p><p class="ql-block">第一,突破了自满与傲慢。</p><p class="ql-block">第二,把嘴巴上的功夫用在做事上。</p><p class="ql-block">第三,摆脱魔鬼般的冲动。</p><p class="ql-block">第四,摆脱自私自贱的魔咒。</p><p class="ql-block">第五,超越与低层次人的无效恶争。</p><p class="ql-block">第六,升级自己的人生模式。</p> <p class="ql-block">李醉先生分享道德经之美。对于哲学十分推崇的德国,比起孔子的儒家文化,他们更看重老子,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为誉为群经之首。生命原本就是一场探险,我们自出生之日起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之情,于是慢慢的成长学习,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总想要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是因为我们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除了感官上的需求之外同时还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所以在欲望的驱使之下,也渐渐的让我们来到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时代,虽然我们在不断的追求欲望在获得满足,可是当外界欲望获得满足的时候,渐渐的发现内心变得越来越空虚。</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外我,一个是本我。欲望只是满足了外我,而本我就像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孩子,他急需要安全感。当你忽视了本我存在之后,所以快乐也就渐行渐远了。</p> <p class="ql-block">李醉先生分享《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守弱守柔。反者道之动,大成、大盈、大直、大巧,都是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后,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再到“谷神不 死”、“用之不勤”,进而说明天地与万物的生命所以自然而长生的道理。深入浅出的对“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予以阐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齐善鸿先生授课现场</b></p><p class="ql-block">世界万物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万事万物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狡兔死而走狗烹,飞鸟尽而良弓藏”,当事件万物达到阴阳调和,维持平衡之后,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寻求共同的发展,实际上这与我们国家追求的科学发展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李醉先生授课现场</b></p><p class="ql-block">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只有遵道才能够长久。老子告诉我们,大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人生在世,不光要活得精彩,还要能够走得安心。这就要求我们约束自己,“依道而行”。当你看得很全面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天才是最公正的。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其实,天就是道的代表。老子专门从天道出发,来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p> <p class="ql-block">什么里道?什么叫灵魂,灵魂就是道,就是我们自己的良心。</p><p class="ql-block">你的灵魂跟你的躯体能不能融为一体,彼此不分开?换句话说,就是你的身体会不会听从良心的话?如果不听良心的话,人就会走上偏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本来是很有良心的,可是被外界一引诱,良心马上就不见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修正自己,才要把走上偏道的自己拉回正道。老子讲“杜外以养中”,是我们修养自己最好的一个基本功夫。</p> <p class="ql-block">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是的,不管你是达官显贵亦或是普通人,最好都要读一读《道德经》,它是东方智慧“红宝书”,是中国古代思想“半壁江山”。</p> <p class="ql-block">人生慌慌张张,忙忙碌碌,我们总是在不停的奔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光彩,而实际上你越是奔跑,阻力越大,你越想要得到,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世间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的完完整整的属于我们,因此调整心态,从不断的追逐到与生活和解,这才是真正的活出境界。</p> <p class="ql-block">人世间痛苦和纷争的根源在哪里?老子归结到“知”。“知”是人类所特有的禀赋,只有人才有认知能力,老子将“知”分为三个层面——区分、避难和启明(悟道)。</p><p class="ql-block">“知”的第一层作用是区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当我们对美丑等一系列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和区分后,就会激发我们内心的欲望,去获取自己认为好的,美的,难得的东西,如果欲望得不到控制,就会引发争夺,进而引发冲突或争斗。</p> <p class="ql-block">老子不希望我们把“知”停留在区分上,这样容易引发欲望,造成无休止的纷争,会让老百姓更加苦不堪言。但欲望是难以消除的,我们如何正确控制和引导欲望呢?这就需要上升到老子对“知”的第二个层面——避难。“知止可以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这是很直接的将如何避难方法告诉众人。</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追名逐利之间,总是会因为获得了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人甚至于会因此而滋生了骄奢淫逸的态度,看不起周围的比自己弱小的人。</p><p class="ql-block">而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这世间孤独的个体,一个人来一个走,带不走一块砖,带不走一片树叶。人们喜欢大海是因为它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纳一切不和谐的声音。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对世界万物有怜悯,有感恩。</p> <p class="ql-block">趋利避害,避开灾难,这是人之常情,但还没超越欲望的范畴,老子希望人们最终把“知”提升到第三个层面——启明,“知常曰名”,了解常理叫做启明。“自知者明”,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启明。“我是谁?我从哪来?又将到哪去?”这样的哲学追问,从未止息,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也从未止步。真正了解自己,也就等同于佛家的“明心见性”,成为一名真正的觉悟者。</p> <p class="ql-block">从时代背景看,老子处在春秋末期,战乱不止,史称“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各诸侯国之间恩怨重重,老子发现“和大怨,必有余怨”,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会有余留的怨恨,要想彻底消解怨恨,就得“以德报怨”,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用一种过度去化解另一种过度,最终实现中和的效果。“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困难,以致最后毫无困难。事实上,难易都是相对的,对有准备的人来说,难事也会变的容易。我们要始终以一种“戒慎恐惧”的心态,去面对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不要轻视问题和困难,难易会因我们的心态不同而改变。</p> <p class="ql-block">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它也是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人类信仰的天空和大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