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楚辞

邮海舟

<p class="ql-block">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不仅对我国文学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更是将屈原的求索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了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血脉之中,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上下求索之路的精神典范。</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纪25 4-1屈原;1994-9 4-4屈原</font></h5> <p class="ql-block">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重要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p><p class="ql-block">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邮票:2018-15 屈原</p><p class="ql-block"> 手绘老师:邮票设计师李云中。邮票发行首日实寄,盖实寄邮局日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邮票:2018-15 屈原型张</p><p class="ql-block"> 手绘老师:北京 张颖。原地首日实寄,新邮机戳补资,原地邮局日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新邮首日,原地实寄。书法:山东 云起</font></p> <p class="ql-block">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出自《离骚》,大意为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也不后悔。画面中人物身着一袭红衣,迎风前行,艺术化地表现了诗人在诽谤放逐中的自守、理想破灭时的自持,其中包含着他对高洁美德的坚守,更体现着诗人不屈不挠、纵死不悔的信念和决心。</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 <p class="ql-block">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自《离骚》,大意为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画面中云雾和光线巧妙结合,充满神奇与浪漫的色彩,描绘了诗人执着不懈的进取精神。</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 <p class="ql-block">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 出自《九歌·国殇》,大意为那些为国献身的将士们,不仅具有勇于冲锋陷阵的气概,更具有誓死不屈的精神。画面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要色彩,呼应楚国漆器多用黑红二色搭配,狼烟蔽日、相互扶持,表现了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 <p class="ql-block">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出自《天问》,大意为远古开始的情形,是谁把它传给后代?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考察出来?画面以深蓝紫色为主色调,展现出深沉而神秘的视觉效果,寓意对天地人生、自然生命的探索永无止境,表现出诗人追求真理、不懈追求理想的探索精神。</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 <p class="ql-block">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出自《九章·橘颂》,大意为橘啊,你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下来就适应这方水土。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托物言志,以橘树象征眷恋故土、忠于祖国、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感。</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 <p class="ql-block">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出自《九辩》,大意为独立耿直不随波逐流啊,愿缅怀前代圣人的遗教。画面中松柏长青傲骨铮铮、独立耿直不随波逐流,高山仰止追慕先人,表达了对先贤的尊崇。</p> 新邮首日,盖原地邮局戳。书法老师:山东 云起;绘画老师:上海 马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