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为炬舞为刃,青春献礼新中国——商丘市第十六中学参加商丘市经典诵读展演纪实

商丘市第十六中学

<p class="ql-block">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红色的光影渐次熄灭,舞台上定格的不仅是展演的尾声,更是一群少年用初心与汗水书写的成长答卷。从案头的脚本到市级的舞台,《征途与归途》的每一步,都藏着经典与青春的碰撞,藏着使命与传承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初启:在文字里铺就征途</p><p class="ql-block"> “节目要让观众看见历史的厚度,更要听见少年的心声。”筹备之初,我们便以“征途”与“归途”为双轴,在典籍中寻找跨越时空的共鸣。古诗词是征途的序章。我们筛选出藏着家国愁绪的诗行,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凉,到“但使龙城飞将在”的豪情,让学生在平仄韵律中触摸古人的家国情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坚毅,让先辈们的足迹变得可感可知。而舞蹈与武术的融入,则是为文字注入筋骨——刀剑起落间是战争的凛冽,裙裾翩跹中是对和平的期盼,每一个动作都在诠释“征途”的艰辛与“归途”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  磨砺:在汗水中淬火成钢</p><p class="ql-block"> 排练室的灯光,见证了最动人的成长。为了让吟唱更具古韵,学生们反复打磨气息,从吐字归音到情感递进,哪怕一个音符的偏差都要重来;诵读毛泽东诗词时,他们从历史细节里找到激昂语调的源头;舞蹈排练中,为了呈现战争场景的沉重与和平时刻的舒展,她们对着镜子调整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让肢体与情感精准共鸣。老师与学生并肩作战,从服装搭配到节奏卡点,从情绪调度到舞台走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只为让“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渴望”在舞台上真实流淌。</p> <p class="ql-block">  绽放:在舞台上抵达归途</p><p class="ql-block"> 展演当天,聚光灯照亮舞台的瞬间,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应。古诗词吟唱缓缓响起,少年的身影与悠扬的旋律交织,勾勒出千年不变的家国牵挂;当诵读声震彻全场,武术演员的刀剑寒光乍现,舞蹈演员的裙摆如硝烟漫卷,战争的凝重让空气都沉静下来。最终,红色歌曲的旋律渐起,灯光由冷转暖,所有演员并肩而立,歌声里满是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热爱,那一刻,“归途”的意义愈发清晰——所谓归途,正是先辈用热血守护的家园,是我们此刻拥有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掌声响起时,孩子们眼中的光比聚光灯更亮。这趟《征途与归途》的旅程,早已超越了展演本身:他们在经典中读懂了历史,在磨砺中学会了坚持,更在共情中厚植了家国情怀。 当青春遇见经典,当传承融入舞台,每一滴汗水都将成为成长的勋章。而那些刻进心底的诗行与旋律,终将化作他们未来路上的光,照亮更多“征途”与“归途”。</p> <p class="ql-block">撰稿:胡楠</p><p class="ql-block">校对:李顺</p><p class="ql-block">审核:张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