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话说三江,金沙江,岷江,长江。在宜宾汇合东流!</p>
<p class="ql-block">三江之水,自高山奔涌而下,一路穿峡越谷,终在宜宾城下握手言欢。那一刻,不是简单的交汇,而是大地血脉的贯通,是千年文明的汇流。我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听见江水低语,讲述着从雪域高原到江南水乡的漫长旅程。金沙江的野性,岷江的温润,长江的浩荡,在此融为一体,向东,向海,向无尽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三江汇”三个金光大字悬于木楼之上,匾额古朴,雕花细腻,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这段水脉的秘语。风拂过檐角,铃声轻响,仿佛在回应江流的节奏。这里没有喧嚣的碑文,却有最深的铭记——不是刻在石上,是刻在每一滴奔腾的水里,刻在两岸人家炊烟升起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酒瓶静立,红釉如血,金龙盘绕瓶身,似要腾空而起。它不只是一坛酒,更像一封写给长江的家书。五粮液·九龙坛,名字里藏着江河的魂——龙行天下,坛承千年。这酒,是用三江之水酿的,一开坛,便是岷江的清、金沙的烈、长江的醇,全在鼻尖荡开。我仿佛看见酿酒人俯身于窖池边,听曲香在空气中低语,那是时间与水脉共同发酵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幅大字赫然入目:“大国浓香 千年传承”。先秦的酒礼,唐宋的诗酒风流,元明的酿造技艺,像一坛坛老酒,在岁月里慢慢陈化。这浓香,不只是气味,是长江流域的生活方式,是沿江人家灶台边的温热,是节庆时举杯的笑语。千年未断的,不只是江流,还有这一口入喉的绵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当兵的人李端新</p><p class="ql-block">字画诗歌摄影艺术爱好者</p><p class="ql-block">望着万物复苏可爱生情真美好</p><p class="ql-block">静思安然若素,静心思源长远,静下心来自然,静音质感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江宜宾号”泊在江边,船身洁白,写着“大国浓香”四个字,像一句骄傲的宣言。甲板空着,等风,等客,等下一段航程。对岸桥影横斜,绿树成行,自行车静静停靠,仿佛在说:再宏大的江流,也终将融入日常的烟火。这船,不只是游江的工具,是流动的客厅,载着人们去看三江如何牵手,如何启程。</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着“宜都”,红印如血,字迹斑驳。西汉建元六年,距今两千多年,航运距离1087公里——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坐标,是古人用脚步与舟楫丈量出的文明刻度。我伸手轻抚石面,风化的痕迹像皱纹,记录着江河的年轮。这碑,是长江的驿站,也是酒香西行的起点。当年的商船,是否也载着陶坛,顺流而下,把宜宾的浓香,悄悄送往远方?</p> <p class="ql-block">“岳阳”二字赫然入目,周敬王五十年,距宜宾1510公里。一块碑,便是一段水路的信使,它不说故事,却让千里之外的江风,在此刻吹到了我的脸上。我闭眼,仿佛闻到江畔酒肆的香气——那应是三江水酿的酒,顺着河道,一路漂来,浸润了楚地的夜话与诗篇。</p> <p class="ql-block">“九江”,秦代始建,距宜宾2011公里。江水一路东去,每一块石碑都像驿站,标记着文明的延伸。它们静静立着,不争不响,却比任何高楼都更接近永恒。而酒香,也如这江流,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歇。九江的码头上,是否也曾有商贾举杯,说一句:“此酒,来自上游三江口”?</p> <p class="ql-block">“芜湖”,汉武帝元封二年,距宜宾2379公里。碑石风化,字迹却清晰。我忽然明白,江河的伟大,不在于它流得多快,而在于它流得多远,带得多深。一座城的名字,一段历史的起点,都被它轻轻托起,送往下游。而酒,正是这流动文明的魂——它不喧哗,却让每一座城,在杯盏间记住了一条江。</p> <p class="ql-block">“南京”,公元前472年,距宜宾2475公里。数字越走越远,我的心也跟着东移。从三江口出发,一路顺着碑文看去,仿佛在翻阅一部流动的史书。每一页,都写着“从此处,通江达海”。而酒香,是这史书的墨香,是字里行间的呼吸。李白曾在此醉卧,是否也饮过一壶来自上游的浓香?</p> <p class="ql-block">“无锡”,西汉建县,距宜宾2679公里。江水渐行渐宽,城市渐次繁盛。这些石碑,像大地的脉搏点,标记着长江如何滋养出江南的富庶与文雅。而酒,是这富庶的滋味,是文人案头的灵感,是市井巷陌的温情。三江的水,流到此处,已化作太湖的烟雨,却仍带着宜宾的烈性,在杯中轻轻荡漾。</p> <p class="ql-block">“上海”,唐天宝十年,距宜宾2867公里。最后一块碑,最远的一站。江面已如海般开阔,风里有了咸味。我知道,再往前,就是入海口了。三江的故事,始于高山,终于大海,而这一路的碑文,是它留给人间的回音。而酒香,也随江入海,漂向更远的远方——或许某天,异国的餐桌上,也会有人举起一杯五粮液,说:“这味道,来自中国长江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诗酒趁年华”几个字挂在屋檐下,红灯笼映着玻璃门上的“岷江小外滩”。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杯,像江水与城市的对话。我走进去,点一壶茶,听江声,也听人声。原来,三江入海的故事,不只是地理的行程,更是生活的延续——我们在江边饮酒,在江上行船,在江畔建城,然后,把日子过成一首流动的诗。</p> <p class="ql-block">走进冠英古街,石墙高耸,写着“冠英古街”四个大字。路灯昏黄,照着青石板路,两旁是老屋,屋檐翘起,像在向天空诉说往事。一家咖啡馆亮着灯,门口摆着花。我忽然笑了——古人在此听江,今人在此喝咖啡,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我们依然愿意在这条江边,停下脚步,感受时光。</p> <p class="ql-block">池塘边的凉亭静立,木柱上刻着字,亭中无人,却仿佛坐满了故事。几人沿小径散步,脚步轻缓。我坐在亭中,听风过树梢,看水映天光。三江之水,终将远去,但在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它都留下了温柔的痕迹——在碑上,在街上,在亭中,在人心。</p>
<p class="ql-block">江流不息,人亦不止。从宜宾出发,向海而行,我们都是三江的孩子,带着它的记忆,走向更远的远方。而那一坛酒,不只是饮品,是江的魂,是岁月的信,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我们回望故乡的香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