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一剪梅</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18091189</p><p class="ql-block"> 图片及视频:姐弟俩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家是什么?是炊烟袅袅,是月圆人聚。国是什么?是山河万里,是盛世欢歌。当中秋的团圆与国庆的欢庆在时光里交汇,家与国便撞了个满怀,酿成了我们心底最深沉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2025年的秋日,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这份情怀在桂香馥郁武昌湾,找到了他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9月28日,家族群里的传来消息,武昌湾9月28日至9月30日试运行。 这消息像节日的请柬,引我们前行—姐弟相约, 同游武昌湾。 </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9日早上6点多起床,简单拾掇了一下,我和老伴漫步在喜庆的晨光里,前往离家1.2公里的武昌湾 。秋日的晨光被薄云滤去了灼热,只留下满世界的清朗。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桂花的甜香。这1.2公里路,走的不仅是地理距离,更是一段通往家族记忆与节日现场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该图片来自网络,至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行至沿江大道平湖门的黄花叽闸口,准备下坡沿江边走过去,可被告之,因涨水,从前面闸口进到武昌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阴天,手机拍的照片较暗,凑合着用吧。</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至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p> <p class="ql-block"> 人行道旁,成排的桂花树正无声地盛放。那馥郁的甜香仿佛将空气都浸得甜腻了,从树旁走过,整个人被这无形的芬芳温柔地包裹,身心都醉倒在秋日的馈赠里。</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约三十多米,“武昌湾1956”几个鲜红的立体字,在鲜花绿草间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从家里漫步过来,约二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人头攒动,原以为我们算早的,却早有更多人在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打太极的大爷大妈们动作舒缓。</p> <p class="ql-block"> 相互搀扶着的耄耋老人,步履从容。</p> <p class="ql-block"> 精心打扮的姑娘们在寻找最佳角度拍照,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雕像广场是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雕像建于2003年,高5.18米、重7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畅游长江后潇洒致意的风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们与弟弟、弟媳约了在毛主席雕像广场会合。</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位热心的路人为我们拍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的诗词文化墙上,镌刻着《水调歌头·游泳》等手迹。老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一句认真朗诵。</p> <p class="ql-block"> 弟弟指着雕像正对面,如今名为“武汉长江天地”的地方,声音里带着不易觉查的颤抖:“这里,曾经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原武昌造船厂第五分厂。”那一刻,个人的记忆、国家历史与节日的喜庆,三重情感悄然重叠。</p><p class="ql-block"> 他的青春曾在这里燃烧--将最美好的年华熔铸进一艘艘守护海疆的舰艇。这并非一份普通的工作,这是用技艺报效祖国的无声誓言。</p><p class="ql-block"> 武昌造船厂(原名武昌机厂),始建于1934年,曾拥有500亩厂区,1300米江岸线。为响应武汉市“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号召,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这座老厂于2019年开始整体搬迁到双柳,更名为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时代浪潮奔湧,这里的故事换了续章。</p> <p class="ql-block"> 弟弟执意在他曾经的五分厂处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弟弟回忆起2016年7月1日,作为五分厂合唱团队员,在武船合唱比赛后,全体参赛人员在此留影。“唱的歌曲就是《我和我的祖国》”,他眼神闪亮,“排练和演出的情景,至今想起仍觉振奋!”这时,景区的广播里再次响起这首熟悉的旋律,与《保卫黄河》的雄壮,与景区飘杨的五星红旗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家国同庆的动人画卷。</p> <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天就是国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景区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将节日氛围烘托得格外热烈。</p><p class="ql-block"> 十月一日,景区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码头处的老电线杆,仍像往昔那样屹立着。</p> <p class="ql-block"> 系船柱因江水上涨,快被淹没,静默地诉说着与长江的厮守。</p> <p class="ql-block"> 老伴和弟弟这两位老武船人,如今成了我们专属的向导,他们指着每一个曾经的坐标:毛主席曾挥手的塔吊、送无数舰船下水的码头……这些冰冷的工业遣存,因他们的讲述而重新变得温热。它们是一个国家筚路蓝缕到繁荣富强的见证,也像是在这双节同庆的日子里,默默陈列出的最厚重的“贺礼”。</p> <p class="ql-block"> 他们又指向江中间的橘红色的基座,“这里是原来的二码头,36吨吊车的基座。多少潜艇、军舰从这里下水,驶向大海啊!”如今,它已改造为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 1956年到1966年,毛主席十四次畅游长江,都是从这个二码头下水的。1956年那次畅游后不久,他便写下不朽名篇《水调歌头.游泳》。 </p><p class="ql-block"> 水调歌头·游泳</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 class="ql-block">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p> <p class="ql-block"> 这里,承载着武船人太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1956年毛主席第一次畅游长江,这片全新的景点命名为:“武昌湾1956”。 园区内“1956”的字样随处可见, 成为一段伟大历史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 烈女渡,因江水涨势,通往它的坡道,封闭禁行。待水退了,再来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 烈女渡原是武昌文昌门一无名古渡口,公元1703年,有马姓女子因不堪其继父的骚扰,在此投江自尽,邻里哀之,在江堤上为她建了烈女祠,此渡口也命名为烈女渡。</p><p class="ql-block"> 康熙61年,即1722年,潘仍在武昌上任,在此提字烈女渡,并把此字刻在江堤的石头上。历经300多年江水激流冲刷,仍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来武昌畅游长江时,曾提起烈女渡。毛主席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该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观江吧台小憩。江风轻拂,波光粼粼,货轮如移动的积木,缓缓划开绸缎般的水面。视线掠过江心,三座大桥在氤氲水汽中次第展开——最远处白沙洲大桥如银弦轻悬,中间杨泗港大桥巍然矗立,近处鹦鹉洲大桥的橘红格外耀眼,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桥梁画卷。</p><p class="ql-block"> 桥上车流如织,对岸林立的高楼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人们边观景,边寻最佳角度拍风景,老人们靠在栏杆边闲话家常。每个驻足的身影都沐浴在温暖的晨光里,江风送来断续的谈笑,此刻的江城,正以它最动人的方式舒展着新时代的祥和图景。</p><p class="ql-block">脚下这片土地的转型,正是“国泰”方能“民安”,“国强”终至“民富”最生动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武昌湾1956公园,在长江大桥与鹦鹉洲大桥之间,南起临江大道、张之洞路交汇处,北至解放闸(巡司河口),全长约1.1公里,面积5.6万平方米, 是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两江四岸”景观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 </p> <p class="ql-block"> 露天剧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排健身器材</p> <p class="ql-block"> 荡秋千</p> <p class="ql-block"> 擂沙包</p> <p class="ql-block"> 潜艇乐园。孩子们可在此玩耍。</p> <p class="ql-block"> 兄弟俩一路走,一路指认,一路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以前的……”</p><p class="ql-block"> “那里是以前的……”</p><p class="ql-block"> 说不完,道不尽。那些我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背后,是他们用整个职业生涯书写的、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在这个团圆与欢庆交织的日子里,这样的回忆,本身就是对家国最深情的告白。</p><p class="ql-block"> 走到解放闸,已是上午九点十分。这1.1公里路,走了近两小时。因为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脉络上,每一眼,都看见家与国的交融,都感受着节日的欢欣。</p> <p class="ql-block"> 临别时,弟弟望着昔日的船坞轻声的说:“厂子搬走了,但这里变成了公园,逢年过节,大家都来逛逛,挺好。”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家国情怀在最具体的节日里展现出的真谛—所有个人的奉献与时代的变迁,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归宿:让千万个普通家庭能在每一个花好月圆、国泰民安的日子里,享有这平凡而真切的幸福。双节同庆,庆的是国之大运,也是家之小暖;是历史的辉煌成就,也是此刻的岁月静好。这,便是家与国在佳节时分,最深情的相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