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徐明岐</div>【Tea Fragrance Enthralls · Pinnacle of Aesthetics】‖——An Analysis of the "Yongzheng Imperial-Made" Cloisonné Enamel Gilt "Tea-Ode Poems" Emperor's Red Petal-Rimmed Washe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y Xu Mingqi</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御制”珐琅彩描金“咏茶诗”笔洗</h5> 该洗长15.3洗厘米、宽10.2厘米、高2.5厘米、条状足距6厘米,重247克。 <br> 长方形、大倭角、立口、花式洗,通体以皇上红(珐琅黄彩与珐琅胭脂红彩)绘多层缠枝花卉装饰、几乎不露色地,平底、露四条色胎长卧足、正中书蓝料彩双方栏“雍正御制”四字楷书款、款字周围置四颗微形支钉痕迹。<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帝戎装像</h5> 此件笔洗中心部位的咏茶诗文为:<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佳茗头网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浇诗必月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炉添活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铫沸惊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鱼蟹眼徐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旗枪影细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瓯清与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盎避轻寒。</div> ……雍正丁巳春,月之中澣御制”。两颗朱红方章分别为“雍”、“正”二字。<br> 这首咏茶诗为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于雍正五年(丁巳年,1737年)初春(小春指农历十月,中澣即中旬)所作,全诗以典雅笔触描绘了烹茶品茗的雅趣,展现了清代宫廷茶文化的精致与雍正本人对茶事的审美追求。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御制”珐琅彩描金“咏茶诗”笔洗</h5> 诗文解析:<br><h1><b>1. “佳茗头网贡,浇诗必月团。”</b></h1> · “佳茗头网贡”:指上好的新茶(头网茶)作为贡品进献宫廷。“头网”可能喻指早春首批采摘的珍稀茶叶。<br> · “浇诗必月团”:”浇诗”化用唐代“浇书”典故(苏轼“聊将浇书”指以茶助文思),此处意为以茶激发诗兴;“月团”是唐宋时期对团茶的美称(形如圆月),此处指代顶级茶饼。<br> 隐含帝王气质:唯有“月团”级别的贡茶才配用于御制诗的创作,彰显皇家用茶的极致讲究。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图</h5> <h1><b>2. “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b></h1> · “竹炉添活火”:竹制茶炉中添上旺盛的炭火(“活火”指火苗跃动的旺火,源自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br> · “石铫沸惊湍”:石铫(陶制或石制煮水器)中泉水沸腾如急流(“惊湍”),形容水沸之态。<br> 烹茶细节:强调烹茶器具的古朴(竹炉、石铫)与火候的精准(活火),体现清代宫廷茶事对唐宋风雅的继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图</h5> <h1><b>3. “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b></h1> · “鱼蟹眼徐扬”:描写水沸时的气泡变化,初沸如“蟹眼”(小泡),渐沸如“鱼眼”(大泡),源自唐宋茶道术语(如蔡襄《茶录》)。<br> · “旗枪影细攒”:指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旗枪”即一芽一叶的嫩茶(芽如枪、叶如旗),水中细影簇聚。(“攒”)。<br> 视觉艺术:以动态笔触捕捉煮水、沏茶时细微的视觉美,展现茶事中的禅意与诗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图</h5> <h1><b>4. “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b></h1> · “一瓯清兴足”:饮下一盏茶,清雅之趣已令人满足(“瓯”为茶盏)。<br> · “春盎避轻寒”:茶汤如春意盎然(“春盎”),驱散微寒(“轻寒”指初春的寒意)。<br> 身心体验:茶不仅带来温暖,更以“春意”隐喻精神上的愉悦,融合生理与审美双重享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图</h5> 整体主题与艺术特色:<br> · 宫廷茶事的美学化:诗中从选茶(贡茗、月团)、器具(竹炉、石铫)、火候(活火)、煮水(惊湍、蟹眼)到品饮(清兴)全程精致刻画,反映清代宫廷对茶文化的极致追求。<br> · 雍正的文化人格:作为勤政而崇尚雅致的帝王,雍正借茶诗展现其文人趣味(如化用苏轼典故、唐宋茶术语),同时强调“贡茶”的皇家身份,融合风雅与威仪。<br> · 时空意境的营造:以“春盎避轻寒”收尾,将茶事置于初春微寒的时空背景中,凸显茶带来的生理温暖与精神春意,意境清丽而含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帝《行乐图》</h5> 历史背景注记:<br> · 雍正时期宫廷茶文化兴盛,雍正本人常参与茶事(故宫现存多件雍正朝茶器),此诗可视为其生活雅趣的实录。<br> · “月团”一词暗含对唐宋团茶传统的追慕,但清代实际以散茶为主,此处可能是雅称或特指贡茶形制。<br> 此诗不仅是一首咏茶之作,更是清代宫廷文化生活与雍正皇帝审美精神的缩影,融合了器物、自然、诗性与帝王权威的多重表达。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御制”珐琅彩描金“咏茶诗”笔洗(底部)</h5> 深度解读:定名、描金、皇上红、造型等:<br><h1> <b>1. 定名:珐琅彩描金《咏茶诗文》皇上红花口洗。</b></h1> · 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种之一。其色彩丰富、质感凝厚、画工精细,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我们眼前的这件 “雍正御制”珐琅彩皇上红笔洗正属于这一顶级品类。<br> · 描金:指在釉彩之上再用金彩描绘纹饰,极尽奢华,进一步提升了器物的华丽程度和等级。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底部四个支钉痕迹</h5> · 皇上红:是一个非常关键且专业的色彩描述。它特指一种由珐琅黄彩与珐琅胭脂红彩调和或搭配渲染出的红色调。胭脂红是一种以金为着色剂的名贵进口彩料,色泽娇艳欲滴。所谓“皇上红”,是指“黄”色与“红”色的黄金组合(它包括胭脂紫色、胭脂红色、胭脂粉红色和胭脂水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明确这种黄色和红色是专为皇帝御用或皇帝特别喜爱的色调,其等级甚高。<br> · 花口洗:指笔洗的口部呈花瓣形。结合后面的“花式洗”,说明整体造型模拟了花朵的形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四字蓝料彩方章</h5> <h1><b>2. 造型:</b></h1> · 长方形、大倭角、立口、花式洗:这是一种融合了几何形与自然形的复杂造型。主体为长方形,但四个角被处理成巨大的弧形(倭角),使造型柔和且富于变化。口部直立(立口),且边缘呈波浪起伏的花瓣形(花口)。整体称为“花式洗”,表明它是一件设计感极强的陈设兼实用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帝真容</h5> <h1><b>3. 纹饰与釉彩:</b></h1> · 通体以皇上红绘多层缠枝花纹与勾莲花纹装饰、几乎不露色地:这是最核心的装饰特点。<br> · 纹样:采用“缠枝花纹”结合“勾莲花纹”,这是一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花枝缠绕连绵不断,寓意生生不息。<br> · 布局:“多层”且“几乎不露色地”(即“满铺”),意味着纹饰极其繁密、工整,布局严谨,绘画难度极高,充分展现了宫廷造办处工匠的超凡技艺。<br> · 釉彩:使用名贵的“皇上红”珐琅彩料通体绘制,色彩绚丽、均匀、饱满,视觉效果强烈,富丽堂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边饰放大图</h5> <h1><b>4. 底部与款识:</b></h1> · 平底、露四条色胎长卧足:底部平坦,四足部未上釉,露出瓷器胎体的本色(应为细腻洁白的糯米胎,俗称“泥鳅背”)。<br> · 正中书蓝料彩双方栏“雍正御制”四字楷书款:这是其官窑身份的核心标志。<br> · 蓝料彩:珐琅彩款识均用珐琅料书写,“蓝料彩”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色泽深沉艳丽。<br> · 双方栏:款识外围有双线方框。<br> · “雍正御制”四字楷书款:字体工整、清秀、有力,是标准的雍正官窑款式。“御制”二字比“年制”等级更高,专指为皇帝本人烧造或按其旨意烧造的用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边饰放大图</h5> <h1><b>5. 工艺细节(重要鉴定点):</b></h1> · 款字周围置四颗微小支钉迹: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艺特征。在烧制这类精美瓷器时,为防止器物与匣钵粘连,会使用极细小的支钉来支撑器物。烧成后,这些支钉会在器物底部留下微小的痕迹。<br> · 对于珐琅彩等顶级官窑,工匠会精心选择支钉的位置,通常就在款识周围或其他不显眼处,有支钉痕反而是雍正时期高级珐琅彩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证明了其烧造工艺的原始状态。<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御制”珐琅彩描金“咏茶诗”笔洗外边饰</h5> 有资料表明,此篇雍正“咏茶诗”曾在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时期的宫廷内外广泛流传,且经久不衰。其中,雍正年号结束后的第一个丁巳年即1737年,因此“雍正丁巳年”实际为乾隆二年,但当时的干支纪年延续了自雍正年号结束后的次年。<br> 此外,又有直接用雍和宫及清宫内旧藏白瓷,不管是新烧还是旧藏,白瓷都具有薄、轻、潤、细、洁的特点,作为胎体使用是雍正时珐琅彩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仍保存着许多雍正白釉薄胎瓷器,其中有画好了边饰和留有开光的备用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雍正御制”珐琅彩描金“咏茶诗”笔洗</h5> <h1><b>总结:</b></h1> 今天,向大家所解析的这件 珐琅彩描金《咏茶诗文》皇上红花口洗,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雍正款官窑精品。<br> · 它融合了:<br> 皇家气派:珐琅彩、皇上红、描金、御制款。<br> · 非凡工艺:<br> 复杂的花式造型、满密工致的纹饰、名贵釉彩的运用。<br> · 文人雅趣:<br> 咏茶诗文的装饰主题。<br> · 时代特征:<br> 标准的雍正款识和典型的支钉烧工艺。<br> 这样的器物在历史上是为皇室书房量身定制的,它不仅是实用器,更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代表了清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