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

映日科技(九松画室)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之旅的第三天晚上带儿子去了夫子庙,夫子庙的飞檐翘角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庄重而灵动。我们沿着秦淮河畔缓步前行,耳边是人声与乐声交织的喧闹,眼前是灯火勾勒出的千年文脉。这座承载着儒家精神的古老庙宇,在夜晚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与今人共度一场不眠的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  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两岸连绵的灯火。游船轻摇,黄灯笼在水波中碎成一片片金光,像散落的诗行。远处墙上的金龙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仿佛正腾云而起,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  人群聚集在大成殿前,抬头仰望那块写着“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的牌匾。仿佛在与千年前的至圣先师对话。这一刻,孔子不再是课本里的名字,而是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坐标,被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用心意传承。</p> <p class="ql-block">  舞台中有人在表演节目,背景上的横幅上印着字:“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二五七六年”。原来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这不仅是庆典,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家庭聚会,每一个到来的人,都是这场文明长河中的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殿宇在夜色中巍然矗立,屋檐层层叠叠,被灯光勾勒出清晰的轮廓。游客们在台阶上缓缓移动,脚步放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文魂。我站在远处凝望,那光不只是照亮建筑,更像是在守护一种静默的力量——那是知识的尊严,是师道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下,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静静悬挂:“東南第一學”。灯光温柔地洒在字上,每一个笔画都透出历史的分量。我们驻足良久,想起古时学子千里求学,只为踏入这方殿堂。</p> <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在夜空中宛如一幅工笔画,屋顶的灯带如金线绣边,两侧巨灯笼如点睛之笔。金色的牌匾在深蓝天幕下熠熠生辉,像是从典籍中走出的一页。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旅游景点,而是一座活着的书院——它用光与影,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讲述着“文以载道”的古老信仰。</p> <p class="ql-block">  一块展板讲述着汉代学子如何通过察举、征辟走入仕途。六种途径用不同颜色标注,像一条条通往理想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牌子详细记录着太学的过往:创立于何年,教什么书,如何考试,学生来自何处。字迹清晰,叙述平实,却让我心头一震。原来早在千年前,就有了如此系统的教育制度。</p> <p class="ql-block">  一张图表清晰地展示着明清科举的流程: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每一级都需跨越重重考验。我看着那些繁复的考试内容,不禁感慨:古人求学之难,远超今日。</p> <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孔子与其他伟人的画像,下方是详尽的生平介绍。我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琅琅书声从远古传来。他们不曾见过我们,但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曾被他们的思想照亮。这或许就是“薪火相传”最真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诸子百家”四个字赫然在目,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并列呈现。我忽然觉得,中华文化的伟大,不在于独尊一家,而在于包容百家。就像今天的夫子庙,既是儒家圣地,也容纳了市井烟火、艺术光影、现代科技——它没有固守过去,而是在不断生长。</p> <p class="ql-block">儿子走在长廊里认真的观看,两侧展柜中陈列着古老的文物。他的脚步不快,眼神专注,像在寻找什么。</p> <p class="ql-block">  他伸出手,轻轻触摸墙上的文字拓片,指尖滑过古老的笔画。旁边的玻璃柜里,一件青铜器静静伫立。现代的灯光洒在他身上,也洒在千年前的器物上。古今在此刻交汇,没有隔阂,只有理解与对话。这动作虽小,却像一场无声的传承仪式。</p> <p class="ql-block">  儿子正仔细阅读展板,旁边陈列着石雕与木雕。灯光柔和,展厅安静,只有翻页声和脚步声。这样的时刻,夫子庙不再是热闹的景区,而成了思想栖息的角落。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暂时停下,与历史对话。</p> <p class="ql-block">  抬头望去,天花板上悬挂着绘有传统图案的方形灯箱,灯光温暖,色彩典雅。它们不只是照明,更像是文化的符号,无声地提醒我们:即便在现代空间里,传统依然可以美得如此自然。</p> <p class="ql-block">  一个展柜分四格,依次展示宋、元、明、清的书院发展。书籍、文献、手稿静静陈列,诉说着不同时代的教育变迁。我看着那些泛黄的纸页,仿佛听见了不同时空的读书声——它们音调不同,却都饱含对知识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  一块展板介绍书院学生的分类:正式生、附课生、外课生……原来古时的教育是这样的分类的。在夫子庙我们的参观,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