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长城砖石间寻觅——府谷之府州古城

怡然

<p class="ql-block">挥别保德,车行黄河大桥,一桥飞架东西,转瞬便抵达对岸的府谷,亲身体验了“秦晋之好”的便捷与通达。接下来的有半个月的时间,我们在陕北长城的砖石脉络间探寻历史回响,府谷,正是这场旅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在府谷,我们踏访古迹,从承载岁月沉淀的府谷府城、文风绵长的荣河书院,到禅意悠然的千佛寺,每一处都藏着这座城的过往。而后沿黄河逆流而上,晋陕大峡谷的壮阔、龙舌湾大峡谷的奇绝、尧峁湾的婉转、黄河入陕第一湾的雄浑,次第铺展在眼前。我们追寻边堡烽燧的印记,从尧峁村1号烽火台的残垣,到墙头村明长城陕西起点的碑石;从陕西长城东起第一堡皇甫川堡,到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东山堡,每一座古堡都在诉说着昔日的戍边故事……</p> <p class="ql-block">府谷,这座既有历史厚重、亦有自然磅礴城市,黄河在这里奔涌,激荡出晋陕峡谷的豪迈;长城在这里蜿蜒,镌刻下千年雄关的记忆。纵使步履匆匆,这段府谷之行的所见所感,早已成为值得永久珍藏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p><p class="ql-block">过了黄河大桥进入府谷,我们直接奔千佛洞。千佛洞,我们此行收获的第一座国保!</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城墙垛堞与危崖峭壁相映,庄严肃穆的佛像静立其间,翼然欲飞的亭子临崖而筑,山崖中段的朱红窗棂格外醒目,最下方的摩崖石刻更添古韵……这般集众美于一身的景区,实在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走到近前,我们发现摩崖石刻并不是最底层,最底层还有一幅《千年府州》浮雕,浮雕长46米,高5.5米。</p> <p class="ql-block">浮雕以府谷历史变迁为主线,共分为黄河文明、折氏戍边、康熙巡府、西口古渡、中国百强五个板块,展现了府谷这片高原厚土的沧桑巨变和勃勃生机,折射出府谷人在历史长河中不屈不挠、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看全景照片,可以看出这巨型浮雕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石雕的上面,也是千佛洞外的石壁上,有季羡林、陈忠实等众多名人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沿着陡峭的台阶上升,我们先奔南门,“河山揽胜”,不错,府州城在大南门下的半山腰上,背靠壁石,南临黄河,正是纵览府谷壮美风光的最好所在。</p> <p class="ql-block">在府谷的峭壁之间,天然岩阶交织出岁月的纹路……</p> <p class="ql-block">从善如登,我们已经看到了金色观音像在云端下静静伫立,千佛寺红色的墙壁闪耀着静谧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位于府谷县府州城大南门下的半山腰,其始凿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李逢春等重修,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您看,门前的石狮子已经风化到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现存6个洞窟与1座祖师殿,洞窟间以回廊相连。主窟千佛殿内供奉着1078尊佛像,采用木骨泥胎悬塑工艺,堪称明代悬塑艺术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古佛殿穹顶雕刻八卦莲花藻井,保存有明代彩绘残迹。走进石窟,身体所及都是冰冷的石壁,石窟内的佛像不宜拍摄,我们听到了嘹亮的“纳摩阿弥陀佛”佛音,唱诵者是一位俗家弟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拍到了一块“大明国”“重修佛洞碑记”,此碑刻于“萬曆二十四年”。</p> <p class="ql-block">府谷千佛洞外的祖师殿,建于门洞右侧的逍遥楼上,内供吕洞宾神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突兀螭头河上横,依稀唇眼洞栏闳。大千世界个中见,笑煞丹霞烧不成。”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郑居中的《千</span>佛洞》。</p><p class="ql-block">从祖师殿看悬于半山腰的千佛洞。</p> <p class="ql-block">除了千佛洞,我们拜访观音殿,终于到了金色观音的脚下。</p> <p class="ql-block">——荣和书院</p><p class="ql-block">荣和书院?我们非常惊喜,两行漂亮的牵牛花把我们引到了荣和书院的门前。这里的景点太集中了,因为我们还看到荣和书院后院高大而坚固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从牵牛花织就的穹洞里,我们能俯瞰壮观的黄河!</p> <p class="ql-block">还是从荣和书院的正门走起吧!荣河书院位于府州城大南门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其前身为义学,是专收寒门子弟就读的学校。因府谷在宋代曾被赐郡名荣河,且书院濒临黄河,故得名荣和书院。</p> <p class="ql-block">书院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进院落,呈梯级形状顺山势次第攀高,是旧时府谷培养学生应试科举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依城傍水院三陔,悦耳书声荡月台。阅尽春秋寒暑苦,荣河毓秀尽英才。”历史上,从荣河书院曾走出去多位名人,在晚清民初,走出了拔贡杨、吴乾元;走出了位居总兵的冯允中;走出了精通《周易》,有“陕西文豪”美誉的王为垣;建国前走出了府谷第一个大学生、后为榆中校长的孙如今。</p> <p class="ql-block">1926年,共产党人李维勤在书院里创建了党、团特别支部,第二年12月于此成立了中共府谷县委,从此,在中共直接领导下,南门一高进步师生和河运工人组织游行,抗捐税,攻打金、盐局,与国民党旧政权展开来了斗争,为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取得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府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参观完荣和书院,沿着古城蹬道向上,便到了府州古城的城墙上,脚下便是南城门。</p> <p class="ql-block">南城之瓮城,与主城门形成双重防线。</p> <p class="ql-block">“府州古城有一块国保碑,怎么找不到呢?”我们差不多转完了古城,鬼斧领队还惦记着这事呢。后来我们从南门出来时,终于找到了这块文保碑,原来它就在南城门外,我们当时没有看南城门的门楼的外侧。</p> <p class="ql-block">城墙虽然是新修复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点也没有沧桑感,但是还是值得走一走的,因为它的精神内核还有着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府州古城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逾1100多年,历史上曾是折家七代的镇守之地。这里是黄河入陕第一城,有“鸡鸣闻三省”之称。</p><p class="ql-block">古城周长2300多米,城墙高7.2米,面积224000平方米,是我国北方保留最完整的石头城。</p> <p class="ql-block">府州文庙——</p><p class="ql-block">我们能围着古城像一圈吗?“可以的”,鬼斧领队回答。</p><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高大的牌坊“生民未有”——“自有人类以来,未有如孔子者”‌,这不是孔庙吗!</p> <p class="ql-block">不错,正是府谷文庙,这是榆林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孔庙。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续修,1996年随府州古城整体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到访时文庙已经关闭,我们遗憾插肩而过。</p><p class="ql-block">府州文庙的文物价值:建筑群现存明代木构架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保存完整度达百分之八十五,是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府州城隍庙——</p><p class="ql-block">从文庙的牌楼又回到城墙上,又看到了城隍庙的指示。奔城隍庙途中遇见一座城楼,像古城的过街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隍庙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span>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修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后经数次维修,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1996年随府州古城整体被列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一块古碑。</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院内有二层建筑一幢,坐北向南,底层系砖石砌拱形窑三孔,上层为砖木结构。主殿供奉府州城隍,南有戏台一座。</p> <p class="ql-block">古今奇观之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离开城隍庙回到墙体,望向黄河对岸的保德,看到了保德标志性的建筑兴宝塔,尤其壮观!墙体从这里由南向东。</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古城南城墙转向东城墙,墙体已不可寻,但是我们分明看到有一座包砖建筑,类似于长城上的包砖敌台,“也许是东门楼”,我们猜测。从庄稼地边穿过,很有一点走长城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果然有一座包砖门楼,</span>正对着一片成熟的高粱地,“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又是长城情节!</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门楼,我们看到门匾已经风化得完全看不清楚,但这一定是东门了!我们还看到维修过的与原生态的墙体对比鲜明,一边是人工雕琢的工整,一边是岁月侵蚀的沧桑:书写着时光的对话,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从东门返回墙体上,这是一段保留下来的夯墙墙体,草木丛生,墙体斑驳,仿佛是时光的印记,镌刻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下的荒草掩映中我们看到了一排简易房,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口号,这一定是当年修复长城时留下的,这种指导思想不错!</p> <p class="ql-block">最近一次府州古城的维修,是2012年府州古城墙保护五期工程,修复了北门到东门300米的城墙段及北门瓮城、小西门两座城楼;2013年还对转角楼进行了修复。我们脚下的这段长城正属于当年的维修段落。</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修复一新的北门。城门上有“府州城”、“荣河郡”的匾额,展现着府谷悠久的历史!府谷在宋代被赐郡名“荣河”。</p> <p class="ql-block">府谷在五代后唐天佑八年(911年)开始称为府州,此后历经宋、金等朝代,长期以“府州”之名存在,直到元代州废,才又以“府谷县”为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回到城墙上,发现一处类似于长城马面似的建筑,然而却又在城墙的内侧,不知道是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北墙到这里戛然而止,以鬼斧领队为标的物,前方就是大沟壑, 因为沟壑、因为有太多民居,城墙停止了修复工程,府州古城墙便失去闭合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我们退回北门下了城墙,又穿城而过找西门,遇到城中钟楼。钟楼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2000年,民间集资扩建墩台,2010年经过修复后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重修后的钟楼虽然毫无古韵,但它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外观精美,体现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合了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匆匆赶往西门的路上,目光却被沿途的古迹牢牢吸引。这些静静伫立的遗存,恰似蒙尘的珍珠,即便历经时光洗礼,那份独有的风华依旧灼灼动人,直叫人震撼不已、痴迷忘返。</p> <p class="ql-block">府州西街1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府州西街1号在钟楼脚下,乍一看古朴而精致的门楼就很有光阴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门楼以青砖砌成,顶部有传统的瓦当和脊兽装饰,门楣处有精美的砖雕,刻有“善为宝”匾额,下方是拱形门洞,搭配厚重的木质大门,门上还有古朴的门钉与装饰。</p><p class="ql-block">“善为宝”出自《礼记》,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还看见了《平为福》的匾额,同样有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轻轻推门进入,更是别有洞天,我们先看到了这个福字照壁,同样精美。照壁以青砖雕刻而成,“福”字造型古朴大气,周围搭配繁复的花卉、卷草纹及暗八仙(如宝剑、玉板等)砖雕装饰,顶部还有仿木构的砖雕斗拱与瓦当,工艺精湛,细节考究。</p> <p class="ql-block">照壁后是一个青砖铺地的小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房间里有说话声音,说明里面还有人居住。我们不便打扰人家,悄悄退出,轻轻合上门环。后来听说经常有古建研究人员到这户人家进行参观研究呢!</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不经意间的一瞥,在一个胡同的尽头又发现了一个漂亮的照壁,走到近前细看,照壁上的雕刻是犀牛望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犀牛”代表“坚韧”“祥瑞”,“望月”则关联“期盼”“圆满”,整体寓意“祈福纳祥、愿景顺遂”,也暗含对家庭和睦、事业稳固的美好期许,部分地区还将其视为“镇宅辟邪”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左手有一个雕刻精致的宅门,门上的匾额是“庆有余”,也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让人感受到这一户人家也有一定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轻推朽木门,庭院荒芜一片,断壁残垣间满是无人居住的寂寥。抬头却见惊喜:门楣缠枝莲、窗棂蝙蝠纹、角落雀替瑞兽,雕花依旧精致灵动,分毫未减当年风雅。只是危房摇摇欲坠,风过檐角碎木轻晃,倒应了项羽“虞姬虞姬奈若何”的叹惋——再惊艳的美好,也难抵岁月无常。</p> <p class="ql-block">无暇太多感慨,夕阳斜坠,古城已是一片静谧,我们的寻觅之旅要加油了!您看,小西门到了!</p> <p class="ql-block">小西门很古朴,虽然2012年进行了修复,但还不错,没有太多修复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门门洞,我们看到了“西门”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问什么称为小西门呢?原来这西门确实比南门北门东门要小一些吧!</p> <p class="ql-block">小西门外有瓮城,不过已经完全被荒草掩埋,我们的目光穿过荒草的颈项看到了城外一座高大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待看过小西门时,夕阳已斜斜垂落。我们折返城中,绕至南门,最终循着原路回到千佛洞下——脚步不经意间画出闭环,心间也随之形成了小小的圆满。</p><p class="ql-block">府州古城之游虽仓促,却每一步都踏在砖石之上,实实在在丈量出它的轮廓模样。临别时,终于能带着底气骄傲地说:府州,我们真的来过!</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拜访了关帝庙,其实,关帝庙就在小西门下,但是我们没办法直接过来。</p> <p class="ql-block">可惜赶上道长外出修法,人家有没有设AB角,虽有联系电话,我们也不好麻烦人家,所以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在府州的历史上,还有一重大历史事件,就是府州的守城之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件发生于在庆历元年(1041年),</span>李元昊围攻陕西榆林府州,府州城是党项大族折氏祖居之地。时任知州折继闵早已侦知,但时任麟府路军马司管勾将领康德舆怯弱不敢战,反诬陷知州折继闵通敌。折继闵不能主动出击,只好预先修缮攻守战具,训练队伍。同时将城外蕃汉百姓收聚城中,坚壁清野,积极备战。府州城是一座石头城,面临黄河,东西为沟,更是难以攻取。城中无井,靠取黄河水为生。西夏军得知府州城的弱点后,随即切断府州城取水之路。知州折继闵与通判张旨同心协力守城,夜开水门,以官军壁两旁,保护百姓出城取水。西夏军靠切断水源的办法行不通,加紧了对府州城的围攻。西夏军围城数重,情势危急。折继闵登高誓言:“吾州与寇为世仇,城破,当甘心焉!唯以死守尔!尔曹世受国恩,宜思所以报者”。他又与张旨将府库买马的彩绸假传圣旨赏给士卒。如此,城内士气高涨,军民高呼“万岁”。夏军疑有援军到达,围攻更急。折继闵望见夏军中有一人身材魁梧,身穿红衣,跨白马,执长鞭,出入阵中,指挥战斗,他拈弓搭箭,洞穿敌将胸脯。城上欢呼雀跃,李元昊见大将折损,士气又衰,州城难攻,而宋军援军即将到达,只好撤围转攻丰州。府州保卫战只打了七日,夏军在城下损失巨大,丢弃的甲胄弓矢就有数万之多。</p> <p class="ql-block">在府谷,我们还有一个收获,我们三人小队与苏老师会面,都是热爱长城的人,只是我们总是成群结队地行走长城,苏老师常常是一个人的孤勇之旅——互相仰慕已久,惺惺相惜,今日于府州古城下,幸会幸会!</p> <p class="ql-block">府州,这座坐落于陕西最北端的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千年府州古城,见证了五代的纷争、北宋的繁华,城墙的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我们有幸与它亲切相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