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山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604246</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国庆节,在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里,衷心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山河锦绣!也祝阅者诸君家庭幸福,双节快乐!</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我们行程的第二天,六点多的礼泉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我们告别了昨晚入住的橡木大酒店,踏上了一场长达650公里的西夏文化追寻之旅。车窗外的景色从关中平原的郁郁葱葱,逐渐过渡到西北地区的苍茫辽阔,一如我们从现代都市向千年历史回溯的时空穿越。</p><p class="ql-block">车行七个多小时,我们中途顺道银川河东机场,迎接几位乘机前来的同学。当他们拖着行李箱从大厅走出时,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笑容。简单的寒暄后,我们一行人的西夏文化探索队伍更加壮大,继续向着贺兰山东麓进发。</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左右,我们终于抵达了西夏王陵景区。西夏王陵博物馆,是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它紧密依托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遗址而建,是探寻西夏王朝(1038-1227年)历史与文化的核心窗口。</p><p class="ql-block">这个曾经与宋、辽鼎立的王朝,在1227年遭遇了灭顶之灾。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在攻克银川后,对西夏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屠城,并报复性地破坏了王陵。元代修史时,只修宋、辽、金史,唯独不修西夏史,使得这个王朝更加神秘。</p><p class="ql-block">参观西夏王陵博物馆,凝视这一件件精美的展品,我不禁感慨:一个曾经融合多元文化、创造独特文字、拥有精湛工艺的文明,真的不应该从历史长河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铜牛,令人叹为观止。它身长1.2米,重188公斤,全身散发着柔和金光,屈肢而卧,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将西夏时期的高超铸造工艺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出土的陶瓷品,不仅展现了西夏王朝(1038-1227年)独特的制瓷工艺与审美,更是揭示其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在装饰工艺上,西夏陶瓷深受北宋磁州窑影响,但又发展出自身鲜明的特色。西夏陶瓷的器型设计极具实用性,紧密贴合党项族的游牧生活,体现了西夏人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瓷土资源替代金属制品的智慧 。</p> <p class="ql-block">迦陵频伽塑像(妙音鸟):人首鸟身,出土于3号陵(李元昊陵),融合佛教艺术与西夏王权象征,体现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西夏的罗汉头与泥塑佛像是西夏佛教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它们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为我们揭示了那个神秘王朝的信仰与审美。</p> <p class="ql-block">灰陶鸱吻:大型宫殿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构件,龙头鱼尾,形象威猛。出土于王陵的鸱吻体量巨大,工艺精湛,足以想见当年陵寝建筑的宏伟气势。</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字的诞生与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密切相关。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为了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为了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周边政权相抗衡,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人创制西夏文。西夏文字在外形上与汉字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是方块形,具备横、竖、撇、捺、点、折等基本笔画。西夏国灭亡后,西夏文字逐渐失传,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三号坑是西夏王陵遗址群中规模最宏大、布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寝,被考古学家推测为西夏开国皇帝景宗李元昊的陵墓“泰陵”。因其独特的价值和标志性的外观,它也成为整个西夏陵区的核心代表,被誉为“东方金字塔”。</p> <p class="ql-block">三号陵和整个西夏陵区一样,在1227年西夏灭亡时遭到了蒙古军队的严重破坏,地面建筑被焚毁,陵墓也被盗掘。此后的数百年间,它们一直静默地矗立在贺兰山下,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考古工作者重新发现并确认其身份。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和保护,西夏王陵(包括三号陵)于2025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获得了世界级的认可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站在空旷的王陵前,我不禁感叹万分:历史的岁月早已吹走了西夏陵的外貌,历史的文化却沉淀在泥堆的遗址里。西夏创造了无比的辉煌,一个王朝从此消失了,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西夏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千年前的辉煌与神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