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序章:红绸舞动,山河同庆</font></b><br> “鼓点震彻山河,红绸舞动日月。”2025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三明学院艺术楼内,一曲《红红火火大中国》拉开了垂裕祠获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周年庆的序幕。三明市邓氏七彩艺术团的舞者们身着红衣,以灵动的身姿绘就盛世图景。每一个跃动的身影,都似在诉说神州大地的蓬勃生机;每一抹鲜艳的色彩,都在勾勒大中国红红火火的辉煌篇章。<br> <b><font color="#ed2308"> 一、荆山叠翠,文脉昭彰</font></b><br> “荆山叠翠,文脉昭彰。”男主持的声音浑厚如钟磬,叩响岁月的门扉。当悬山飞檐托起熹微晨光,当北宋石虎唤醒千年晨雾,三明学院正以满庭竹韵迎接八方宗亲。这里是邓氏先祖播撒文明的桑梓故园——荆东村古称“归仁里”,曾获宋人罗裳“真龙骨脉属沙阳”的赞誉,是“忠孝勤俭”家训扎根的精神沃土,更是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文化盛典现场。<br> “巽风送暖,八音和鸣。”女主持的语调温婉如溪水,流淌过光阴的长河。脚下的半月池仍映着三十九位进士的衣冠剪影,手边的石牌坊还刻着“耕读传家”的永恒箴言,厅堂花格门上的《八音诗》则默默诉说着八房子孙枝繁叶茂的传奇。今天,邓氏后裔从各地踏歌而来,带着固始衍脉的基因密码,带着海风与泥土的芬芳,共赴这场文明之约。<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国歌激昂,血脉相融</b></p><p class="ql-block"> “国有礼则兴,族有魂则旺。”随着男主持庄重的手势,全场灯光转肃,国歌前奏响起。全体起立,激昂的旋律与垂裕祠的飞檐共舞长空,爱国的赤诚与家族的血脉相融千古。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余下对国家的深情与对家族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国歌毕,《邓氏会歌》接踵而至,杨枝荣、余月英的男女声二重唱《欢聚一堂》更将气氛推向高潮。《邓氏会歌》的旋律里,藏着“荆山八音”的千年回响,藏着“一门九进士”的传奇荣光,更藏着千万邓氏儿女“海内同一脉”的血脉深情——正如毛泽东主席曾为龙岩邓氏宗祠题词所书“华夏邓氏,千秋一脉”。</p> <b><font color="#ed2308">三、嘉宾云集,共襄盛举</font></b><br> “一曲会歌,唱不尽家族情长;八方相聚,道不完宾朋厚意。”男女主持逐一介绍到场嘉宾:长期关注地方文脉的原三明市委副书记林纪承先生(正厅级);深耕文物保护、为垂裕祠倾注心力的邓光布将军后裔宗亲会会长邓敦艾;践行宗亲文化与家国情怀的邓光布将军后裔宗亲联谊总会高级顾问邓清泾先生;还有三明学院的老领导李长生书记及来自各地的邓氏宗亲代表。<br>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一位嘉宾的到来,都是对先祖的致敬、对文脉的守护。现场掌声雷动,回荡着最诚挚的欢迎。<br> <b><font color="#ed2308"> 四、赤子初心,共话未来</font></b><br> “会长的话语里,有对先祖的绵绵追思,有对宗亲的殷殷牵挂,更有对文脉传承的铿锵承诺。”邓氏宗亲会邓象占会长上台致欢迎词,细数二十载守护历程,言辞恳切间满是对家族的深情与对传承的坚定。<br> “文物不是凝固的建筑,而是活着的文明;守护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共同的责任”。垂裕祠承载三明文脉、镌刻乡土记忆,二十载守护路,我们携手各方活化传承,让古建筑焕发新生。未来愿继续以文聚力,护好文化根脉,让垂裕祠的故事永续流传!三明市文物中心余生富主任发来贺词。<br> 邓清泾先生的讲话则融入对先祖邓光布的敬仰,让文物保护的阐述不再空洞,满是温度与力量。<div> 林纪承书记的分享更彰显地方与家族同心护脉的磅礴力量,为传承指明方向。<b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支脉传承,情深意长</b></p><p class="ql-block"> “根深则叶茂,脉通则源远流长。”邓氏家族自入闽始祖邓光布开基以来,历经千年繁衍,早已枝繁叶茂——从北宋邓克谐公的八房子孙播迁四方,到南宋邓千三公徙居闽西开枝散叶,每一支脉都延续着相同的文化基因。此时,邓敦艾会长稳步上台,以将军祠的传承故事,为这份“枝叶相连”作了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将军祠的一砖一瓦,都藏着‘忠孝勤俭’的密码。”邓敦艾的话语缓缓展开岁月长卷:逢年过节,支脉宗亲总会带着族谱赶赴垂裕祠,与主脉族人共诵《八音诗》,以“金紫何曾一挂怀,石田茅舍自天开”的诗句印证血脉渊源。</p><p class="ql-block"> “即便支脉遍布八方,‘邓氏一家亲’的情谊从未褪色。”他抬手示意台下各地宗亲代表,眼中满是自豪:“去年荆山遭暴雨,南洋、惠州的宗亲第一时间来电慰问,送来修缮物资。这便是血脉的力量!”话音未落,现场已响起共鸣的掌声。那份对家族的自豪、对未来的期许,让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共担传承的责任。</p> <b><font color="#ed2308"> 六、艺术演绎,视听盛宴</font></b><br> “感谢敦艾会长的深情分享,每一段家族故事,都是文脉传承的生动注脚。”女主持眉眼含笑,铺开艺术画卷。三明市龙之吻公益乐队带来《格桑拉》《好日子》,悠扬乐声奏响八音和鸣。<br> “这便是先祖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谱写的文明乐章。”男主持感慨道。并即兴用三明三元本地方言分享垂裕祠《八音诗》,现场乐曲中藏着万家灯火的暖意,这正是邓氏儿女并肩把幸福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模样。<br> <b><font color="#ed2308">七、文脉永续,家国共荣</font></b><br> “精彩的表演,是对先祖的崇高致敬,是对文化的深情礼赞,更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的炽热传承。”男主持双手轻抬,凝聚全场心意:“二十载守护,我们守住了建筑的风骨;千万人同心,我们延续了文明的血脉——从北宋石虎到奥运冠军邓薇的荣光,文脉从未断裂。”<br> “今天的相聚,是终点也是起点。”女主持目光坚定:“终点是二十载守护的圆满,起点是百年传承的开启。”<br> “愿每一位邓氏儿女,都成为文脉的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愿垂裕祠的飞檐,永远托举文明的晨光;愿‘忠孝勤俭’的家训,永远照亮家族的征程!”男女主持齐声宣告,声如金石相和,将庆典推向最高潮。<br>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尾声:再会可期,文脉更盛</span></p><p class="ql-block"> “垂裕祠获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周年庆,各项议程圆满完成!”随着宣告,掌声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垂裕祠的二十年,是守护的二十年,是传承的二十年,更是创新的二十年。未来,邓氏儿女将继续携手,守护这份珍贵遗产,让家训照亮征程,让飞檐永远托举文明的晨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