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不忘初心

<p class="ql-block">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觉。我越来越明白,真正的爱国,是从心底里认同并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根脉,是带着一份从容与底气去传承那些千百年来照亮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灯火。</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里佛堂前那盏长明灯总在夜里静静燃烧,母亲说,灯不灭,愿就一直在。那时不懂,只觉得那一点微光温柔又神秘。如今回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民族性格的隐喻?我们向来相信持续的光明,胜过刹那的绚烂。可这些年,太多声音在告诉我们:生日就得许愿吹蜡烛,婚礼就得穿白纱,节日就得过“洋节”……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选择,背后却藏着一场无声的“认知争夺”。有人想让我们慢慢忘记,红色是喜庆的底色,是血脉的象征;白色是哀悼的庄重,不是浪漫的符号。</p> <p class="ql-block">我见过太多年轻人,提起传统文化总觉得“老土”,说起西方习俗却津津乐道。可他们不知道,我们祖先的智慧,藏在二十四节气的流转里,藏在清明祭祖的香火中,藏在中秋月下那一声“海上生明月”的吟诵里。这些不是过时的仪式,而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最近国家开始反击那些试图扭曲我们价值观的“认知战”,我很欣慰。他们想让男人变得柔弱,让女人失去羞耻与尊严,最终让整个民族失去脊梁。可中国人骨子里的刚毅与温良,岂是一场文化渗透就能抹去的?我们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这些才是真正的精神铠甲。</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常对身边的朋友说:想爱这个国,先做一名中华文化的研习者。不必多么博学,但要真心去读一首诗、写一笔字、听一段戏、过一个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当你在端午包粽子时想起屈原的悲壮,在重阳登高时念起王维的思念,那种与历史共鸣的感动,就是文化自信最真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排斥外来文化,但绝不盲目崇拜。我们可以欣赏交响乐,但也不会嫌弃二胡的婉转;我们可以看好莱坞电影,但更该为《只此青绿》的舞姿而动容。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来自嗨,而是在开放中守住本心,在对话中挺直腰杆。</p> <p class="ql-block">这盏长明灯,我会一直点下去。不只是为了祈愿,更是为了提醒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守护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