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转眼已至九月,虽然气温似未见消减,但盛夏蛰伏的旅游之心已经按捺不住,友人相约,四人共乘一车,踏上了酝酿已久的探访正阳关之旅。</p><p class="ql-block"> 正阳关是南方淮河经过的一道重要关口,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的寿县,距寿县县城约30公里。虽然人们不常耳闻,但它却是与大名鼎鼎的嘉峪关、函谷关相并列的中华八大关之一,随其而生的正阳关镇至今亦有27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到达古镇时已近中午,旅行车慢慢从小镇中心穿过,发现整个小镇是工整的井字型布局,小街两侧满是商家店铺,但街上行人并不多。辘辘饥肠使我们格外注意到街边挂着的餐食招牌。牛肉汤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其中一家“羊石牛肉汤”引起我们的好奇。明明是牛肉汤,为何却写着“羊石”? 原来“羊石”竟是这座古镇的曾用名之一。小镇在历史上还曾用过“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等名称,足见其历史的久远。</p><p class="ql-block"> 见我们进店落座,店老板立即忙碌起来,在碗中放入粉丝、百叶丝和切成薄片的牛肉,浇上牛骨熬成的滚烫肉汤,再洒上一些葱花和辣油,香喷喷的牛肉汤即端上了桌。接着老板又送上刚烙好的大饼,俨然成就了一顿独具风味的午餐。而牛肉汤中还有比硬币略小的圆片型食材,看上去就像是切成片的火腿肠,朋友告诉说这是绿豆饼。我熟悉绿豆汤和绿豆糕,却是第一次领略绿豆还能成为牛肉汤中的辅料。朋友说他们当年作为知青曾在这一带插队,在当时这可算得上是难得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老板在一旁看着我们用餐,脸上绽开了笑容,得知我们是从外地过来,特意介绍起他深为骄傲的家乡。说这里早在东周时期就已有人口聚集,西汉时已属当时的淮南国管辖。因处于淮河、颍河与淠河三水之咽喉,使它成为淮河中游重要的水运枢纽,也是军事重镇和货物集散地,明王朝开始在此设立收钞大关,因此得名“正阳关”,并有了“千里淮河第一关”之说。店老板侃侃而谈,毕竟是自己的生长之地呵。</p><p class="ql-block"> 从行政区划来看,正阳关古时位于凤阳府、颍州府、庐州府的交界,在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在这里设立了统管三府税务的衙门机构,其职权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并由朝廷直派官员主持。当时在这里担任总管的是清军正黄旗统领驻守纳子恒,他直接负责向朝廷缴纳税银。因他在此同时掌管三府事务且地位显赫,使正阳关逐渐有了“三府衙门”的称谓,道尽了正阳关在淮河中游重要的战略地位。老板一边介绍,一边关心地询问我们要不要再加一些牛肉汤。</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这里经贸发达,商贾云集,正阳关千年前已是江淮之间规模庞大的水运码头,众多商船如过江之鲫,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真可谓“财源茂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为便于交流信息和相互提携,不同省籍商人纷纷在此建立会馆,最多时这个小镇上曾有8家会馆。在盐铁均由国家管控的时代,这里还设有盐务局,掌管着食盐交易的流通渠道,使这里更加车水马龙,繁华无限,直到新中国成立,这里还一度有“小上海”的赞语。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当年的正阳关,现在的正式名称已是“正阳关镇”。</p><p class="ql-block"> 店老板饱含深情地说起他小时候这里还有多座寺庙,淮河水就在附近流过。而在不远的上游有一个寺庙叫“迎水寺”,顾名思义它迎接上游水的到来。而在下游地段也有一个寺庙,叫“水迎寺”,即河水流向下方会迎面遇到这个寺庙。他清楚地记得那个水迎寺不论在水位高或低时总是地基高于水面,从来不会被水淹没。但这些寺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被当作“四旧”拆毁了。而使店老板感到欣慰的是这个水迎寺的地基依然存在,且最近还有了动工的迹象,政府好像准备对其进行复建。但至于大水经过时这个水迎寺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逐水而升降已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起身就要离开餐馆,热情的店老板送我们走出门口,还不忘叮嘱“这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上的玄帝庙、古城门、文化馆木楼都是值得一看的历史遗迹,你们可不要错过。”</p> 正阳关东门 在城门洞乘凉的阿婆 <p class="ql-block"> 在小镇上徜徉,感受到小镇犹存的古韵。古时小镇周围四个方向均建有城门,但西边的城门已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游弋在淮河的炮艇摧毁。按店老板的指引,我们沿小镇的青石板路拐进一条向东的小街,很快便看到仍然矗立在城东的那座城门。</p><p class="ql-block"> 这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砖石结构拱形券门,不算太高,但十分厚重。在高大的门洞内有一位老阿婆拿着蒲扇坐在自带的竹椅上歇息,得知我们是从外地专程过来参观这座小镇十分欣慰,还很自然地流露出主人的风范,要请我们到她家里去喝点水。交谈中得知,她今年已83岁,就住在附近的女儿家。她的小外孙也已工作,是在江苏南京的一家公司上班。说到这里她脸上似乎绽开了花,带了点不容置疑的骄傲。 </p><p class="ql-block"> 我们细致地观赏这座城门,长年的风雨沧桑已使整个城墙略显斑驳。在城内侧墙额的匾石上写着两个苍劲的大字——“朝阳”,这一定是寓意着正阳关如同东方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券门外墙额上的匾石还在,但字迹已被用水泥涂抹,毋庸置疑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的“杰作”。据说那上面原有的题字是“熙宇春台”,典出《道德经》,形容登上城门如在春日登高望远般舒畅。但在那个荒唐年代,如此言简意赅带有优美意韵的文字被视为“四旧”而列入扫除之列,而扫除这些文字的人其实却是最没文化的人。</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门放眼四望,从前的广阔阡陌已变成了大片民房,城墙下已停满了各色小汽车。毕竟时代在发展,古朴厚重的城楼已被现代化的气息所包围,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时代进步的标志呵。</p> <p class="ql-block">正阳关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的山羊</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内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无相宝殿</p> <p class="ql-block">亭子内有一口水井</p> <p class="ql-block"> 城门内侧不远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建筑,宽大的门楣上写着“正阳关清真寺”,两边侧墙上还有“弘扬正道”和“两世吉庆”的字样,很明显这座清真寺也经受过时代的洗礼。也许因是中午,建筑的大门紧闭,但站在城楼上却发现有道路通往清真寺的边门。</p><p class="ql-block"> 进到寺内,最先看到的竟是一只山羊,它的个头超过了半人高,身上是白色与棕色相间的皮毛,头上两只尖锐的犄角向后掠去,友善地看着我们从它身旁走过,发出“咩咩”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是唐代永徽三年,即公元651年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由经商的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其最早登陆之地多为沿海沿江地区,包括福建晋江,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江苏扬州以及南京等地。而伊斯兰教进入正阳关镇的时间大约已到宋元时代。据说到明代永乐年间这里已有了清真寺,在十余亩的占地中已建起无相宝殿,南北讲堂、藏经阁、沐浴室等设施,寺内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气厚重,已成当时东门附近最高大的建筑,甚至独占安徽省内清真寺之鳌头。船行淮河,即可望见该寺高高耸起的大殿屋顶。有文记载,当时这里“碑石林立,古柏参天,每当夕阳西坠,百千鹭鸟翔栖于此。”民国时期,清真寺大殿里藏有多块文人墨客以及高官达人题写赠送的匾额;包括民国督军王峤题写的“正教昌明”,白崇禧将军题写的“命善复初”等等。仅康熙至宣统年间所赐的牌匾就有二十余方。教门兴盛之时,寺内外皆信士。</p><p class="ql-block"> 在清真寺内漫步,感觉这座清真寺已不再是往日沧桑的模样,原来在2001年前后,这里经由县政府拨款、镇政府出资和群众集资办法已使之修缮一新。但在主建筑“元像宝殿”前侧的柱础上还可依稀看到清代所刻下的精细纹饰。在大殿正门两侧的石柱上还有回族秀才陶卓先所作的对联,上联是:“望空非是空雷雨风云孰执掌”,下联是“无象真有象乾坤日月大经纶”,门头上方那些百余年前留下的彩色木雕仍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玄帝庙公园的石雕乌龟</p> <p class="ql-block">乌龟背上有蛇</p> <p class="ql-block">玄帝庙前的灵官寺</p> <p class="ql-block">玄帝庙前的香炉和“道法自然”</p> <p class="ql-block">玄帝雕像</p> <p class="ql-block"> 时值中午,我们开始探寻小镇的另一处古迹——玄帝庙。玄帝庙历史上是位于小镇北侧的一座道家庙宇,现在已被建设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公园。当我们驱车到达时发现公园已大门紧闭,而大门旁的边房内有人值班。上前询问,回答竟是:“中午闭园,下午两点钟才开门。”真没想到现在的公园竟也染上了衙门做派,好在看门人见我们远道而来,破例提前解锁,算是给了人一点方便。</p><p class="ql-block"> 这座公园依托于唐贞观年间的玄帝庙而建,占地广阔,古老的庙宇已显简陋,被置于公园的西南角落。走进公园,迎面即是巨大的圆形坛座,周围有石雕围栏,宏大的坛座上伏卧的竟是一只巨大的石雕乌龟。印象中,这样的乌龟常会背负一块高大的石碑,它属于东海龙王的第九子,名叫“赑屃”。而此坛座上却仅是一只乌龟,难道是这里的道家对乌龟给予了重点关照? 狐疑中走到近前发现乌龟背上还有一条石刻的盘蛇,由于体型细小,在远处竟未能注意。此蛇抬起了头,长长的蛇身从一侧垂了下来。原来,这龟与蛇是古代神话中玄武大帝的龟蛇二将。它们是由玄武大帝的腑脏演化而来。传说玄武大帝修行时因不食五谷,其肚与肠因饥饿而痉挛抗议,搅得玄武大帝心烦意乱,便将其掏出扔在脚下。后来玄武大帝修成正果,这肚与肠沾了灵气,变成龟蛇二将,在这里也成了道家所尊崇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按指示牌指引,我们在坛座的一侧找到了刻有中国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字的条石,字迹为“中华名关正阳关”,字形清劲秀逸,是标准的董体。但细想这“中华名关”的说法只是现代所称,怎么可能是董其昌所题呢,充其量只是摘用了他的字罢了。在条石旁边还有一些石碑,其中有明清碑刻,隐约记述着修建庙宇的始末及捐资者的名录,字里行间可见古镇昔日繁华,可惜多数已字迹不清。</p><p class="ql-block"> 沿着青石小径西行,玄帝庙山门巍然,飞檐翘角,瓦当滴水间透出岁月的沉香。在玄武庙前先是一个灵官殿,它大约就是玄武庙的门卫所在,供奉着护法灵官。殿前正中是一尊以香炉为底座的二层浇筑宝塔,左右还有一对石雕白龙。而能以龙作为灵官殿的镇兽必定层级不菲,有着皇家亲敕的底气。两尊石龙看上去刻纹清新细致,大概是近年进行庙宇整修时的新作,龙身呈乳白色,精致却不失威仪。殿前台阶斜坡上有黑底金色四个大字“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灵官殿后面的玄武庙是供奉玄武大帝的庙宇,也是这里的主殿。据传此庙曾为镇水之用,因淮河水患频发,有道人作法祈平安,百姓感其德而捐资修缮。历代香火虽有兴衰,然信仰不绝如缕。庙内坛座上供奉着玄武大帝,只见他金身肃穆,香烟缭绕。他是道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主司降妖伏魔、水患治理及镇护一方。也许是因正阳关地处三河交汇处,为古代水陆要冲,且历史上水患频发。古人为祈求水利造福,庇佑航运安全,特借玄武大帝“镇水安澜”的神能而建庙为当地民众所供奉。这座玄武庙可以说是专为玄武大帝施展法术特设的阵地。</p><p class="ql-block"> 这座玄武庙不大,且看上去已经陈旧,但保留着古代遗存的韵味。走进庙堂,正面的玄武大帝正襟危坐,蓬头跣足,面容黢黑,身披金色斗篷,手握长剑,脚踏龟蛇,浑身透着勇猛肃杀之气,颇具战神之像。在民间传说中玄武大帝亦称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并逐渐升格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并被赠予“无量祖师”的别称,被道教各个流派共同尊崇,亦为民间视为镇宅辟邪、祈福护佑的水神与战神,且确认他的主要道场为湖北武当山。在庙宇大殿内还有明朝正德七年(1512年)用4吨多精铜铸造的玄武大帝等五尊铜像,现在已是国家二级文物,也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精品。在庙内的梁枋间悬挂着几块匾额,字迹或苍劲或秀逸,皆承载着民间祈愿的份量。</p><p class="ql-block"> 在玄武庙院墙边,有一方古井犹存,井水清冽,并有石栏围护。在众人围井观临之时,忽见一老道士如风飘至,大概是不愿惊扰寺内静谧之气,站在跟前轻声解说:“此井乃千年古井,又名‘委润泉,至今井水旺盛,清冽可口,传说是玄帝老爷为普救众生特唱的圣水,亦为道人炼丹所用,这口井不论有多少人汲水,水面总不见下降,现为寿县十大名泉之一。”见大家兴趣正浓,老道再次开口说道:“其实此井与正阳关的地名亦有关联。那是古时某夏日,骄阳似火,庙内道长去井台汲水,发现太阳正照在井里。老道长掐指一算,‘烈日落井,羊石更名’正阳地名即由此而来。2002年4月,人们还从井内打捞出二尊菩萨,堪称异象,上交于寿县楚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阳光西斜,鸱吻影移,在这井旁恍见古风盎然千年。沿竹林小道走向前门,忽闻檐铃摇动,清越而悠远。这里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有机融合,既存古意,又彰显现代园林之宜人格局。</p> <p class="ql-block">井亭</p> <p class="ql-block">古时即有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玄帝庙,驱车前往另一座城门。小镇不大,很快即达北门。由于均是同一规制,北门亦与东门相仿,宽大厚重。城门内额上的题字是“拱辰”。这出自于《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城。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喻指为政者以德服人,众星拱北。</p><p class="ql-block"> 这座城门外额的题字是“凤城首镇”。古时,正阳关属凤阳府,又因正阳关有72水相通,得水利水运之便,商贩辐辏,已是淮河中游重要物资集散地。自明代成化元年在此设立收钞关以来,每年可征得税银达62400多两,无疑成为淮河中游商贸的翘楚,荣膺“凤城首镇”自然顺理成章。进出城门的通道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条石,条石正中已被磨出明显的车辙印,形成了深深的凹槽。可见当时的江南地区已大量使用木制的独轮车,其坚硬的木制车轮不断从城门中间的长条石上碾过,留下了几百年时光的不灭印迹。</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到达南门时,阳光已经西斜。也许这座城门下并非是人们经常出入的主要道路,行人不多,也没有了北门那样的车辆穿梭来往,城门近旁安静了不少,许多商店已放下了卷帘门。但城门上的匾额题字依然清晰可见。城内的题字是“解阜”。这取自舜帝的《南风歌》,意为和乐丰阜,其意为官者应排忧解难、富民安邦,也包含着百姓和乐,物产丰富的寓意。而在城墙外匾额上的题字是“淮南古镇”,彰显着这座小镇自西汉时期已经成为淮南国属地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淮河的流水声渐远,这座 2700 年的古镇并未在时光中老去 —— 它枕着三河碧水,守着古韵风华,正以 “银正阳” 的底蕴,在文旅融合的新篇中静静生长。那些刻在砖石里的历史、融在烟火中的温情,终将如同委润泉的井水,清冽绵长,流转不息。</p> <p class="ql-block">北边的城门</p> <p class="ql-block">城门通道的凹痕</p> <p class="ql-block">北城门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南边的城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