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山深处隐藏的核秘密</p><p class="ql-block">——山城重庆行(6)</p><p class="ql-block">陈 歌</p><p class="ql-block">听说我在重庆武隆一带旅游,九旬高龄的惠光中先生再三叮嘱:“一定要去816工程遗址看看,那里别有洞天,隐藏着我国的核心秘密!”于是,我与友人驱车前往。到了遗址,才知其实是在重庆涪陵区白涛街道的武陵山麓里。仰望这片看似普通的山脉:山上林木葱郁,鸟鸣清脆,除了一个高达138米的通风口矗立于山顶之上,这里与周围群山别无二致。</p><p class="ql-block">代号“816”的世界最大人工洞体——一个隐藏在重庆山区地下几十年的重大国家机密,就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莽莽苍苍的群山</p> <p class="ql-block">地图上消失的小镇</p><p class="ql-block">知否?知否?816工程所在地“白涛”,作为地名从中国地图上曾经消失了20多年。这个1966年由中央军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准修建的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从选址重庆涪陵白涛镇那一刻起,就从卫星图上神秘地“消失”了。</p><p class="ql-block">代号“816”,并非指具体地理位置,而是因为工程于1967年8月16日开工,这是中国保密工程的惯例。它是为应对冷战时期核战争威胁而建设,主要任务是生产和储备用于制造核武器的原料钚-239。</p> <p class="ql-block">青山绿水皆是景,藏在人迹罕至处。</p> <p class="ql-block">洞中的奇幻世界</p><p class="ql-block">进入主洞口,原先的铅门已被拆除,墙体上剩下一道2米宽的凿刻痕迹,显示着当年这扇数百吨重铅门的宽度。洞内恒温25摄氏度,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我们犹如进入了无比庞大的迷宫,大型洞室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130多条。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公里,可以想象其规模之宏大。洞内墙体上当年的有关介绍,依然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电瓶车抵达最大的洞室——104核发电厂房,高达79·6米,接近上海国际饭店的高度,总共上下9层,形成了洞中有楼的结构。洞内全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坚固,导游说“完全可以抵御5000吨级原子弹的地面打击”。</p><p class="ql-block">核反应堆的核心奥秘</p><p class="ql-block">核反应堆大厅从3层直通9层,高度达79·6米。乘电梯到达二三十米高的8层大厅,导游指着反应堆告诉我们:“当年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良好,现在可以继续使用。”</p><p class="ql-block">反应堆锅底位于反应堆的三楼。锅底上布满2001个直径七八厘米的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同时上方拥有一圈高度灵敏的红外探头,用来测量锅底的温度。</p><p class="ql-block">中央控制室是整个核工程的大脑,位于反应堆的九楼。这里放着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为整个军工洞体的“心脏”。我看到,由于洞内十分潮湿,许多精密的仪器仪表早已锈迹斑斑,根本不能使用了。想到当年为了“备战备荒”,全国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都将自力更生制造的最先进的仪器仪表支援三线建设和军工生产,孰料竟是这般结果,心里不免怆然……</p> <p class="ql-block">建设者的巨大牺牲</p><p class="ql-block">浩大的816工程是6万多建设大军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人间奇迹。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先后集结于四川省涪陵市白涛镇金子山深处。</p><p class="ql-block">洞内的墙体上,“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标语已经斑驳。而洞外,曾经从地图上消失的白涛镇已经重现,当年共和国的核心机密成了永恒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在距离816核工程洞体3公里的山坡下,有座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园,长眠着在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6位烈士。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未及享受美好的人生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816工程是国家最高机密之一,最初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何牺牲,怎么牺牲,真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整个816建设过程中,先后共有100多名解放军官兵牺牲。一位名叫周德全的老人,在烈士陵园一直坚守到最后老去。当年,每有一位三线烈士送至这里,周老都要从对面的山上背回一颗松树,栽在其墓旁。这个故事令人感佩,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这位老人致敬!</p><p class="ql-block">为何停建下马?</p> <p class="ql-block">“散”、“山”、“洞”——即分散、进山、钻洞,是那个时代三线建设的重要方针。</p> <p class="ql-block">建设者的巨大牺牲</p><p class="ql-block">浩大的816工程是6万多建设大军用青春和生命铸就的人间奇迹。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先后集结于四川省涪陵市白涛镇金子山深处。</p><p class="ql-block">洞内的墙体上,“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标语已经斑驳。而洞外,曾经从地图上消失的白涛镇已经重现,当年共和国的核心机密成了永恒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在距离816核工程洞体3公里的山坡下,有座叫“一碗水”的烈士陵园,长眠着在工程建设中牺牲的76位烈士。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1岁,未及享受美好的人生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于816工程是国家最高机密之一,最初连家人也不知道他们是为何牺牲,怎么牺牲,真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整个816建设过程中,先后共有100多名解放军官兵牺牲。一位名叫周德全的老人,在烈士陵园一直坚守到最后老去。当年,每有一位三线烈士送至这里,周老都要从对面的山上背回一颗松树,栽在其墓旁。这个故事令人感佩,我在心里默默地向这位老人致敬!</p><p class="ql-block">为何停建下马?</p><p class="ql-block">从1967年2月动工,到1984年结束,816工程挖掘了17年之久。至停止建设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说白了,是一项“无果”且“无效”的报废的工程。</p><p class="ql-block">为何要停建下马?1984年,国家最高决策层考虑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国家战略调整,决定停止修建816工程,因而这一浩大工程最终没有正式投入过生产。据悉,如果再投入1亿元人民币,就可以完工生产核燃料。但是,权衡再三,下马停建,利大于弊。</p><p class="ql-block">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军工洞得以重见世人。2010年4月,它作为旅游景区向游客开放——这也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葩之事。</p><p class="ql-block">人力物力花费统计</p><p class="ql-block">816工程耗费的国家资源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挽回的,据统计:</p><p class="ql-block">人力投入:前后参与工程建设者达6万多人,主要是解放军工程兵部队指战员。</p><p class="ql-block">时间投入:1966年—1984年,前后总共历时18年。</p><p class="ql-block">财力投入:至1984年停建时,工程已耗资7·4亿元人民币(当时币值),有测算称折算至今价值数百亿人民币。</p><p class="ql-block">物资消耗:开挖石方量151万立方米,洞体已完成建筑工程量的85%,安装工程量的60%。</p> <p class="ql-block">816工程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历史启迪与教训</p><p class="ql-block">816工程从绝密到解密,从停建到开放,给予人们许多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和平的代价与珍贵:这项重大工程是为应对战争威胁而建,却又因国际形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而停建。这深刻说明,巨大的国防投入有时是为了最终不必使用它们。它见证了冷战时期的紧张,也昭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有人说,这项为备战而启动、因和平而停建的工程本身,就是一座祈愿和平 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非凡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数万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隐姓埋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斗、牺牲。这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仰和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崇高追求,被誉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事过境迁,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这“三线精神”?</p><p class="ql-block">决策需顺应时势,权衡成本收益:816工程在临近建成时停建,其巨大的投入未能产生直接的军事效益,这也促使人们思考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课题。毛泽东立足于“要准备打仗”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的对世界的主题是和平的英明决断,给中国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值得人们反省与总结。它告诉我们,巨大的投入需要与现实的效益相结合,战略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之上,并保持动态调整的灵活性。</p><p class="ql-block">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816工程成功转型为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为其赋于了新的生命和新的功能。经营管理者称,这为如何处理和利用那些时代变迁留下的重大工业设施,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众多遗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即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使之成为教育后代、发展经济的独特资源。</p><p class="ql-block">身临其境,我亲身体验了洞体的宏伟与震撼,感受了历史氛围,了解了三线建设者的故事,知晓了深藏于大山之中这一沉重而又光辉的历史。我崇敬那些作出奉献的平凡建设者,我缅怀那些年轻的烈士们。然而,整个参观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沉重而又复杂的,我感叹投入如此巨资的工程结果是报废,我担忧40元一张门票的收入,如何维持管理维护的开支,我期望后人汲取教训,像816这样的工程,无论是“秘密”,还是“透明”,今后永远不要重复再现。</p><p class="ql-block">青山依旧,然而,三线建设者青春不再;碧水长流,然而,816工程风光不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27日)</p> <p class="ql-block">洞穴之高、之宽、之深、之长出乎意料,可以通行军用卡车和大型装备。</p>